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穿:千古风流人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九章成为刘胜后,我和邓绥母慈子孝了(三十)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三十) 她发现,她的儿子真真是她的天降福星。 因着她应对及时,朝堂之上那些有心将天灾联系到上位者品行不端的兴风作浪者,也被她死死的按住。 一切,皆在她的掌控之中。 邓绥下令受灾郡国上报灾情,及时赈灾。 邓绥陆陆续续收到了各地的奏报,灾情要远远好过她想象中的。 可,邓绥心中却是隐隐不安。 闲来无事,荪歌也随手翻阅了几卷奏报。 眉头越皱越紧,这分明是一场记录在史册的为祸三十七郡国的水灾,为何在一些郡国官员的奏报里却好似一场绵绵细雨,只是死了几株秧苗,塌了几间年老失修的破宅子那么简单。 伤亡呢? 损失呢? 灾后百姓的生活呢?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用在天灾过后绝对合适。 一场她和邓绥担忧不已的水灾,在郡国官员笔下就这般轻描淡写。 荪歌拿着奏报,寻到了忙的不可开交的邓绥。 “母后没有察觉到奏报的不妥之处吗?” 以邓绥的政治敏锐,不该如此迟钝。 邓绥揉了揉鬓角,叹了口气“有不妥。” “花团锦簇,岁月静好,掩盖了水灾后真正的民情。” “最开始,我还欣喜于百姓免于灾祸,但细想之下,不符合常理。” “母后怀疑郡国官员为了定级考核,为了升官,隐瞒了实情。”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始,在继承前朝考课制度的同时,又创立了一些新的考课制度。 官吏的考课情况直接决定官吏的升降黜陟。 官吏考课主要是从户籍财政,治狱情况,农业的发展和土地面积的变化几方面考察。 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考课结果,官员们不惜撒下弥天大谎。 这也就是荪歌在看到奏报的第一瞬间就产生怀疑的原因。 对于有的官员来说,升迁机会高于黎民百姓。 荪歌眨了眨眼“母后已经派人前去一些郡国核查实际情况了,对吗?” 想要敕令整改,那就得有所依据。 邓绥点了点头“过不了几日应该就会有消息传来。” 荪歌松了口气,便不再过多插手。 自临朝听政,将国家大权揽于己手后,邓绥时常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 荪歌眼尖的看到了一旁的纸张。 其实早在一年前,蔡伦就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成了纸,献给了汉和帝刘肇。 但,不知何故,并未得到真正的普遍使用,人们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和缣帛为主。 直至两晋,纸张才渐渐取代了竹简。 如今的蔡伦,还是尚方令,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邓绥封为龙亭侯。 所以,这纸也被叫做蔡侯纸。 蔡伦这一生,除了死的凄凉,其余时间都颇受重用。 看到纸,荪歌就不免的想起了她是赵高的时候,还借用了造纸术,想帮始皇帝更好的统治大秦帝国。 “母后,这造纸术意义非凡,如果可以,还是尽快普及至全国。” 问世于汉和帝刘肇时期,真正的惠及千家万户却到了百余年之后的两晋。 有了纸张,就可以有更多的人读书习字。 政令的下达,也会更加的方便。 邓绥点点头,纸张的便利,她深有体会。 但,如今纸张也 只是在宫廷和高层之间露过面。 “水灾事了,我便派人在各地宣传。” 荪歌看出了邓绥的疲倦,邓绥操劳至此,但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仍然有人叫嚣着“越阴之职,专阳之政”,认为水灾发生原因是阴气过盛,将一切都归罪于邓绥专政。 邓绥一面要处理朝政,治理水患,一面还要分心安稳民心。 邓绥心中可曾有过不忿,有过委屈。 “母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荪歌揉着邓绥的鬓角,继续道“如今的一切都无法做盖棺定论之语。” “千百年后,定会有人瞻仰您的英姿,也必定会有人牢记您为大汉所付出的一切。” 邓绥失笑“胜儿越发会哄母后开心了。” 这专政的太后,何曾能在史书上留下美名。 就算是留下了,可被人耳熟能详的永远都不是功绩。 她自小熟读史书,这一点最清楚不过。 美名? 她不留下谋朝篡位的恶名就已经很好了。 她不奢求什么溢美之词,只希望史官能公正一些就好。 “这不是哄您,这一定会是事实。” 邓绥的一生,足以称得上是一部大女主剧。 …… 时间一天天过去,邓绥派出去的人也先后回来了。 正如她所预料的那般,不少郡国为了让考核看起来好看些,存在了虚报瞒报的情况。 百姓的损失,要比奏报严重的多。 邓绥大怒,雷厉风行的下达了命令。 七月庚寅。 邓绥下诏,敕令司隶校尉和部刺史:“近来有些郡和封国发生水灾,伤害了秋天的庄稼,朝廷思考自己的过失,深为忧虑惶恐。然而各地方官府为了要得到丰产的虚名假誉,便隐瞒灾情,夸大垦田面积;不去统计逃亡人数,却竞相增加户口;掩盖盗匪活动情况,使罪犯得不到惩处;不依照规定次序任用官吏,举荐人才不当,将贪婪苛刻的祸害,加在人民的身上。” “而刺史却低头塞耳,循私包皮庇,在下面互相勾结,不知畏惧上天,也不知愧对于人。” “朕深觉不能让他们一再地仗恃朝廷的宽容恩典,为非作歹。” “从今以后,朝廷将将加重对不法官员的处罚。” “现命令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各自核查百姓受灾情况,免除他们应向国家交付的田赋禾秆。” 因着邓绥的这一纸诏书,才真正让受灾之后郡国百姓的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轨。 而邓绥的贤德之名,也真正的开始在百姓之间流传。 她不仅仅只是一个权后,而是真正的有能力成为这个大帝国的掌舵之人。 邓绥是合格的。 但邓绥的眉头却依旧不见舒展。 刘隆,之前出生在民间的那个小皇子的身体不大好了。 邓绥表示,她真的没出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