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舰(attleship),是人类创造的最庞大又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另称主力舰、战列舰[1]。它是海军作战舰艇,特色是大口径火炮、厚重装甲、高吨位。战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其间是海权国家的主要舰种之一。
战斗舰的极盛期在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唯一远程打击敌手的战略武器,各海军强国高度重视。它亦被称为主力舰,但其战略角色已经让位给后来的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
历史
战列舰(hipsoftheine)乃17世纪的一种大型木造军舰。它是战列舰的前身,但两者颇有差异。
战斗舰在近代的发展,渊源于木造的风帆船舰,结束于航空母舰和潜艇在二战后的高度进步。其间可分成如下各阶段。
风帆时代
世界最古老之现役军舰,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
帆船时代的术语“战列线战列舰”(ainineofattlehips),源自当时的海战方式。交战双方战舰排成单列纵队前进,同向则异舷或异向则同舷的进行单侧火炮互射。武力足以参与此种大型战斗的战舰则称作“战列舰”(hipsoftheine)。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的舰船分类如下:
一级舰:三层火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舰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火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到三层火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此级舰为数最多。
四级舰:两层火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这四级均是战列舰。它们基本全用木材建造,水线下有时包覆铜皮,以风帆为动力,采取前膛火炮。圆形弹丸用于摧毁船体、霰弹杀伤人员、链弹破坏帆具。其下还有护卫舰(rigate)、巡航舰(orvette)、单桅纵帆船(loop)。
19世纪时,英国的战舰等级已作大幅修改:
一级舰:三层火炮甲板,火炮94门以上。
二级舰:二到三层火炮甲板(多是三层),火炮84-94门。
三级舰:二到三层火炮甲板(多是二层),火炮74-84门。
四级舰:两层火炮甲板,火炮64-74门。
五级舰:一到两层火炮甲板,火炮22-64门。
六级舰:一般为单桅纵帆船,火炮8-16门。
上述分级中,三级舰以上者属于战列舰。例如,目前保存在英国南部朴次茅斯(ortsmouth)港的18世纪战舰胜利号(ictory),共配置火炮104门。
铁甲舰
铁甲舰(ronclad)逐渐取代风帆战舰,是基于19世纪中叶后的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快速发展。1849年,法国建成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的战舰――“拿破仑”号。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舰的主导地位。
eapolon(1850),首艘蒸汽动力战列舰
法国“光荣”号(loire)建成于1859年,达5,630吨;英国“勇士”号(arrior)建成于1860年,达9,137吨。这两艘战舰外表包覆铁质装甲,被认为世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发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第一次近代意义的海上炮战。双方为率先采用密闭回旋炮塔的北方联邦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onitor),与南方邦联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irginia)。
(1860),王家海军首艘装甲舰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不使用传统的风帆,乃史上第一艘完全蒸汽动力的战舰。19世纪70年代,蒸汽装甲战舰已有相当发展。除了提供推进动力,蒸汽机还能操纵方向舵、锚泊、转动装甲、装填弹药、抽水和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舰的排水量有8,000-9,000吨,蒸汽机功率有6,000-8,000马力。装甲炮塔能360度旋转,装在主甲板中央轴线上或舰体两侧,并普遍采用螺旋膛线,增强攻击威力。
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即是此类。
前无畏舰
1906年,英国建成一艘全新的战斗舰无畏舰(readnaught),但类似概念在之前已见雏型。1892年,英国建成世界首先的全钢质战舰“君主”号(oyalovereign),其将主炮塔设置于中轴线上,也在风气之先,各国随后仿照。此后,战舰普遍以钢质舰体,螺旋膛线的主炮可达300-350毫米口径,防护装甲可达230-450毫米厚,满载排水量可达12,000吨,航速可达16-18节。火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乃各国公认的战舰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舰。
1905时日本前无畏舰三笠号
此时,战斗舰大多装设两种口径的主炮。大主炮在中轴线上,对抗敌方主力舰。小主炮在两侧,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为往复式蒸汽机。直到1906年。
无畏舰
全球第一艘无畏舰,英国的无畏号
无畏舰采用同一口径的大型火炮,和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18,110吨,最高航速21节。各国海军学习模仿并加快竞争。如,德国的拿骚级、美国的南卡罗来纳。英国和德国并展开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1914年一战爆发前,此类战舰在英国已有73艘,德国52艘。包括装甲稍弱,但航速航程较大的战斗巡洋舰。它们被统称为“无畏舰”。其基本特征为:主炮统一口径(通常11-13.5英寸),主炮塔设在舰艏和舰艉,并于舰舯交错布置。动力为蒸汽轮机,排水量常超过20,000吨,速度超过18节。
