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错大佬后我去随军了[七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 第 1 章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他年纪是大了些,可他会疼人啊。” “他家负担是多了点,但不更显得他有手足之情吗?” “是生了两个娃,两个娃不好吗?以后你老了不就多两个儿女给你养老?” 姜双双听得是一脸问号。 面前的张媒婆生得一张巧嘴,一开口便是一连串的乱夸,将男方夸赞得天上有地下无。 年长十岁带两娃的鳏夫,家里一串未婚的弟弟妹妹等着拉扯,搁在这位嘴里,那就是香饽饽,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姜双双对着边上的中年妇女递交一个眼神。 ——是你打出去,还是我打出去? 眼神刚交集,她就迫不及待撸起袖子了。 许英霞白了她一眼,憋着气送客,“太不赶巧了,家里还有点事,张婶子要不你先回去,等下回有功夫我上门和你好好唠叨唠叨?” 张媒婆还想争取,“双双妈,这门好婚事可别错过了,人家怎么说也是一个月拿三十块钱的正式工,你家双双挑这挑那,难不成真想被送去下乡当知青?” 许英霞脸色一沉。 “前街的闺女被送去下乡,一个月寄四五封信回来哭诉,你不想……”张媒婆说着说着就见姜双双随手拿起一把扫帚走来,她惊得脸色一白,话都顾不上说转身就跑。 姜家的二闺女,周边的家属院谁不知道这悍丫头的大名? 那可是徒手擒特.务,脚踹扒手,凶起来连自己的堂兄堂弟都不放过,揍得堂兄弟哭爹喊娘都不住手。 这么一个悍丫头,要不是马家承诺了好处,她才不上门呢。 不过凶归凶,脸蛋也确实俏丽。 不然凶名在外,马季安又怎么会专门请她上门提亲,还承诺了五块钱的好处费。 为了好处费,扒在墙边的张媒婆又鼓起勇气喊了一句,“双双妈,你家那偏心的婆婆真要买得到工作,那也是给她孙子买,你不为双双考虑,下个月强制下乡的名额中肯定就有她的名……我走我走,姜双双你赶紧把扫帚放下!” 人溜得快,留下许英霞气得不行。 为人子女的姜双双非但没安抚,还暗戳戳使坏,“瞧瞧,连个外人都晓得咱家啥情况,妈,你要是再不硬气点,就等着我和小弟去遭罪吧。” 说完,又是一叹,“得了,下乡就下乡吧,以后也不晓得还能不能再见面,不过妈您放心,在乡下拔草、插秧、挑粪、收谷、养猪的我会一直想念您的……” “你给我闭嘴吧!”许英霞没好气的戳了戳她的脑袋,“一天天想什么呢,还养猪,家人放心把猪交给你养吗?” 姜双双瞬间笑眯了眼。 笑声回荡,清脆又悦耳。 听得许英霞也忍不住跟着笑了两声,可笑着笑着又开始发愁起来,轻轻拍了拍闺女的背脊,“你爸倒好,早死早超生,逢年过节还有你们给他磕头烧纸,轮到我这,就是一堆烂摊子。” 姜双双幽幽道,“是挺惨。” 发自内心的感叹。 穿来大半年,当了大半年的街溜子。 原身的记忆外加这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姜家的情况也算是摸个透彻。 要说原身这一脉,人口也挺简单。 一个妈、一个姐还有一个弟。 爹妈属于自由恋爱,乡下姑娘遇到城里小子,这两人的结合那可是经历了重重阻碍,不过好在最后修成正果。 只可惜好景不长,在原身弟弟刚出生没多久,原身爹在抗洪抢险为了救一个小兵牺牲。 事后虽然得到了嘉奖,许英霞也顶替了丈夫的工作名额,但一个女人拉扯三个孩子,确实挺不容易。 尤其是婆家还有一堆糟心事。 本来身为儿媳的许英霞就不被公婆喜爱,儿子还英年早逝,就算他的死和许英霞没关系,在争吵时都会骂她一声克夫。 更担心她带着儿子的工作名额和血脉改嫁,这么多年来咬死了不分家,吃是家里出,穿也是家里出,同样许英霞大部分的工资也得上交给家里。 这么多年下来,她硬是没落下多少私房。 本来也能自我安慰,工资上交就上交,儿女的衣食住行,今后的嫁娶也都归两老掏钱。 两老也是好面子的人,该有的都会有,一时之间一大家子也掰不清到底谁挣谁亏。 但谁又能想到,偏偏就赶上了下乡热潮呢? 原身就一个亲姐姐一个亲弟弟。 但她还有五个堂哥堂弟六个堂姐堂妹…… 外加三个叔伯婶婶以及一个还没出嫁的小姑。 按照政策,一家最多只能留下一个儿女。 除非有工作单位或者嫁给有工作的男方,不然到了年龄都得下乡。 在前年,原身的姐姐、两个堂姐以及两个堂哥是他们省城头一批下乡的知青,第一批下乡的知青都犹如怀揣着理想抱负的大鸟,为国家建设振翅高飞,奔赴到五湖四海。 