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锦衣卫养象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8章 遇倭杀倭,直至戚部全部阵亡或倭畜全部伏法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数日后,台州城西三十里。 一百马夫牵着两百匹滇马缓缓前行。滇马上的毡布袋鼓鼓囊囊,里面满载着上等苏杭丝绸。 上等丝绸在大明都是硬通货,何况海外? 据说,嘉靖中期以西巴尼亚的某位子爵派遣八艘大帆船前来东方。船队在倭国停靠,购买了四千匹来自大明的走私丝绸。 船队的指挥者很有经验。没有将四千匹丝绸装在一条船上,而是分别装在了八艘大帆船上,每艘船装载五百匹。 在回国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大风暴,八艘大帆船有七艘沉没。 按理说,八艘船沉七艘,高价买来的四千匹丝绸只剩下了五百匹达到巴塞罗那港。那位子爵应该赔得亲妈都不认。 然而并没有。 子爵出售了五百匹丝绸。扣除损失七艘大帆船的成本,竟还有两倍的利润。 大明丝绸在欧洲是等同于黄金一般的存在。那些在宫廷中随地大小便的欧洲大小“贵族”,将丝绸视为身份和尊严的象征。 当然,在欧洲同样畅销的,还有大明的茶叶、瓷器等等一切货品。 正是欧洲人对大明商品的强大需求,造就了大明走私商人——倭寇——欧洲远洋船队这一整个商业链条。 但倭寇天生就是活畜生,自古以来都是道德下水道、文明地花板。他们认为抢比买要来钱快。 于是这帮活畜生自永乐年间起就在沿海小规模抢掠,到了嘉靖朝发展为大规模的倭乱。 言归正传。 为首的马夫头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了一群穿着奇怪衣服,手持火铳刀枪弓箭的人。 其中一个为首的好似头上扣着一个锅盖,锅盖上还带着两只牛角,手里还拿着一个大嗦了蜜(军团配扇)。 马夫头一声大喊:“不好!有倭寇!乡亲们快炮啊!” 之前林十三交待过他们,遇见倭寇立马逃跑,不要在意马背上的货物。 倭寇果然是活畜生。手无寸铁的马夫们已经丢下了马和货。即便大明最卑劣的强盗抢掠的目的也只是求财,而非害命。 倭寇却是以杀人为乐。 这股倭寇大约有五百人,为首的头目名叫高藤一郎。 高藤一郎原本只是个倭国的足轻,即炮灰兵。来到大明烧杀抢掠让他成了手下有五百人的海盗头。 这厮竟学着倭国藩主、大名的样子,给自己造了把军团配扇。 只见这小八嘎一挥军团配扇,命令道:“火铳、弓箭,射杀!” “砰砰砰”、“嗖嗖嗖”铳子和箭矢飞向手无寸铁的马夫们,十几名运气不好的马夫被当场射杀。 高藤一郎领着一众倭寇冲到两百匹滇马这边。他心急的用倭刀划开了油毡袋。 油毡袋中当即滑出五匹崭新的苏杭丝绸。 高藤一郎大喜过望:“吆西!剋莫急嘎一!” 再划开滇马另一侧的油毡袋,里面依旧是上等丝绸。 小八嘎们纷纷划开其余滇马上的油毡布袋,全部都是上等丝绸! 这两千匹丝绸,足够高藤一郎在倭国圈一块小小的地,建个鼻屎大小的城当个领主。 高藤一郎兴奋的两眼放光:“我早就跟诸君说过,随我来大明抢掠,财富大大滴!” 一名小八嘎问:“高藤君,还要追击那些明国人嘛?” 高藤一郎果断道:“不,立即带着这批丝绸回沿海去,登船回国!诸君,只要这批丝绸顺利运回国,我们就都是有钱人啦!” 五百多小八嘎果断退到台州沿海,上了三艘八番船。 高藤一郎没有高兴多久。 他们登船不久,便遇上了大倭寇三上坂虎的船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砂砾。 三上坂虎下令拦截了高藤一郎的三艘船,要求上船检查。 这一检查不要紧,他们竟发现高藤一郎的座船上竟载着两千匹苏杭上等丝绸! 三上坂虎将高藤一郎抓了起来,一通拷打。最终拷打出了结果,这批丝绸并非跟大明走私商人购买的。而是在台州附近抢掠所得。 三上坂虎在倭国是个战败失去领地的小藩主。 