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生:我都快入土了,系统你才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章 极致个人能力,与团队手术配合!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临医发布:临医完成一例序贯式双肺移植术,成功救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晚期患者,历时八天出院,创造肺移植领域最快出院记录” 这则消息来得猝不及防。 几乎和“临医同时开展两台肺移植手术”是一块传出来的,很多人都看出来,这不过是临医特地把两则消息放在一块,以吸引更多眼球罢了。 但……这不对吧? 八天是什么鬼! 肺移植能八天出院?这尼玛我得个感冒也没法在八天内痊愈吧! 一时间,肺医学界一大群人感觉临医是不是疯了,为了抢热度竟然连这种东西都敢编造? 直到,国内医学论坛肺移植版块,“医者立心”转载了这篇短讯。 这一刻,肺医学界震荡不已! 谁都知道这四字ID背后代表的是谁……杜崇岚杜教授,肺移植领域的顶级大佬……能让他转发,排除掉盗号的可能的话,那基本上已经是实锤了! 而很快,更多的信息也被披露。 与“八天出院的病人杨萱”有关的各种时间线也曝光出来。 术后第三个小时,拔除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 术后第十八个小时,拔除尿管、漂浮导管、深静脉导管等等,开始自主进食。 术后第二天,从重症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同日,自主下床行走。 术后第四天,拔除胸导管。 术后第八天,出院日,六分钟步行试验成绩为700米,最佳肺功能FEV1%pred达到73%……. 如果说,其他项目只是让众人感觉到杨萱的恢复速度不可思议的话。 那么六分钟步行试验以及最佳肺功能,那就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了。 临床上,健康人六分钟的标准就是400~700米,而肺移植病人,术后一个月都不见得能合格,更别提达到健康标准了。 说得难听点,杨萱四肢着地、用最费力的姿势爬,都比同期病人行走要快得多,也远得多。 更不可思议的就是FEV1%pred了。 一般而言,肺移植病人的FEV1%pred会随着时间延长,术后六个月达到峰值,术后一年逐步稳定下来,而此时,最佳的FEV1%pred其实也就是75%~82%。 而杨萱,术后八天出院,就几乎快要追平了理想状态的最佳FEV1%pred……医学还存在吗?! 越往详细里看杨萱的病历,学术界的人就越发的惊奇。 不知不觉间,众人竟然觉得斯蒂芬也不过如此了,什么达芬奇机器人,不如许秋一人一刀! 这一刻,无数的目光竟然一反常态,不去关注早有盛名、并且有达芬奇机器人,"心肺通"分析程序加持的斯蒂芬教授,反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许秋身上。 很多人都想看看,究竟是杨萱天赋异禀,还是许秋刀法似神。 与此同时,天都,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会议室,一场由杜崇岚主持召开的高级会议在此举行。 参会的都是天都各大院的呼吸外科、肺移植研究所主任等,其中任何一位都是林庆见了得喊一声“老师”的大咖。 可以说,天都肺医学界就是这几个人扛着天花板了,而大夏肺移植的半壁江山也在此处。 不过此刻,很多人的面色却并不好看。 终于有人打破沉默,道:“杜教授,推行一项新技术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小范围的实行倒是还行,但若是要普及,一旦序贯式双肺移植出一丁点问题,放在全国的尺度上,那得是天大的灾难!” 此言一出,不少人附和。 “的确,现有的肺移植术,花了这么多年才慢慢地摸清了适应症、术后表现等等,这时候贸然调转方向,风险太大!” “病例太少,一个杨萱证明不了什么……我更愿意相信是个人的体质特殊……” “而且如今肺移植已经落地生根,再出现一个搅局的……那这个领域不是彻底由你杜崇岚说了算?”还有人直接道出了心中所想。 在场的人身份都不低,此刻众说纷纭,但总结起来就一点:不同意! 但杜崇岚却一点也不惊讶。 或者说,眼下的场面本来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虚的,他们不愿意接受序贯式双肺移植,无非就是怕临医一朝起势,而自己则藉此完全把控肺移植领域的话语权……说白了,蛋糕已经分好了,谁都舍不得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杜崇岚依旧保持着和煦的笑容,似乎完全不在意其他人的发言,道:“一个月后的全国肺移植发展大会,我会再次递交提案,届时全体进行表决。” 闻言,不少人眼睛一瞪,露出不可思议之色。 这么赶? 这么点时间,你恐怕连几个病例都凑不出来吧,这提案怎么可能通过! 而且! 这项技术动的是大多数人的蛋糕,你杜崇岚在肺移植领域虽一言九鼎,但偌大一个肺医学领域又不是你一人说了算! 到时候,几个关键的赞成票,你根本拿不到! 想到这里,众人都舒了口气。 他们最怕杜崇岚徐徐图之,而如此仓皇地想要推动序贯式双肺移植,必然只能碰一鼻子灰。 结束了这个议题,接下来聊的就是不痛不痒的东西了。 不少人已经没了兴致,准备起身告辞离去。 而这时,杜崇岚手机震了一下。 他看了一眼,脸上掠起一抹平静的笑容,道:“各位不必着急,临海一院正好要同时开展两台肺移植手术,不妨点评一下。” 如果是之前,在场的人恐怕没一个听说过临海一院。 但序贯式双肺移植一出,哪怕他们再排斥这门技术,那“八天出院”的奇迹也足以让他们郑重对待了。 不过,仍有人心存疑惑:“两台手术?临医不就是一个市级三甲,能扛得住?” 如果说,传统的心胸外科手术是极致个人能力的展现,是个人赛。 那么肺移植术就是团队竞技,是一场接力四百米,要求的不只有技术精湛的主刀,专职护士、呼吸治疗师、重症治疗组、康复组,乃至于术前从器官捐献到摘取器官,以及“跨地区、跨医院协作转运供肺”等等…… 各个环节,都必须各司其职紧密协作,才终于有可能完成一例肺移植手术。 这也是为何如今大夏不缺先进设备、不乏高档药物,甚至也有很多肺移植人才,但能做肺移植的医院就那几个! 杜崇岚却只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看就是了。” 而这时,又有人提出了新的疑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