在原身爷奶看来,这是好事。 儿孙实在是太多,家里都快塞不下了。 工作名额也不好得,与其在家里干耗着,不如下乡建设还能自己挣口粮,要是丰收年,说不准孙子孙女还能寄点粮食回来救济他们。 结果没多久,家家户户接到一封又一封哭惨的信件。 大伙这才知,下乡有多苦。 就连姜家的抽屉里,也塞满了信件,一个个嚷着求着想回家。 回家是不可能回了。 而且政策在这,该去的还是得去。 今年姜家到了年龄的就有三个人。 还有一个堂哥从去年开始就偷偷跑去蹲棚户,躲着知青办就是不愿意下乡。 像堂哥这样躲着的还不少。 上面又弄了一个强制下乡令,一旦抓到人立马送上下乡的火车,要有反抗的,直接送去劳改。 也就是说,根本没得躲。 姜双双不想下乡,要么找个工作要么找个男人。 其实她都无所谓。 实在是没法子,下乡也不是不行,日子肯定艰苦,但这么大一个人不至于活不下去。 但谁让她气性大呢! 姜家四个到了年龄的人,凭什么有人能留,她就必须得走? 既然她得了原身的人生,那她也有为自己争取的权利。 她家就许妈有工作,但因为姜爸是救军人牺牲再加上许妈这几年兢兢业业上工,嘉奖外加评级她一个月能拿四十多块的工资,一人顶得上两人。 在有工作的叔伯婶娘中,她工资是最高的。 同时她家的人数也是最少的。 工资交得最多,粮食吃得最少,凭什么要牺牲就得牺牲她? 那不好意思。 这口气她就得争。 尤其是打从一开始,在姜家人心里她就是被放弃的那一个。 除了她之外,到了年龄的除了躲着的一个堂哥之外还有一个堂姐,剩下那个就是姜家两老最宠爱的小女儿,她的小姑。 在姜家两老的计划里。 孙子必须留下来,已经走了两个孙子,今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再走一个他们舍不得。 小女儿也得留下。 老年得女,宠着养大哪里舍得小女儿去受苦? 至于剩下的两个孙女。 实在是没精力顾上,根本就没做打算。 所以在全家聚在一起商谈时,姜双双直接掀了他们的桌。 打长辈实在是说不过去,对着两老的宝贝孙子,她还真没留手,一个个顶着猪头过了大半个月。 悍丫头的名声也就是这么传出去的。 这倒无所谓。 为了下乡闹腾的不仅仅他们家,家属院里纷争不断,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早就不是稀罕事,更凶的几户都动刀子了。 这么一比起来,她脾气算好的。 顶多就是挥挥拳头捶捶兄弟,要不就掀个桌子砸个锅……再不然就吓唬吓唬两老……还有…… 嗐,反正已经很克制啦。 “丫头。”许英霞轻唤一声,略显迟疑的道:“要不你接我的班吧。” 姜双双双眼发亮,不嫌事大的一口应下,“行呀!” 她真要接班就有意思了。 姜家的人怕是得疯。 许妈工资四十三块,要是吃个半饱可以养活七八人,算得上是家里的主力,这也是为什么姜家两老舍不得孙子下乡,也没想过让孙子接班的原因。 一旦接班,只能从临时工做起。 工资从四十三块降到十三块。 一个月少了足足三十块钱,一年就是三百多块呢。 姜家的人谁舍得? 得了好处又能看戏,姜双双哪里会拒绝? “可别在打什么坏主意了。”许英霞瞅着她一脸坏笑就心不安,“真是越大脾气越躁,也不知道你这性子随了谁。” 姜双双笑而不语。 原身本来就不是一个安静温婉的性子,而她更胜一筹。 不过谁察觉不对劲也好搪塞。 为下乡改变性子的年轻人也不是没有。 她家那位堂姐不就是。 爷奶不管、爸妈不顾,文文静静的姑娘变得阴晴不定。 “不过我得先跟你说好。”许英霞一脸认真,“你拿得工资都得交给我,你姐还在乡里受苦,你弟又在上学,家里全靠这份工资了。” 姜双双扬眉,“你这是打算分家?” 工资都不上交,那不得分家? 她双手握住许妈的手,“妈,丫头支持你,咱们分!” “你不早就盼着吗?”许英霞气得狠狠拍了一下她的手背,“这段日子闹来闹去,不就闹着想分家?” “凭什么不分?”姜双双理直气壮,“不然等着他们把你压榨到老,跟着将工作传给他们的重孙子?” 许英霞气结。 但没话反驳,因为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 老姜救人去世,她身为伴侣接班合情合理,不然姜家等着被戳心窝,骂他们欺负孤儿寡母。 这些年工资越涨越高,年年评优的名单里就有她的名字,倒不是她有多优秀,工作无非就是认真了些,更多的还是沾了老姜的光,有一个为救军人英勇献身的名声在,她只要不出大错,厂子里就不会为难她,好事也会优先想着她。 