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锦衣卫养象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0章 这下可抄着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杨金水在杭州时与林十三曾有交集。再加上吕芳这层关系,他真心将林十三视为自家人。 有关织造局云锦用银的事已经谈完,三位皇商告辞。 林十三来到二层茶围厅。 杨金水笑骂道:“十三,你这兔崽子到了南京任职,也不知去镇监衙门拜会我?” “我好歹是南京的镇守太监,地头蛇。你多拍拍我的马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你小子倒好,来了南京我都没见着你的影儿。” 林十三拱手道:“哈哈,杨公公,晚辈这不是来找您老,给您老请安了嘛!” 杨金水冷哼一声:“你小子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一准是有事情求我。” 林十三笑道:“我也不知是否有事求您。” 杨金水指了指椅子:“坐老子身边来。” 林十三坐定。 杨金水压低声音:“义父之前给我来过信。他说你小子这趟来南京,看似是被贬,实则是为协助东南抗倭而来。” “你来办抗倭的差事,没说的,我一定鼎力支持。有任何需要,你尽管跟我提就是。” “我这个镇守太监,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在南京城里的权力不比徐鹏举小多少。” 林十三道:“杨公公是自己人,我无需瞒着您。” 他将这两天发生的事一股脑的说给了杨金水听。 杨金水嘴里喃喃道:“邵芳,邵芳这名字怎么如此耳熟。” “哦,我想起来了。半月前,镇监衙门的巡防千户所在城外夜巡,查扣了五百石私盐,抓了四十几个人。” “有个叫邵芳的江湖游侠为了那批私盐的事来拜见我。我给他吃了闭门羹。” “哦,我明白了。他替你查秦淮河上的倭窝,条件是你得出面,从我手里把那五百石私盐要回去。” 林十三颔首:“没错,应该是这样。请杨公公您高抬贵手。” 杨金水道:“江湖游侠的面子我可以不卖。你的面子我得卖。无非是我一句话的事。” “至于邵芳这人.着实有趣。我对他倒生了几分好奇心,想见上一见。” 林十三道:“杨公公,不,从舅舅那边的辈分算,我该尊您一声大哥。” “杨大哥,今日我还有倭寇暗桩要捉,就不陪您喝酒了。” 杨金水问:“你手下的人够使嘛?不够你可以找我借兵马。多了不敢借你,几百上千不成问题。” 林十三道:“人手足够。杨大哥,告辞。” 杨金水起身:“嗯。好走。我就不送你了。” “来啊,把那几个姐儿给我喊上来。钱都花了,弄不成实在事儿,搂搂抱抱看看亲亲抠抠也是极好的。” 看来杨金水以前没少在秦淮河的花船上过干瘾。 林十三出得藏春斋。目标已经明确了,最后一条花船“文苑秀居”就是倭寇的情报窝子。 林十三对薛阎王道:“动手吧,将文苑秀居全船的鸨母、姐儿、茶壶、小厮、厨娘统统抓捕。” 薛阎王颔首:“成。弟兄们,准备好兵刃登船。” 要说密捕,薛阎王是行家里手。尽管交给他去做便是。 两刻之后,文苑秀居上的二十六人全部被押下了船。其中还有三个嫖客。 抓人之时,有个两个小厮持刀反抗,被就地正法。 林十三吩咐:“把这群人全都押回大长干街去,连夜审讯。” 薛阎王拱手:“遵千户命。来啊,押走。” 林十三正要离开,跟众人返回大长干街呢。 邵芳突然出现在了林十三面前。他拱手道:“这么快就将倭寇的暗桩一网打尽。林千户果然精明强干,神勇无敌。” 林十三苦笑一声:“你就别笑话我了。全靠你出力,我怎敢贪天之功?” “放心。你替抗倭出力,这功劳我替你记下了。” “玉娇红那事全包在我身上。