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星落五丈原,家翁魏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7章 天师,张萌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三清教,也不是不行。” 魏正微微一笑。 《三清训》是他亲自编撰的孩童启蒙读物。 说是孩童启蒙读物,对杨康、胡排等人,又何尝不是启蒙? 首先,文字以简体字代替繁体字。 内容以逻辑替代经学,以实证代替空谈。 “你这孩子,心思就是多,和师母之间还藏着掖着。” 黄月英同样笑了起来,有时候,她觉得魏正这个人特别的纯粹。 “不知君侯有何能,居然敢更改文字?” 就在这时,黄月英身边的一名女道士莲步轻移,衣袂飘飘的开口道。 此女年岁约在二十上下,一袭月白色道袍,纤尘不染。 面庞白皙如玉,五官精致却又透着几分淡然。 双眸清澈明亮,好似没有丝毫世俗的浑浊与杂质,但又能洞悉世间万物。 魏正拱了拱手,道:“未请教。” 女道士微微欠身行礼:“贫道张萌,见过君侯。” 魏正还礼,目光中带着几分疑惑:“师母,这位是?” 黄月英笑道:“忠贤,张萌是正一盟威,也就是五斗米教,张原侯的小女儿。 自幼修道,精通医术与丹道,如今游历至南乡县,听闻你在此办学,特来一见。” 张原侯?张鲁! 历史记载张鲁有五个儿子,十个女儿,嗯,张琪瑛嫁给了曹宇。 剩下九个当中,最小的一个二十岁上下,倒也勉强说的过去。 魏正客气道:“原来是张天师的后人,失敬。” 张萌再次行礼,一双眼睛清澈的看着魏正。 魏正无语,还是个执拗的人啊,于是道:“字这个东西,只是用来记载和沟通的工具,不需要复杂。 繁复的文字,只会让知识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而简体字,能让更多人识字明理,这才是真正的教化。 就像你们倒是画符一般,要多复杂有多复杂,嗯,若不是画这么复杂,岂不是人人都会画了,人人都能和天沟通了。” 被如此硬怼,张萌神色不变,问道:“敢问君侯,治的是什么经?” “治经,还治什么经?” 魏正没好气的说,“如今的儒学,早已不是真正的儒学。 它带着"天人感应"的神学外衣,固化阶级,荒诞空虚。 皇权至高无上,儒家则用"天命"来粉饰太平。 可这世间的苦难,岂是几句"天命"就能解决的? 若真是天命让我等如此困苦,那我就要打破这个天命。” 闻言,张萌瞪大双眼,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 黄月英也是颇为吃惊。 魏正又拿起了《三清训》,讲解道:“真正的学问,应当以逻辑为基础,以实证为依据。 而不是用"天命"来掩盖问题,用"经学"来束缚思想。 老子也说过,道可道,非常道。 既然道不可道,那就要观察,那就要仔细论证。 你看,我这里写的不是"君君臣臣",而是"实事求是"。 不是"天命所归",而是"格物致知"。” 这时,黄月英忍不住问道:“忠贤,你想好了,如此说来,三清教岂不是在挖儒学的根?” “师母放心,不然的话,我为什么要跑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说到这里,魏正似乎觉得话有点粗,于是连忙转折道:“如今的儒学,哪里是孔仲尼时的儒学啊,它早已沦为神学。 不但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更无法应对国家危机。 你们想想,皇权和大儒们,只顾着繁衍子孙,争夺利益。 利益总有分完的一天,他们不事生产,只知道掠夺。 另外,旁族分家,几百年下来......” 魏正说的并没有多大问题。 实际上,此时的儒学,更像是神学。 皇权拿走至高无上,儒家带走“天人感应。” 但本质上,这种固化阶级又荒诞空虚的东西,是无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乃至国家问题的。 毕竟,无论是皇家也好,大儒也好,都是要不断繁衍子孙的,这些分家旁支,可不是没有见识的愚民。 他们怎么可能任由自己和子嗣逐渐的边缘化成为奴仆和愚民。 所以原本的历史上,因为对利益的争夺,后汉末年儒学的价值体系就开始逐渐崩盘。 豪强屡次兴起,冲击的就是皇权和儒家世族对知识(官位、权力)的垄断。 不过,豪强本身也就吃了没有知识的亏,虽然靠武力一时占据上风,但最终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替代。 打天下可以用拳头,治理地方,不是靠拳头能解决的。 但实际上,儒家世族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所以才会有玄学涌现而出,士人多爱清谈,不爱实事。 后来西晋王朝的崩塌,很多人把帽子扣到玄学的头上,认为他们无为害人。 但在魏正看来,这其实也是没有抓到根本。 玄学最早其实是一群位高而无权的人,躺平之后的无聊闲会罢了。 换句话说,一个公司倒闭了,你去怪那些被排斥的边缘人? 人不过闲聊几句? 先聊几句就能把公司聊倒闭,你公司纸糊的。 实际上,玄学不仅有助于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还会出现思想的萌芽。 思想这个东西,就是在对撞中才能产生火花。 所谓清谈,又不是比嗓门大,总要讲理吧。 于是,有体悟世间道的,有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也有两者结合的。 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吵架”能吵赢,但过程中还是形成了“贵无”和“崇有”的哲学思辨。 若是掌权的那帮人能把国家治理的好一点,给这帮清谈学术的人一些时间,他们最后未尝不能形成哲学体系。 而不是儒神学这种害人的东西。 “其他的不说,就说你的阿翁张鲁,五斗米教教主。 也没多少文化,治什么经文,但汉中依旧治理的井井有条。 其实难么? 不过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 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 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 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 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最后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魏正只顾着自己侃侃而谈,浑然不觉黄月英神情惊讶。 这个小家伙,没看出来,竟是如此大逆不道! 黄月英心中思索,但随即又淡然了,我不过是个寡妇,管这些做什么! 而且,忠贤说的也没错,这些家伙把社稷治理成这个鬼样子,还说什么。 不行就下去。 不过你这是夸人家阿翁,还是贬呢? 不过奇怪的是,魏正一向话并不多的,今日怎的...... “君侯学识,当真令贫道敬佩。” 张萌的眼睛依旧清澈,只是柳眉微蹙,“贫道此来,一是仰慕君侯的学识,二是想与君侯探讨三清教的理念。” “不是三清教,是三清大学。”魏正纠正道。“随便吧,三清教也行。” 闻言,黄月英心思一动,忽地明白了什么,只是,马家和张家......正儿如此聪颖,应该没什么问题。 于是笑道:“正儿,张道士,还请入座细说。” “唯!” “谢居士。” 三人落座,张萌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双手递给魏正:“这是贫道整理的五斗米教典籍,其中有些内容,或许对君侯的三清教有所助益。” 魏正接过竹简,翻开一看,这个只是目录。 不过根据目录,可见其中记载着许多关于民生、医药、农事的内容,不禁赞叹:“道长果然博学,这些典籍正是我所需要的。” 黄月英笑道:“正儿,张萌道长不仅学识渊博,还精通医术。 你若有意,不妨请她留在三清大学,教授医术与丹道。” 魏正眼前一亮:“师母所言极是,正好可以在三清大学中再开一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