超级无畏舰
超级无畏舰内华达号
超级无畏舰扶桑号
排水量在25,000吨以上者,另称为“超级无畏舰”(uper-readnaught),在日本称“超弩级战舰”。诸如,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
一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发生日德兰海战,乃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主要海权国家采取其中教训,改进无畏舰的设计。自此又称“后日德兰型战列舰”(ost-utlandattleship)。其主要改进包括:增大主炮口径;加厚炮塔、火药库等重点部位的防护装甲,同时减少次要部位者;舰内划分多层隔舱,以加强水下防护;加强水平防护;增大蒸汽轮机功率等。
战列巡洋舰
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英国海军以“理想型巡洋舰”名义设计的战斗巡洋舰是一种把战舰强大火力和巡洋舰高机动结合在一起的战舰。战斗巡洋舰与装甲舰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武装。战斗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比装甲巡洋舰大。从主炮口径大小和威力方面战斗巡洋舰可以与战舰媲美,但防护装甲比战舰薄。装甲方面省下来的重量被用在更强大的驱动装置上,这为战斗巡洋舰提供了更高的速度。诸如,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条约时代
主条目:条约型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舰是典型条约战舰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此时,各国的大型战舰即已不合时宜,而且其建造和维护费用极为高昂。
1922年,五大海军强国举行华盛顿会议。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战舰与战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以下)、主炮口径(16英寸以下),和主力舰的吨位比例(10:10:6:3.5:3.5)。1930年再以《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即伦敦海军条约)补充规定。华盛顿海军条约到1936年期满,这几近15年间,各国皆停止新建大型战舰,转而改造已有的战舰。因此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avyoliday)。
袖珍战斗舰
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舰
凡尔赛条约于1920年生效,规定德国战舰排水量必须低于10,000吨,主炮口径低于280毫米。德国遂改而建造重量较轻、装甲较薄、火力和机动力较强的战舰,称之为装甲舰(anzerschiffe)。前后共三艘。英语国家称为袖珍战舰(ocketattleship)。其船体以焊接而非铆接来减轻重量,并采用新型柴油机取代蒸汽轮机,续航力增加且最高航速达28节。希特勒于1934年掌权后,德国不再遵守凡尔赛条约,重新建造大型战列舰,该级舰改称巡洋舰。
超级战斗舰
大和级战列舰一号舰,大和号
美国海军航母星座号与密苏里号战列舰并排一起,象征两个不同世代的海上霸主。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强国重新建造战舰。英国建成5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1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建成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日本建成2艘大和级战列舰。德国建成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如此。这时期的战舰大多为15-16英寸主炮,速度可达27节,甚至30节。
然而在二战中,航空母舰和潜艇才是海战的主要舰种,战斗舰逐渐沦为次等角色。大西洋战场上,英国海军大规模围剿德国的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诺曼底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舰用于炮轰岸上目标。其余时间,战舰主要用于护航任务。太平洋战场上,美国8艘旧式的慢速战舰在珍珠港事件受损。6艘修理后用于轰击岸上目标,新建的高速战舰则用于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防空警戒。1944年,美国6艘战舰参与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击沉日本山城号战舰。此为史上最后的战舰炮战。1945年上半年的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美国战斗舰执行炮轰岸上目标。1945年5月德国投降。美国和英国的新式战舰继续炮轰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业城市。
1945年8月15日,盟军在密苏里号战列舰接受日本正式投降,订定投降文件。战舰的光荣生涯在此达到顶峰,以及终点。二战后,各国战舰纷纷作为废钢铁被出售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被摧毁。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后退役封存。1980年代,衣阿华级战列舰重启加装导弹和直升飞机,并投入使用于第一次海湾战争里,在轰炸伊拉克陆上目标发挥了作用,使用10多年后重新退役,同时将“战列舰”的级别从现役舰船分类中取消。
目前世上的战舰仅存,美国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2艘南达科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以及日本的前无畏舰三笠号(作为浮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