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9章 又见故人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149章又见故人 李密至蒲州, 前方就是黄河渡口蒲津关, 此处战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而在平时却又是商旅往来的黄金道。 李密看着前方渡口巨大的石牛雕像,还有已经在那等候迎接的唐朝官吏,捋须感叹, “我拥众百万,一朝解甲归田,山东连城数百,知我入关,派人去招,必然也会全来归顺,比汉之窦融,功亦不小,岂能不安排一要职?” 有人便说,“起码也得拜太尉、再授一省之长官。” 李密率部过浮桥, 侯君集率部前来,命令李密所部交出铠甲军械。 李密部两万余人,除家眷外,也还有不少兵马,听闻后很是不满。 李密也没了好心情, 魏征劝说既然入关,那就得听朝廷安排。 李密只好下令交出铠甲武器, 秦王李世民迟迟没有现身, 一直到所有武器铠甲全都收缴完后,才有送来饭菜。 却只是简单的小米饭,加点酱菜。 对于这样的饭菜,李密部下极为不满。 供给李密的饭菜,也是非常简陋,仅有一壶浊酒,一碗冷切羊肉,还有一碗猪肉,以及一条鱼一个汤。 李密觉得这是李世民故意侮辱他,怎么能让他吃猪肉呢? 他在洛阳那也是堂堂太尉、中书令、东南道大行台尚书令、魏国公。 “魏公,或许这是那位二皇子有意为之,试探明公。” 李密此时已经心生后悔来投关中了, 只得愤愤的倒了杯浊酒饮。 饭后, 又有官员过来,却是要求李密手下的军士,留在长春宫接受整编训练,其余官将以及家眷等,则可随李密前往长安。 李密又怒了一下, 然后在众人劝说下,无奈接受。 这晚李密只能夜宿晋城外, 直到次日一早才被请到长春宫见到了那位在陇右一举大败薛举的李世民。 “昨日有急事出城巡视去了,没想到魏公昨日便到了,有失远迎。” 李密一肚子气,却也不好发作, 李世民在长春宫设宴,盛情款待,准备了非常丰盛的酒菜,许多都是宫廷名菜。 跟昨天的冷猪肉一对比,天差地别, 李密总算觉得舒服了一些。 次日,李密王伯当魏征贾闰甫等一行前往长安,李世民还特意派了二百骑护送, 李密带来的两万多人,大多暂留在同州,其中近万兵士,更被就地整编。 长安, 秋播还在继续, 李逸现在每天在少府监下的一些铁器作坊跑,负责督造新犁。 第一批新犁完成,皇帝看后很满意,分赐给诸公卿家,李逸也得到了一张新犁。 不过他利用职务之便,已经给自家也建起了一个犁作坊,铁匠、木匠也都挖来了,又从他招的流民中,挑了些青壮做计、学徒, 虽是草台班子, 但照葫芦画瓢,制作武德犁也不难。 因为铁件就两个部件,制作起来还是很快的,尤其还是用泥模铸造的,比起手工锻打那可是快多了。 最大限制,其实就是铁料。 好在他这是打造农具,他现在又是负责这块的,借着职务之便,跟少府监等相关部门,沟通采购也有便利。 这个新作坊,就设在将军营,稻草棚一搭,围点胡基土墙,垒起炉子, 叮叮铛铛的就开干, 那边木匠们带着伙计、学徒,也是干的热火朝天,李逸还特意搞了流水线式作业。 把一张犁的不同部份,分开来制作, 匠人们只做一样,能更熟练更快,而采用标准化尺寸生产,效率提升不少。 对质量把关,也更方便,哪个部件出问题,就是谁的责任。 新犁供不应求, 李逸优先给自家用,然后是其它亲戚朋友们,都不用怎么特意宣传,这种好东西一面世, 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想要一张。 对比下,确实比原来的犁好太多,不仅仅是轻便灵活,最重要的是省力啊,哪怕没有牛,人背着武德犁,也挺快了。 妇女、少年都能背的动。 对许多百姓来说,都是买不起牛的,只能佃租大户家的牛,而牛租很贵,往往直接就要地里一成收益。 可没有牛,光靠人背犁,或是直接铲,那又种不过来。 作坊生意忙碌不已, 李逸也是一再招工扩建,仍供不应求, 这玩意利润也还不错,又多了个进项。 从少府监押着又一批新犁交付给司农寺,李逸便骑马回家,他这差事其实很闲,不时的过去瞧一瞧就行,具体的事务,都有各自衙门的人专门负责。 李逸经过春明门大街时,发现今天街上人很多, 街角巷口的武候铺的武候数量也大增,巡街的骁卫巡骑也很多,还有不少百姓也站在路边,好像是在等什么人。 “浅水伯这是散衙归家呢?”