涨工资,以及他们在家属院分配的两间小屋,还有各种福利。 一件件根本数不过来。 姜家哪里舍得放过她,真像双双说得那般,干到老再一脚踢开,工作名额也得留给他们宝贝大孙子的儿子。 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 就不说她了,凭什么自己上工这么多年,没为儿女攒下点东西,全让旁人得了好处? 得了就得了,还讨不到好。 那家子一个个尽防着她呢。 先前那一句接班说得突然。 但这会她是真觉得这个决定好。 工资虽然少了一大截,但就算拿得多也不一定能用到她的儿女身上,现在给二丫头接班,也就不用下乡去受苦。 许英霞继续说出自己的打算,“你大姐下乡那会根本没想那么多,现在说再多也是白说了,但现在我不仅仅得为你考虑,还得为你弟弟考虑。” 她悄悄瞅了丫头一眼,没见她有什么不满的表情,便继续道:“他离下乡还有两年,你接了班趁这两年赶紧找个合适的对象,等……等他要下乡再把工作名额转给他。” 说完后,又悄悄抬眸看了她一眼。 呼吸都变得紧张起来。 却不想姜双双一副不在意的样子,“我懂。” “你懂什么?” 姜双双“啧”了一声,“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人心哪有不偏的……嘶!别揪我。” 许英霞没好气的瞪了她一眼,起身就往外走。 边走边喊着,“还愣着做什么,去你爷奶那边说一说,早点说了省得有变故。” 跟在身后的姜双双不满的哼声。 其实她真懂。 不止她懂,原身也懂。 许妈偏心吗? 多少还是偏的。 姜爸去世的早,他下葬时是三岁大的姜小舟为他摔盆起灵,而原身和她姐姐却被一些老封建拦在外面不给进。 在之后,每次聊起姜爸,所有人都会替许妈庆幸一句,说什么还好有个小儿子在,能传宗接代也能为她养老送终。 所见所闻经历多了。 人心难免不偏。 但许妈有一点好,她很清楚自己偏心,但她又会尽可能要求自己公平一点。 小儿子有的,也会为两个女儿去争取。 往大的说,姜家两老一共八个孙女,但读到高中毕业也就姜双双两姐妹。 往小的说,许妈手里有一颗苹果,都会切成不多不少的三份,她自己可以没有,但两个女儿该有还是得有。 再说下乡的事。 大女儿属于他们省城头一批下乡,号召的口号喊得大,周边又有一群满腔理想抱负的青年在慷慨发言。 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能去建设祖国也能自己挣口粮。 你邀我、我邀你,一个个欢欢喜喜结伴下乡,那天送姜欢欢去火车站,一路都能听到青年们高昂的国歌声,每一人都是抱着期望前行。 但…… 现实却很艰苦。 城里没下过地的娃们,真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这个苦。 而且一去就去了两年多,也没见有回来的消息,还不知道要待多久。 现在下乡的事落在二女儿身上。 要是许妈真只偏心小儿子,她完全可以不管不顾,又或者随便给她找一个男人嫁了。 虽然现在有工作的男同志很抢手,但也不是完全嫁不出去。 刚才媒婆嘴里不还有个二婚的“优质男”? 也正是因为在意,许妈宁愿先把工作让出来,也不愿意让女儿将就罢了。 原身懂,姜双双也懂。 能争取到的东西许妈都会为两姐妹争取,但……工作名额只有一个,最后肯定还是会落在姜小舟身上。 哪怕偏心,爱还是有爱。 再说了,她自个也没见得有多爱许妈,要说最爱,除了自己没有第二个选择,她都做不到哪里有权利要求别人做到? 两母女一路朝着姜家老屋走去。 老屋也在家属区内,但不同一个大杂院。 老屋那边人口实在是多。 没下乡之前十七口人住五间屋子,都不知道怎么挤下来得。 后来他们那边四个孙子孙女一起下乡,这才缓解了一下压力。 五间屋子占了大杂院的右侧一条。 姜双双两母女刚过来,王老太就拉耸着眼皮不高兴的瞅着她们,却又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不甘不愿对着她们开口,“来得正好,有个好事告诉你们。” 王老太嘴里居然还能说出好事? 姜双双抬头看了看天,太阳也没从西边出来啊。 王老太像是看出她在想什么,气得恨不得咒骂几句。 但一想到她那悍劲,又只能硬生生憋着,“没心没肺的死丫头,亏得我还这么想着你,你不是想相个对象吗?我这里正好有个合适的家人。” 她特意强调:“人家可是在部队当兵的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