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生:我都快入土了,系统你才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3章 生命禁区?同样有破解之法!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而且,由于不是很起眼,很有可能会让人忽略。.81. 正是脊髓空洞! 此病为慢性、进行性病变。 结果往往只是各类畸形,如Chiari畸形,也就是病人已经发生的小脑扁桃体下疝。 因此很多时候,都只作为一个“病因”,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诸多危害。 比如……脊髓空洞会导致感觉丧失! 这在一般情况下可能并不致命。 但放到当下,却会让病人给出的任何主诉都失去意义! 这意味着,病人的各种描述、自我感觉都是错误的。 而医生真要是信了病人口中的“轻微不适”“不是很疼”等,一旦开刀,等看到病人那糟糕的寰椎、脊柱情况时,就已经是病人的死期了。 “只能从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病人的主诉有很大的误导性。” 许秋思索着。 他目光直接扫过更详细的病史资料。 外观表现……颈项短粗、斜颈、后发际低等等…… 此外,尽管没有表现出颈项部的慢性疼痛,但也不能否认有颈神经根症状。 毕竟颈部活动的确有受限,考虑到脊髓空洞导致的感觉丧失,疼痛被掩盖的几率更大。 此外,亦有四肢无力、眼球震颤等脑干脊髓受压、小脑症状。 一路看下来,许秋脑海中已然有了初步的想法。 想要实施这台手术,首先要给突出的腰椎间盘、寰椎等进行复位和松解操作。 等病人松解完毕,达到了开刀的最低下限,就可以逐步植骨、融合了。 当然,采取何种手术进行松解,松解程度如何控制,以及怎么进行复位,都是临床上不能忽略的细节。 “手术改良的难度倒是比想象中的要小。” 许秋做出判断。 他如今的能力已然能够驾驭。 暂时没有直接选择手术改良的方向,许秋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个考题。 医械改进。 “脊柱创伤(如高能量损伤造成的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脊髓受压或断裂,从而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丧失,患者可能面临下肢瘫痪、感觉丧失等问题。 “然而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固定脊柱并防止进一步损伤,这种情况下神经功能的恢复往往困难,且治疗效果有限。 “请根据现有医械给出一个合理的设备,用以辅助脊柱创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和再生。”. “……” 相比手术考题,医械领域的题目要简单直白很多。 没有各种弯弯绕绕和叠buff,临床背景、目的都描述得很清楚。 这其实也符合现实。 真实的世界,临床就是用确定的几个术式,去解答各种不确定的排列组合疾病。 而科研则刚好相反。 用不确定的方式,去达成一个想要的成果。 两者侧重点并不相同。 不过,不管是手术改良还是医械改进,难度其实都相当的高。 “我倒是的确没有接触过脊柱创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科研项目……”许秋自语道。 事实上,不只是这个项目。 在此之前,他根本就是边缘人物,能进各种重点科研项目的唯一可能性,大概率应聘后勤保洁…… 因此,佟雪龄等人还真没判断错误,这的确是许秋的弱势项目。 “还有最后一个,治疗方案的改善。” 许秋一眼扫去。 旋即便是微微一怔。 方案改善:考题:颈椎骨折术后康复的全周期优化。 “临床背景:脊椎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的急重症,严重者甚至伴随有脊髓损伤,导致运动功能丧失甚至终身瘫痪。 “尽管现代手术技术可以有效固定骨折段并减压,但术后康复仍是决定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请给出一套包含技术、设备、综合管理的完整康复方案。重点需落在颈椎的修复之上。” “……” 看完后,许秋只能感慨一句:不愧是骨科大赛决赛。 对于一般医生来说,此处的骨折基本上是难以突破的禁区了。 不过来到此处,竟然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考题! “该选哪一个?” 许秋最擅长的自然是手术。 相比之下,不管是医械,还是方案,他都并不擅长。 不过他准备敲定“手术”时,突然眉头一皱,旋即一道灵光从脑海中划过。 有关脊柱创伤后神经修复的科研项目,他的确参与不多。 但刚刚好,他跟着戴楠在钻研“左右神经互换术”。 而其中,与“激活假肢”有关的电活动原理,或许就可以运用在这个上面? 换言之,或许可以用脊髓电刺激技术激活神经功能的再生? 至于颈椎骨折…… 这恰好也能跟自己针对左右互换术的一部分研究重合。 毕竟左右神经互换术其中也有“降低术后颈椎僵硬感、提高患者颈椎活动范围”的要求。 此二者若是能够结合起来,或许也能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当然,不可能什么凑巧的事情都被许秋给碰上。 只能说,左右神经互换术涉及到的领域太广,以至于与颈椎、脑神经等有关的环节,都能牵扯其中。 不过即便如此,也只是给了许秋一个思路而已。 事实上就算是让邱伟、张骁等科研组内的组长来挑战这两个题目,也只是空有灵感,而难以真正下手。 因此能不能成还是两说。 “先试试。 “手术作为保底。医械改进和方案改良就当做是挑战极限了。” 许秋道。 随后,他摒弃杂念,重新将注意力凝聚在手术考题之上。 “先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问题……”许秋确定了第一步。 治疗这个病人,就像是肢解乌龟。 需要先翘掉厚厚的龟甲,处理掉各处的膜,最后才能用巧劲从乌龟壳的缝隙之中穿入,卸除厚甲。 而处理眼下的病人,同样得纠正了腰椎间盘突出,处理掉寰椎等部的压迫,才能进行最后的手术。 不同于杨双福。 考题之中的病人是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这是完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适应症。 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减压+融合手术。 也就是把椎间盘先切除了,随后用骨头或者是融合器来填充被切除的这一块空隙。 最后再用螺钉把上下两个椎体给连接固定。 然后等待机体自我修复,等两个骨头彻底长在一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