返回

年代,从陕北知青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突发奇想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我说呢,刚才我骑自行车路过就觉得你小子有点眼熟,原来是代国坤的儿子。”马战功看见战友的儿子,心里高兴。 “你们的演出演得不错,节目编排得也很出色,特别是那首《爱的奉献》,非常感人。”马战功脱下棉手套,欣慰地看着大家,最后把目光落在代志平身上,“刚才我看你小子在那哗啦哗啦的说,好话张口就来,还能编写歌曲。” “代国坤那个粗人,却能生了你这么个文青的儿子,跟你老子完全不是一路子。” 马战功看着代志平一阵感慨。 “马伯伯,咱们是年轻一代,你们帮我们把所有的仗都打了,轮到我们这一代,那是要学习文化搞科学创造,将来建设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每代人有不同的使命。”代志平开心地说道。 “你小子好话张口就来,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国家现在恢复了正常生活,将来需要拥有高文化懂高科技的年轻人建设祖国。”马战功点点头肯定了代志平的话。 “知青有文化,但是,要把你们所学的文件化,跟贫农相结合,建设新农村……”不愧是搞政治出身,马伯伯说话来,滔滔不绝。 “是。”代志平应道。 改变农村? 是被农村改变吧。 改变农村岂是这么容易。 特别是陕北这种靠天吃饭的地方,看天吃饭。 有时候在关键的时候,一场大雨就把大家一年辛苦劳动都化为乌有。 想改变,哪这么容易。 筑水坝? 开什么玩笑,在没有大型机械没有推土机没有挖机,靠肩扛,那得多少年。 自己可等不了,今天年底就恢复高考了,自己要参加高考回城呢。 “唉,陕北的情况就是这样,看天吃饭,老天爷不下雨,咱们也没有办法,咱们不是雷公雷母想下雨就下雨。”说完了代志平,马战功看着9个知青破破烂烂的样子,为了吃饭乞丐,有些愧疚地说道。 代志平一听对方说到下雨,突然想到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办法。 筑坝咱不会,但是也有方便快捷的方法。 “马叔,其实咱们完全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代志平看向马战功说道。 “你小子有什么话就直说,不用在这跟我打马虎眼,不然我收拾你。”马战功一听代志平这小子好像有话要说。 虽然语气拽了些,但是,先听听他怎么说。 自古以来农民就是靠天吃饭,不用看老天爷的法子到底是什么。 马战功心里像猫抓似的。 “马伯伯,您知道天为什么不下雨吗?”代志平夹起咸菜,咬了一口白面馍馍含糊不清地看着马战功问道。 马战功一听刚才的话不起作用的吧,直接上手用力拧着代志平的耳朵。 “停,停,马伯伯,掉了,掉了。” “你说不说,不说我拧下来,来个卤猪耳朵。” “我说,我说,马伯伯,你赶紧放手。”代志平痛得站了起来哀求地说道。 “哼!”马战功冷哼一声,放下手说道。 “马伯伯,老天爷不下雨,那咱们就让他下,听说过人工降雨不?”代志平看着马伯伯说道。 “降雨还能人工的?!”马战功一听有些惊讶地看着代志平。 此时大家已经吃完了,舔得干干净净。 秦芳站了起来,拿起代志平的碗筷去洗去了。 “秦芳,你干吗只帮代志平一个人洗,我的也拿去洗。”唐元科看着秦芳的背影说道。 秦芳好像没有听到,继续走出了走廊。 其他人也站了起来洗碗去了。 很快大家又回到了代志平身边,想听听代志平说的工人降雨到底是什么搞法。 工人降雨,大家还是第一次听到。 代志平抹了一下嘴巴看着马伯伯说道:“人工降雨,说起来原理其实很简单。” “有时候我们发现,天上乌云密布,以为会来一场大雨,最终却没有下,这是为什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下雨原理我们大家都知道,是由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的,而降水则是云中水滴或冰晶增多、增大后凝结成雨滴或雪花而下落的过程。 有些云层的水滴或冰晶没有凝结成雨滴或者雪花,所以没有落下来,而人工降雨,就是在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这些并不是什么进行技术,吉省在1958年就已经试验过并且获得了成功。” “我觉得这是一条非常适合于我们陕北的一种降雨方式。” “人工增雨分为暖云增雨与冷云增雨。要使暖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或增雨,要在云中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促使大云滴生成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若要冷云(温度低于0的云)降水,就要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从而产生大量冰晶,使冷云上部的冰晶密度增大,促成或增加降水。” “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只能选择第一种暖云增雨,利用炮弹把盐粉、尿素送到云层当中,这里就需要有兵工厂跟相关科研单位的配合。” “没有?”