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李逸望去,是一名披甲军官,原来是左骁卫的队头丘神俨, “啊,原来是丘兄,你们这是?” “浅水伯没听说么,今日李密入京,圣人下旨迎接呢。” 原来如此, 李逸在长安,也听说了中原的大战,李密和王世充这对死对头,在河南斗了这么久,终于决出胜负, 但结果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 不是一直压在洛阳城进攻的李密赢了,这个不久前还刚击溃了率骁果北上的弑君者宇文化及的枭雄, 最后却还是被他的手下败将王世充击败,而且一败涂地, 宇文化及童山战败,逃到魏州,喊着宁可不为一日天子乎,登基称帝建国号许,而李密兵败后,却没想着重整兵马卷土重来,反而就直接跑关中投降李唐了。 远远的, 一支人马过来, 李逸也就站在路边想瞧瞧这位隋末有名的枭雄, 很快,在一群唐军士兵的护卫下,李密过来了。 丘神俨还帮他指认,“那个穿白袍的就是李密了,” 李逸惊讶的是李密看起来很年轻,可能四十不到。 “李密多大年纪?”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应当是三十六岁吧,” “啊,才三十六?” “嗯,八柱国之后,曾经也是一门鼎盛,他曾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北周迁拜太师、赵国公。” 李密的祖父是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是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 他跟李渊差不多都是很年少的时候,就袭父爵了。不过李渊是八岁袭唐国公爵,而他在开皇中袭的是蒲山郡公爵。 但是李密年纪轻轻就收养门客,礼遇贤才,救济亲朋,又好读书,拜师大儒名下,还留下过牛角挂书这样的故事。 大业初,任东宫千牛备身,杨广觉得这个额锐角方的黑小子,当侍卫也不规矩,总是东张西望,就让他别干了。 李密也从此辞官专心读书,直到三十岁时,干了票大的,杨玄感起兵造杨广的反,特意把好友李密接来做军师。 李密献上中下三策,可惜最后杨玄感还是很快败亡,李密也从此东躲西藏,据说他跑到淮阳郡隐姓埋名,在那当了个教书先生,还被一个大户看中,娶了他家女儿, 但后来因写诗感怀,被人发觉异常举报,只好流落江湖。恰那时各地反隋风起云涌,李密后来上了瓦岗, 人家翟让对他很好,结果这家伙后来却干掉了翟让,可以说,虽然他抢夺了瓦岗的基业,但当他火并翟让的那刻起,也为他如今的败亡埋下了因果。 论出身,李密应当不比李渊差, 但要说能力,可能还真要比李渊差不少,李逸觉得他们的差距,主要还是格局上。 “浅水伯以为,李密来投,陛下会授他何官爵?估计能封王吧,起码也得一个三公。” 李逸呵呵一笑,看着那个骑在马上,刻意穿了一身白衣,却有几分得意的李密,不知道他在得意什么。 你只是个丧家之犬, 却摆不正自己位置,这不是找死么。 想到这位确实很快就要死了,他没接话。 李密那群人,李逸一个都不认识,说出名字来可能还知晓几个, 那个诤臣魏征,应当也在这其中吧, 只是不知道是哪个。 他在这样想的时候,李密队伍中有一个中年人望到街边李逸,一身绯袍骑着匹白色大马, 人俊马雄。 中年人盯着仔细看,越看好像越熟悉。 “不可能,”他嘴里嘀咕着。 旁边另一个年轻文士笑问,“魏兄说啥?” “我刚好像看到一个故人,但可能只是认错了。” 年轻文士顺着魏征目光望去,一个年轻人身着绯袍骑着骏马,不由惊叹,好年轻好俊秀, “如此年轻,就身着绯袍骑俊马,当是长安哪个门阀家公子吧,又或者是宗室子弟?” “也许吧。” 队伍过去, 李逸跟丘神俨又闲聊了几句,便骑马回了平康坊宅。 晚上, 皇帝设宴招待李密一行, 席间,年轻文士又看到了今日入城时的那个绯袍年轻人, “魏兄,你今天说的那个故人也来了,我帮你打听了一下,那人名字李逸,宫苑副监,爵封浅水县开国伯,但此人既不是名门望族子弟,也不是宗室子弟,此人几个月前,还仅是个出家的道士, 魏兄你以前也做过游方道士,是不是你们以前还真见过?” 魏征惊讶,“许兄你说他叫李逸?以前是道士?” “嗯,李逸,以前道号无逸,今年才十六。” 魏征差点惊呼出声,难道真是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