杨公公那边我也打了招呼。明日你便可去镇监衙门把那批私盐运出来。” 邵芳拱手:“多谢林千户。” 林十三道:“有件事我得问清楚。你是如何查出这文苑秀居乃是倭寇的情报窝子?” 邵芳道:“小人别的不多,就是朋友多、耳目多。具体是谁给我透的消息,林千户就不要再问了。” 林十三道:“嗯。我先回去审讯他们。改日请你喝酒。” 众人回到了大长干街,将林家新宅的堂屋当成了审讯大堂。 怕吓着孩子,林十三让碧云、芸儿带着虎儿、福儿、王小串去了李高的宅子暂住。 抓到的二十六人中,不知谁是倭寇暗桩,谁又是无辜。 事情紧急,文审无用,便只能武审。 所谓武审,即锦衣卫的古典审问法,一力破万法,除了打来就是打。 整整一夜,哀嚎声响彻大长干街的夜空。 翌日清晨,林十三端坐在大堂上。连夜审出的倭寇暗桩头目——文苑秀居的大茶壶跪倒在他面前。 这大茶壶五十来岁,一夜折磨让他遍体鳞伤。 林十三问:“姓名。” 大茶壶答:“赵二。” 林十三正色道:“我问的是你的倭国姓名。” 大茶壶沉默。 林十三轻笑一声:“呵,我们大明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我想,昨夜的那些酷刑,足够敲开阁下的嘴。” “难不成阁下还要缄口如金?那我就得让你吃二茬儿苦,遭二遍罪了。” “薛阎王,给他再上刑!” 大茶壶显然昨夜已吃够了苦头,他抬起头气息微弱的说:“不要再给我上刑了。我叫北条浩二。是泥轰国大阪人。” 林十三道:“这就对了嘛。北条浩二,你潜伏南京多久了?为谁效力。平日里转递的那些情报又都给了谁?从实招来。” 北条浩二答:“我潜伏南京已有五年。为我自己效力。平日里传递的情报谁出的价高我便卖给谁。” 林十三皱眉:“为自己效力?” 北条浩二从实招来:“买卖、买卖,有买就有卖,有需就有供。” “我们泥轰人在你们的沿海抢掠已有百年。最近二十年抢掠的规模越来越大。” “登陆抢掠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精良的火铳、大筒,不是锋利的刀,而是情报!” “一个关键的情报,不知能少死多少人,多抢多少金银财宝。” “故而,泥轰的大小海盗头目,在买情报的事情上一向是不吝钱财,一掷千金。” “我是大阪人。天生就会做生意。但苦于本小,胆也小。做不了一本万利的抢劫生意。” “五年前我灵机一动。既然大小海盗头目对明国情报如此渴求。我为何不来大明,专做情报生意?” 林十三打断了北条浩二:“你这五年凭着这桩生意赚了多少银子?” 北条浩二答:“大约三十万两左右。” 林十三咋舌:“真是日进斗金,财源滚滚啊。” 孙越插了一句嘴:“得来的银子呢?都让你藏哪儿了?” 北条浩二的回答让众人惊讶:“银子全部被我换成了贵国内陆的良田。另外置办了一些别的产业。” 林十三疑惑:“你一个倭国人,在大明赚了银子不带走,反而在大明置业?这是何道理?” 北条浩二答:“泥轰国自唐朝起便仰慕泱泱华夏。华夏无论是出产还是文字教化都远胜于泥轰。” “如今泥轰藩主大名林立,连年内战,民不聊生。” “留在大明,远胜于返回泥轰。即便为了我的后代,我也绝不回泥轰。” 林十三道:“看不出,你还有此等见识。” 北条浩二开始求饶:“我知道,我犯的是贵国的死罪。我愿交出所有产业,将自己所知之事统统告诉您。” “只求您饶我一命。” 林十三问:“你那条船上,有三个姐儿、四个小厮、两个厨娘外带鸨母是你的人,即倭寇暗桩。其余人都是无辜的,对嘛?” 北条浩二答:“是这样。” 林十三又问:“最近有人从杭州带出了有关浙兵戚继光部的情报,准备到南京交给你。有这回事嘛?” 北条浩二答:“有这回事。带出情报的人名叫波多叶乙。是长期给我供应情报的人之一。” “浙兵戚继光部是贵国新组建的军队,十分神秘。