马伯伯见到代志平停下,问道。 “没了。” “你……你写下来,我抽空找个看看可行性,你刚才说吉林在1958年就做过试验?” “是的,现在不知道怎么样,还有没有数据,这我可就不知道了,我也是在燕京的时候,看过老报纸上登记。”代志平说道。 其实是以前写网络小说用到,所以特意了解了一下。 “你……把整个过来写下来,我拿去给人看看,如果行,我再找兵工厂,兵工厂咱们有的是。” “行呀,我现在就能写。”刚才以前自己特意查过资料。 马伯伯叫来宣传干事找来纸笔,代志平马上在饭堂里写了起来。 代志平以前每天都码字,虽然是由电脑改为手写,但有12年教育养成了习惯,很快,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写了满满七张信纸。 一个《人工降雨可行性报告》就写好了。 整个报告从原理、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了陈述。 “你这完全不像你老子。”马战功是政委出身,一看代志平写的这个报告,整个报告条理清晰,而且可行性非常强。 “你们明天就回去吧,过了元宵马上就春耕春种了。”马战功看着大家说道,“今天刚才是年三十,待会跟我回家,让你伯母给你做一顿好吃。”马伯伯说道。 “不用了,马伯伯,我们下次,下次吧,我们出来已经几天了,马上就回去了,下次过来再到家里。”代志平说道。 马伯伯一再挽留,代志平坚决不去,最后马伯伯叹了口气,把大家送到且政府大门。 “下次到县里,就过来找我。”马战功把代志平送到县政府门口说道。 “知道了,马伯伯,放心吧,我们不会有事。” 1977年2月14日,农历1月14。 几个人回到知青生产队已经半个月。 几个人出去几天,年三十回来,带回了二十多斤的粮食,乡亲也惊讶,没有想到这几个知青还能靠双手挣到这么多的粮食。 许如彪他们也高兴,此次行动达到了预定目标。 苍茫的陕北大地,白雪消融。 一排排一洞洞的窑洞依山坡而建。 山坡上,衣着补丁的社员扛着锄头,步履沉重地归来,和黄土一般颜色的脸庞上眼神中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坚守与无奈。 贫瘠,荒凉,寒冷。 这是眼前给代志平的第一印象。 “志平,吃饭了。” 代志平正在发呆,听到身后有声音传来,转头,发现许如彪边走边用指甲扯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边走了过来。 “走吧。”代志平站了起来,两人往回走。 知青点是两个窑洞。 知青现在都是自己煮饭,6个人吃在一起,不准分小灶。 晚霞照在三十四平米的毽盘里,连同整个窑洞都铺上一层金色。 毽盘,也就是窑洞前面的开阔地。 男知青住的窑洞在左边,右边是纪纪晓雯跟秦芳两个女知青居住的地方。 代志平走进了窑洞。 深七米,宽四米的窑洞空气中带着一股霉味,一股呛人的烟味传来。 最里面是一个长四米宽两米的炕头。 那是4个男生睡觉的地方。 炕头的右边是锅灶,锅灶的右边是一个老旧的风箱。 一口大铁锅如猛兽在昏暗的麻油灯下,张开大口,露出边沿那一圈淡红色的铁锈。 知青刚来的那会还可以在乡亲们家吃“派饭”,就是轮流到乡亲家里吃,一个月后,知青们都是自己煮饭,柴火也是自己找。 往后是一个米柜,里面放着知青们的碗筷瓢盆。 米柜旁边是一个实木制作的碗柜,里面放着大家的餐具。 晚餐吃的是糜米馍馍,硬棒棒的,代志平觉得用“狗不理包子”来形容更加准确。 一日三顿不是糜米馍馍就是土豆炖咸菜红薯。 没有一点油水。 好在大家都在外面流浪,已经习惯了这种口感,代志平现在也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 代志平打开碗柜。 唰。 漆黑的碗柜里传来一阵轻微的唰唰声。 吱吱。 两个老鼠从啃咬的小洞里窜了出来,很快消失在漆黑的角落里。 “算你跑得快。”代志平一阵惋惜地说道。 现在粮食都是粗粮,没有一点油水。 老鼠肉是唯一的荤菜。 这里是陕北最北边,老鼠背部是深灰色,腹部是白色,毛发光滑,真正的野味,个头不大。 肉质鲜美,是代志平的最爱。 “卫生条件有待提高呀。”代志平看着四处乱窜的小强心里感叹。 以前是乞丐在外面,没有条件,现在回到了生产队知青点,得讲究起来了。 老鼠、蟑螂身上都带头许多细菌,到时候得了病。 在这个偏远缺医少药的陕北农村,连个赤脚医生也没有,搞不好会死人。 现在春耕春种,劳动强度大,今年收成好,三餐都有馍馍吃,听乡亲们说今年已经不错的了,以前年景不好的时候,更差。 知青到农村插队,刚开始第一年还有由国家每月提供四十六斤口粮,下乡一年后补贴取消,知青一切花消要靠自己的劳动所得。 谢茂带跟唐元科他们早就睡了,像死猪似的,谢茂带这货呼噜还打得震天响。 炕头有火烤着,很温和。 代志平躺在炕上,头发上衣服的缝隙处,爬满了虱子跟跳蚤,咬得代志平全身痒痒,挠了又挠,凸起一个个小包包,无法入睡。 展转反则。 代志平望着唯一一张桌子上麻油灯那昏暗的微弱火光,想着将来的打算。 现在已经是3月初,稿费的事情要提上日程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