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剧透明史,可这里是大汉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章 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匈奴来攻。 刘邦脸色渐渐阴沉了起来,手握着那竹简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他的力气并不小,以至于让如今听觉很是灵敏的陆煊察觉到了什么,停止了讲述。 “发生什么事情了?” “没事,家里出现了些小事。”刘邦缓声道,此时已经没有心情听所谓的"推恩令"之事了。 匈奴冒顿单于发兵二十万攻打马邑,这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目前王朝初建,百废俱兴。 他不想大动兵戈。 虽然说,这二十万匈奴大军对于汉朝来说,并不是很多,自他为天子后,汉朝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成年男子在二十岁后就要在所在的郡国服役一年,到京城和边塞服役一年。 全国有四成的土地被他封给了退役将士,可以说现在朝廷可常年可以保持一支百万级别的大军。 但刘邦不想打,也打不起。 无论胜了还是败了,都不是他能接受的,汉朝没有那么多的粮食,也无法供给源源不断的消耗粮草,同时各地诸侯国虎视眈眈,暗中招兵买马,匈奴进攻马邑他不可能指望着这些诸侯派兵帮助,很有可能他们到时还会倒戈一击。 外敌加上内乱,王朝面对这种情况太脆弱了。 刘邦心中思绪涌动,张良这个时候忽的拉住了刘邦的手,那意思很明显。 陆煊这里,何时都能顾忌的上,若是想询问问题,也仍然拥有一定的时间。 可马邑那边,等不了。 需要立刻商议,做出谋划。 “陆君,我和老房先出去一趟。”见状,刘邦颔首,起身和张良离开陆煊的小屋子,随后到了无人的区域,刘邦这才道:“马邑有韩王信镇守,纵然匈奴将二十万大军,也一时之间难以攻破马邑,不用急。” 刘邦倒是并未太过慌乱。 汉朝现在确实穷,可能征善战之兵将有很多,士兵数量上远远强于匈奴,区别只是他想不想付出一定的代价迎战匈奴罢了。 若韩王信那边能抵挡住匈奴,自然是最好了。 “可韩王信若不敌呢?其本身就不臣服于我汉朝,只是被迫面对大势从而愿意受封王位。” “若匈奴攻势猛烈,马邑无法抵挡,韩王信必降!” 张良露出担忧之色,闻言刘邦哈哈笑道:“降了正好,省的朕不知如何杀了他。” “此事若是一个月前发生,朕会御驾亲征,迎击匈奴。” “现在又有并肩王在,朕又会怕那匈奴么?” 一个月前,楚王韩信还未受封一字并肩王。 那个时候匈奴进攻的话,刘邦只能独自迎战,他不敢让如韩信等诸侯王掌握更多的兵权和军功,而现在却不同了。 论统兵能力,刘邦自认为仅弱于韩信、项羽罢了,他都敢亲征匈奴,更何况又有了韩信帮助? “臣也懂些兵法,两族交战,胜负原因多矣,不可全压于将领上。”张良劝解道,就算韩信拥有不俗的统兵能力,可未必就能真的做到百战百胜,一旦面对匈奴失败了呢? 那刚刚兴建的大汉王朝将可能化为废墟啊。 “打不过,朕就想办法和那匈奴谈和。” “之前臣子们不是有言,和匈奴和亲,可免于战火么?” “朕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和亲不过是送一个女人罢了,却可以保住众多将士性命,也可让朕的汉朝休养生息,使得百姓耕于田地、粮食丰盈。” “朕不在乎这所谓的颜面,和亲也是送朕的女儿,丢人也就丢人了,等汉朝国力强大了,再让后世子孙为朕报回来这个仇就好了。” 刘邦摆了摆手。 他的心很大。 胜了,自然最好。 败了,那就想办法求和。 打不过,硬打,哭的是皇帝,是臣子,更多的依旧是百姓。 其实他也觉得和亲并不是很光彩的事情,但心中也觉得若是能用一个女人换来和平,换来无数将士的命,换来百姓休养生息,那为什么不换? “对了,朕问问陆煊,这和亲的想法后世人是如何评价的,是否丢人。”虽然说刘邦不在乎这些,但心中确实很好奇。 张良心中有些无奈,现在只希望韩王信能守下马邑了。 不然,是战是和,都非好事啊。 “陆君,为你准备的院子清扫的差不多了,这两日就可以搬过去了。”刘邦进入屋内露出微笑来,拉着陆煊的手。 感受到那大手的温暖,陆煊心中很感激。 难得能在这古代中遇到好心人啊。 “对了陆君,你说和异族采取和亲之策,丢不丢人?” “你们后世是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 刘邦很是直接了当的询问,主要也确实是时间有限,他想从陆煊这里弄清楚后世对于"和亲"的看法,如果后世人也不在乎的话,那到时候打不过匈奴,他就和亲了。 反正他也不在乎自身面子。 和亲之策? 陆煊心中一顿。 他立刻想起了后世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明朝的一句话。 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事实上,纵观整个明朝的历史,也确实相应的做到了这一切。 至于和亲之策到底丢不丢人。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尤其是汉族政权统治时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存在着强烈的华夷之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和亲被视为一种不得已的妥协行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往往自认为是华夏正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可能会被看作是向“夷狄”低头。 在汉朝初期,匈奴势力强大,汉朝为了边境的和平,采取和亲政策,这在当时一些士大夫眼中是一种无奈之举,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屈辱,因为从传统观念来讲,中原王朝应该是以自身的强大文化和军事力量来使周边民族臣服,而不是通过嫁公主这种相对“示弱”的方式来换取和平。 但从后世视角和利益角度来看,和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外交手段,在古代,它是通过婚姻纽带建立起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友好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实际上,和亲在很多时候也为中原王朝带来了诸多利益。 如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这一和亲事件加强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联系,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的中原文化、技术,促进了吐蕃地区的发展。 同时,双方的边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和平稳定,这有利于双方的贸易和人民生活。 所以,和亲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羞辱性的行为。 若是陆煊依旧身处于后世,可能会因为这个问题和现代人好生辩驳一番,因为和亲之策站在古代既是屈辱的同时,也确确实实带来了许多好处,而有的人总是下意识的认为和亲就是丢人的行为,而无脑吹捧明朝的不和亲政策。 可陆煊现在是身处于明朝。 并且,他这个现代人将带着自己的知识、文化等等,改变这个大明王朝。 日后,大明王朝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这种情况下,和亲? 和什么亲,堂堂正正的打过去! 根本不需要和亲,哪个异族若动了忤逆的念头,他必创造出各种火药技术,让异族知道知道厉害。 心中这般想,陆煊立刻道:“和亲政策确实有着不可反驳的好处,但是在我们后世人看来。” “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才是铁血华夏!” “和什么亲?堂堂正正的打过去!就因为我朝国策中的不和亲、不纳贡之策被历代君王所在遵守,我朝才被后世人所敬仰、喜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