他正经是有一批家老、年寄、奉行、藩头的。他立即召集他们议事。 三上坂虎道:“高藤那个走了运的蠢货,竟不费吹灰之力从台州附近抢到了两千匹上等丝绸。诸君怎么看?” 家老小川早大尻首先发言:“这说明我们购买的情报是真实的。这两千匹上等丝绸就是证据。” “明国的确要跟佛郎机人在台州进行大宗贸易。” 三上手下的年寄——君岛吞白附和:“没错。我们在浙东几个府的耳目也传来消息。说最近有几千匹矮马运送大量货物去台州。” 三上坂虎手下的第一猛将,黑肤阿卡道:“主上,我们不要再观望了!登陆台州吧!全军出击!价值四百万两白银的财富就是我们的了!” 小川早大尻却提出了反对意见:“据我所知,南京城里的北条浩二是个王八蛋,竟将这条重要情报转卖给了十几股势力。” “他们一样会在台州登陆。到那时,我们将与他们陷入混战!” 君道吞白献计:“不如凭借主上的威信,召集他们商议,结成同盟,共同抢掠。等抢掠成功后,我们在海上凭借强大的舰队,逼迫他们吐出这批货。” 三上阪虎连呼:“吆西!吆西!吆西!” 不得不说,这三上阪虎在倭寇中的确有几分势力。虽比不了当年的汪直,也算个瘠薄人物。 一群倭寇在舟山川湖岛上开了个畜生大会。 这群畜生最后商定,共同登陆台州抢劫。抢劫成功后按照兵力分配战利品。 大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传入倭国已有多年,被文化低地的倭国奉为“天下第一兵书”。 这帮八嘎还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之计。 他们将泊船点选在了象山海口,再从奉化东南的西凤岭登陆,兵峰直指宁海北。这只是虚晃一枪而已,他们的真正目标是台州。 嘉靖四十年四月十九,倭寇两万八千余人在奉化西凤岭登陆。 这是浙江沿海全部大倭寇们的主力。剩下没资格登陆分台州那张大饼的几十股小倭寇,有大约一万人。 只要将这两万八千人全歼,浙江一省的倭患就能够彻底平定。 且说林十三已经执行完了滇马策,他没有回南京,而是去了杭州城。 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和徐渭、林十三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 胡宗宪道:“倭寇与我们玩上了兵法。还知道声东击西了!幸亏诱饵是我们抛出的,我们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 “不然还真上了他们的当。” 林十三问:“戚将军那边准备如何应对?在台州以逸待劳嘛?” 徐渭在一旁道:“不。戚将军准备与倭寇虚与委蛇,带领戚部主力前往宁海,做出中计导致台州空虚的样子来。” “待到倭寇放下戒心,扑向台州时。戚部会回师台州。戚部军报中的原话是"至台州,遇倭杀倭,直至戚部全部阵亡或倭畜全部伏法为止"!” 林十三赞叹了一声:“好气魄!” 胡宗宪从地图前走开,他对徐渭说:“给我找一本文成公的《传习录》来。我要闭门读书。无重要军报,任何人不得进我的书房。” 胡宗宪花了数年时间,给戚继光创造了全部打胜仗的条件。接下来,胡宗宪将会将指挥权完全下放给戚继光。 全看戚继光的了! 徐渭和林十三离开了书房,来到客厅喝茶闲聊。 徐渭是狂士,说话直来直去:“此番若一切顺利,浙江沿海倭寇主力被歼。剩下的小股倭寇不足为虑。” “大倭寇全死在台州,小倭寇们可能会转而袭扰福建。不过那不足为虑,将倭寇全部荡平不过只在一两年内。” “一两年后,倭患彻底平定之日,便是胡宗宪戴枷进京受死之时!” 林十三却道:“不会的。若倭患平定,胡部堂是抗倭的第一大功臣。即便严党垮台,皇爷也一准会留用胡部堂。” 徐渭苦笑一声:“我教你三句话。第一句话:不要低估文人的无耻。” “第二句话:不要低估百姓的愚昧。” “第三句话:不要低估朝堂的残酷。” “平定倭患后,朝堂上容不下功臣胡宗宪。