有关他们的情报炙手可热。” “情报还未到手,大海盗头目之一的武藤环已经给了我七千两的预付银。” “情报在盐城沿海交割后,另有八千两的尾银可收。” 林十三追问:“波多叶乙何时进入南京城与你接头?” 北条浩二答:“按照约定,他会在明日傍晚时扮作商人上我的花船。” 林十三道:“你拿到情报后,如何跟盐城沿海的倭寇交割?” 北条浩二如实供述。 林十三心中有了一个顺理成章的想法:将波多叶乙抓捕后,不如顺势将真情报掉包,给倭寇头目武藤环提供一份假情报。 想到此,林十三道:“北条浩二,我可以饶你不死。但你要与我好好配合。” 暗桩,潜伏者也。要冒着杀头的风险待在凶险之地。 暗桩敢冒险,无非四个原因。钱、理想、女人、被要挟。 北条浩二潜伏南京只是为了钱。 如今事情败露,林十三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北条浩二当即表态:“我愿好好配合!哦,我还有一件东西要交给您!这样东西一定对您大有裨益。” 林十三问:“哦?什么东西?” 北条浩二答:“贵国有许多高官,家人都在跟泥轰海盗做生意。” “这五年来,我搜集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情报。泥轰海盗是不要这些情报的,我只能藏在南京城的一处地方。” 林十三打断了北条浩二:“你是说,你有大明官员通倭的名单?” 北条浩二道:“不止名单,还有他们与泥轰海盗交易的一些详细状况。” “按照你们明国的官衔。上面记录的正四品以上官员便有十多位。四品到七品的四十几位。” 这下可抄着了! 林十三和身旁的张伯对视了一眼。 张伯问:“东西被你藏在何处了?” 北条浩二答:“花牌楼门大街宝护胡同东首第一座四合院,四合院内有一棵石榴树。就埋在石榴树下。” 林十三吩咐张伯:“这事你带人亲自去办。” 张伯起身:“好。我这就去花牌楼门大街。” 林十三道:“想不想照旧在秦淮河上开你的文苑秀居,继续做你的情报生意?” 北条浩二连声道:“不敢,不敢。您能饶我一命,我已是感激不尽。哪还敢做非分之想?” 林十三却道:“不!文苑秀居我让你继续开下去。情报生意我让你继续做下去。只不过嘛.” “你今后只能将我提供给你的"情报"卖给沿海的倭寇头子们。” 北条浩二是聪明人,当即领会:“您是说,卖给他们假情报?” 林十三是这样盘算的:既然已经把倭寇的情报窝子寻到,直接掀了岂不可惜? 不如让它继续存在下去。为倭寇提供假情报。待到关键时刻,一份假情报甚至有可能左右抗倭的全盘战局! 当然,平时也要投喂给倭寇头子们一些无关痛痒的真情报。 林十三道:“你是聪明人。只要你听我的,我保你今后平平安安活在南京城。” “只不过,文苑秀居的姐儿、老鸨、小厮、厨娘等等,全部要换成我的人。” 北条浩二有何不愿?当即表态:“我全听您的吩咐。” 过了大半个时辰,张伯回来了。他手中拎着一个铁箱:“十三,东西我取回来了。” 林十三吩咐左右:“你们先将北条浩二,哦不,赵二赵大茶壶带下去。没我传话你们不得再进堂屋。” 众人离去。堂屋中只剩下了林十三和张伯。 张伯把铁箱放在桌上。林十三打开。只见里面是厚厚一沓纸。 林十三仔细翻阅起来,时不时发出一声惊呼:“他?他?还有他?我的天,连满口仁义道德的他也通倭!” “什么?他浓眉大眼。看不出这厮竟也在跟倭寇做生意!” 张伯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我的天。这一箱子东西若公之于众,朝廷恐怕要大变天!” 林十三放下手中的纸:“这些都是风闻记录。没有实际证据。若公之于众,不但扳不倒任何人。你徒弟我的脑袋反而要不保。” 张伯问:“你打算处置这铁箱?交给皇爷?” 林十三却道:“不。我打算自己留着。” 张伯惊讶:“你要挟隐自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