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后我躺平了,在1978摆地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58.艰苦岁月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老刘说,再往前有三个镇子,千百年来只有一条小路出入。 他当时在县里任计委主任,眼前这条路是他在任的时候主持修通的。 那个时候,中苏关系还没有完全中断,初始阶段,路的设计和施工都是苏联专家开展的,尤其是路中间有一段过峡谷的桥梁,所有技术资料都掌握在苏联专家手里。 然而施工开始没两年,中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很快撤走了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原始的设计技术资料,扔下一个施工还不到一半的烂尾工程给县里。 苏联专家离开后,县里决定还是把路修通。 老刘说技术方面都好说,无非就是难度大一点,花费时间长一点。 可是在施工方面,他们缺少机械、缺少工具,可以说什么都缺。 于是,没有车就用牲口、没有钻机就用人工一锤一锤凿。 说着话,老刘声音颤抖起来,他慢慢往前走,指着道路旁边的悬坎道:“这些地方都是靠他们一个炮眼一个炮眼炸出来的,当时这里还没有路,我们就用绳子把人吊下来,他们打完炮眼塞完炸药点了火,上面的人就把他们拉上去,稍有不及时或者卡在哪里,就是非死即伤。” 之后,老刘带着三人在峡谷里走了一遍,整条峡谷差不多有两公里长,路就是傍着悬崖凿出来的,老刘说的那座桥就横亘在峡谷中间,把两侧山体连接起来。 站在桥上面,还能看见下面遗留的废桥墩,老刘说那是苏联人留下的,他说苏联人走后,他们更改了设计,那两个桥墩就没用了。 回到刚才的路口,老刘领着几个人往里面走。 路不是很宽,但看得出来有人经常出入,路面上有两条非常深的车辙印,一看就是拖拉机留下的。 往前走一阵,路又开始挨着悬崖盘旋起来,而且一路往上。 就在四个人都走得气喘吁吁的时候,忽然从后面来了一辆骡车。 赶车的是个大爷,穿着当地的传统土布衣服,骡车上堆着草料。 看见夏天几人,老人家立马停下车,问他们要不要搭车。 夏天好笑,说你知道我们要去哪儿吗就让我们搭车。 没等老人家回答,老刘抢先说了,“往上就一个村儿,上这条路的只能是去他们村的。” 骡车上占满了草料,肯定坐不下四个人,老刘上前笑道:“那您受累,帮我们把行李驮上去就行了,我们几个走路上去。” 老人家满口答应,在草料上扒拉出来一个窝,帮着他们把行李搬上去。 搬着搬着,老人家似乎认出了老刘,连看了他好几眼后问道:“刘主任?” 老刘一听,顿时愣住了,“你认识我?” 得到肯定的答案,老人家笑了,“哪儿能不认识,这个村就是你建起来的嘛!” 双方寒暄几句,老人家就说先回村里跟书记报到,到时候再下来接他们。 老人家走后,展老头好奇,就问老刘怎么回事,怎么还建起来一个村子。 老刘说,当初修这条路的时候难度极大,在附近的村子找来不少劳动力,因为交通不方便,吃住行都受限,县里就在这山头上建了些棚子,以方便那些路途远的人。 后来住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住房条件也越来越好,有人就开玩笑说干脆住这儿得了,甚至还有人给取了个名字,叫前进村。 哪儿知道县里却当了真,考虑到修路的时间比较长,这个建议被正式提到县里,最后是主持修路工作的老刘正式宣布了这件事,所以当地的人都认为这个村子是老刘建起来的。 一路聊着,没有行李也不怎么累,不一会儿,那老人家赶着驴车又下来了,后面还跟着一辆自行车。 骑车的是村书记,扔下车就直扑老刘,一口一个老领导,一口一个欢迎的。 简短打过招呼,一行人就往山上赶,临近村口的时候,老刘让老人家把车停下。 书记推着车从后面赶到,赶紧给老刘介绍,“这块墓园村里一直安排有人照看,我们也跟县里申请过,想搞个陵园啥的,就是一直没批下来。” 老刘点点头,也没招呼夏天他们,默默朝一旁的小路口走去。 夏天赶紧下车跟着,走进小路口后他马上看到一面斜坡,上面堆着十多个坟堆。 此时艳阳高照,站在斜坡上面可以纵览整个峡谷,倒也是番好风景。 老刘走过每个坟堆,坟堆上没有墓碑,只有按当地习俗用石头搭建的用来上香的格子,老刘就掏出烟盒,给每个坟堆都点了一根烟。 最后,他走到最靠外面的一个坟堆前,单膝跪下来,抚着上香的格子哭起来。 几个人都不敢打扰,就站在路口默默地看着。 那赶车的老人家忽然叹了口气,说道:“那是伍队长,当时县武装部的,跟刘主任一起负责修这条路。那天下雨,山上的土都被炸药炸松了,他们几个在下面视察,上面的土被雨水冲下来了,是伍队长推开他们,救了他们的命。可惜,伍队长没能躲开,给砸死了。” 夏天点点头,心说这位伍队长大概就是老刘说的那位“故人”。 老刘发泄一阵,抹了把眼泪又走出来,几个人继续往村里走。 来到村部时,已经有不少人等在那里,都是一些老人,是当年施工队的人。 只是这些人都认识老刘,老刘却只记得其中几个,好在大家都不在乎,搬上板凳就聊起当年的事儿来。 夏天跟展老头还有老曹没话可聊,就告辞说去村里转转。 到底是南方,冬天的太阳暖烘烘的,山上也丝毫看不出冬天的迹象。 大概是当年规划的原因,村里的人住得很集中,一圈看下来,夏天发现不集中也没办法,这山上沟沟坎坎的,根本没有多少能住人的地方。 村里看上去很穷,也没多少庄稼地,倒是山上的树木花草,绿油油色彩斑斓的,为这贫穷的村子增添了不少喜庆的色彩。 看着太阳下山,三人又回到村部,此时人群已经散去,书记已经安排他们住自己家里。 在书记家吃饭的时候,夏天和三个老头问了问村里的情况。 经过书记的介绍,他们发现这个村子和中国的其他村子没什么两样,都是穷,吃不饱。 夏天笑说现在政策已经放开了,以后肯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书记却叹了口气,道:“人家村里有地有田,想点儿办法肯定能吃饱。可是你们也看了,我们这儿地就那么些,能开出来的都已经开出来了,再有政策也就是那点儿粮食。要不是山里还有点野菜野蘑菇,村里人早过不下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