朝廷里的那些大人物,只需要一个罪官胡宗宪!” “唉,我最佩服汝贞的一点,就是他能为了百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道平倭后他必死,还一门心思全放在平倭上。” “汝贞对我说过。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价值。他活在世上的唯一价值便是替大明平定东南倭患!” 徐渭一席话可谓是振聋发聩。 林十三大受震撼却一言不发。 说什么呢? 这是什么样的朝廷啊!真心为国尽忠的忠臣、能臣,却难逃身陷不测之地的结局。 党争倾轧,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样的朝廷,这么多忠臣良将保它有什么用? 片刻后,林十三劝慰自己:或许,那些忠臣良将保的不是朽烂的朝廷,而是大明的黎民众生! 自倭寇四月十九登陆,整整五日,胡宗宪没有踏出书房门半步。只由家仆每日三次入内,送白粥咸菜,更换恭桶。 四月二十三,宁海。戚部大营。 倭寇的临时营地就在十里之外。 戚继光率部返回台州途中,偶然遇到了这股三千人规模的倭寇。双方干脆安营扎寨,准备就地开战。 戚继光召集手下三千将士训话。他用手指向倭寇营地的方向:“诸位,倭寇就在那里!” 自此之后“倭寇就在那里”成了戚家军最简短、最有效也最隆重的战前动员。 一直到戚继光死后数年,这句话还在鸭绿江畔回响,直冲长白山定的云霄间。自然,这些都是后话。 两日之后,一匹快马冲入了杭州城。 快马上的红翎信使高喊:“大捷!大捷!宁海大捷啦!” 红翎信使一直纵马飞奔到了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正在书房内一遍又一遍的读着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就在此时,他听到了一声高喊:“宁海大捷!” 胡宗宪推开了门。只见浙直总督衙门的数百名属官、书吏跪成了一片。 徐渭高声道:“禀胡部堂。宁海传来捷报。本月二十三,戚部回师途中于宁海遭遇倭寇本多尚隆部,全歼本多尚隆部倭寇三千余人!” 林十三敏锐的发现,听到捷报胡宗宪的脸上没有丝毫兴奋之色。 胡宗宪焦急的问徐渭:“伤亡呢?戚部折损了多少人?” 登陆倭寇两万八,戚部却只有三千。宁海之战虽胜了,但若惨胜与败也没什么区别。 徐渭答道:“禀胡部堂。戚部战死两人,重伤四人。” 胡宗宪惊愕万分,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还是林十三眼疾手快,扶住了胡宗宪。 胡宗宪问:“多少?再说一遍!” 徐渭语气中难掩兴奋:“戚部战死两人,重伤四人。” 戚继光以及他统帅的戚部浙兵,是华夏战争史中战损比天花板、战胜率天花板。 战损比方面,戚部经常打出一比一百的恐怖数字。 战胜率方面,自戚继光在义乌招兵建军后,十几年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放在整个华夏史中,戚继光作为一名将领都是炸裂的存在。 言归正传。胡宗宪晕了过去。 数年夜以继日的操劳,让他患上了肝阳上亢、血气不稳之症。名义李时珍对胡宗宪的病都束手无策。 林十三赶忙又是掐人中,又是给他喂水。 胡宗宪缓了过来:“再说一遍,戚部伤亡?” 林十三在一旁道:“我的胡部堂,戚部首战告捷,战死两人,重伤四人,全歼三千倭寇!” 胡宗宪赞叹了一声:“戚继光,真乃神将也!” 接下来的日子里,捷报一个又一个传来。 桃渚大捷! 健跳大捷! 新河大捷! 花街大捷! 大田大捷! 丽水大捷! 处州大捷! 上峰领大捷! 戚部在台州附近九战九捷,史称“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年,五月十五。红翎信使的报捷声再次响彻杭州城。 登陆台州的两万八千倭寇,被歼两万五千人,残敌退回海上又遇卢镗、唐尧臣水师截击。落水淹死无算。 万世之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