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殖民无间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新几内亚岛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新几内亚岛(euinea)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又称伊里安岛。马来群岛东部岛屿,位于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亚北部。位于西太平洋的赤道南侧,西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毗邻,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相望。在东经141°以东及新不列颠、新爱尔兰等岛屿为独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141°以西及沿海岛屿为印度尼西亚的一省,称伊里安查亚。全岛两部分接触极少,两国于1979年签订的边境条约禁止人民到边境地区居住。 全岛面积约800,000平方公里(309,000平方哩)。新几内亚行政上分为两部分?西半部为印度尼西亚一省,称巴布亚(rianaya)旧称伊里安巴拉〔rianarat〕);东半部是巴布亚纽几内亚的主要部分,巴布亚纽几内亚于1975年成为行议会制的独立国家。长(自西北至东南)约2,400公里(1,500哩),最宽处(自北至南)约650公里(400哩)。 全岛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2400千米,中部最宽处640千米。面积约78.5万平方千米,连同沿海属岛在内共81.8万平方千米。全岛多山。中部群山盘结,自西北伸向东南,形成连绵延续的中央山脉。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汇集西部的高耸山脉,总称为雪山山脉,其中最高峰为查亚峰(旧称卡斯滕士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东段为马勒山脉,山势向东逐渐降低,而后再向东南延伸,形成巴布亚半岛的欧文?斯坦利岭。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这些东西向的高大山岭,到处悬崖峭壁,道路崎岖,成为全岛南北交通的巨大障碍。在中部山脊的南北两侧,有宽窄不一的沿海平原,其中尤以南部的里古-弗莱平原为最大,有广阔低平的沿海沼泽和红树林。海岸曲折,多港湾。沿海有许多由于火山作用或珊瑚礁形成的岛屿。较大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在北部有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拉穆河、马克姆河,在南部有迪古尔河和弗莱河。这些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挟带大量泥沙,在中下游两岸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原。.M 新几内亚岛属新生代构造区,地壳很不稳定。全岛地形呈横向排列,由北而南分为四带: 北部山脉(也称海岸山脉)直逼海岸,十分陡峭,是一断层山,海拔高度大都在600m左右,东南端有高于4000m的山峰。因受河流剧烈切割,山脉已不连续。 北部山间低地位于北部山脉和中央山脉之间,包括塞皮克河、曼贝腊莫河等宽阔河谷,这里多河曲、湖泊和沼泽。 中央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山地大部分在海拔4000m以上,属新期褶皱山地。西段山脉海拔高度大,山顶终年积雪,所以称雪山山脉,最高的查亚峰,海拔5030m,是大洋洲的最高点。东段叫做马勒山脉,其东端延伸入海,突出海面的山峰形成路易西亚德群岛。本区地壳不稳定,有不少火山锥。 南部平原是由弗莱河、里古河等大小河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由于本区正在缓慢下沉,地势低平,沼泽广布,是世界最大沼泽地带之一。 气候 新几内亚的气候基本上属热带型,低地年平均最高气温为30∼32(86∼90?),高原白天气温全年一般在22(72?)以上。每年约有7个月吹东南信风,中部高原南坡年雨量经常超过7,620公?(300?)。因此,弗莱-迪古尔陆棚和邻近高原成为全球最潮湿地区之一,也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中部高原全年雨量在2,540∼4,065公?(100∼160?)之间。东南部海岸的摩尔斯贝(oresby)港每年的雨量仅约为1,016公?(40?)。 新几内亚岛位于赤道和12°之间,属赤道多雨气候。低地全年气温都很高,年较差很小,例如东北部的莱城,2月均温为27.5,7月均温为24.8,年较差还不及3(表9-7)。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例如海拔30m的莫尔兹比港,1月均温28.4,8月均温25.4,年均温27.1。高地凉快得多,海拔2000m的地方,有一个月的均温在20以下,4000m高处有几个月的均温在0以下,4400m处就是雪线了。 新几内亚岛大部地区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在2500mm以上。11―4月,全岛盛行西北季风,普遍降雨,以北部较多,年降水量达4000mm以上,如莱城年降水量4538mm。向风的山坡年降水量超过6000mm。5―10月盛行东南季风,为南部的主要雨季,但情况较复杂,因各地地理条件的差异,雨量和雨季有许多局部的变化。例如,莫尔兹比港年降水量为950mm,6―10月东南季风盛行时,天气干燥,各月降水量都少于40mm,为一明显的干季,12―3月为一明显的雨季。当两种季风都不占优势的季节更替时期,有几个星期是无风静止的天气,空气中饱含水汽,天气闷热,常下阵雨。本岛还处于飓风带内,1―4月常受飓风袭击。 气候高温多雨。但因受季风影响,1~4月西北风盛行,5~8月在东南信风控制之下。在沿海低平地区,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不大,但在高山地区仍有冰川积雪。年降水量南部沿海约为1000~2000毫米,北部沿海则为2500~3000毫米,而在中部山区可达3000~4000毫米。土壤受高温多雨影响,易于冲刷流失,淋溶作用旺盛,肥力较低。只有较厚沉积土的山间盆地以及有肥沃的火山土地区才适宜于农业发展。随着气候的区域差异和高度变化的影响,植被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沿海低平地区以热带雨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密,四季常青,其中攀缘植物特别茂盛。在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生长有蕨类、高山草甸乃至苔藓地衣之类的寒温带植物。4400米以上为永久积雪带。野生动物也随着气候和植物分布的地区差异,有各种不同的种类。 人口 巴布亚约1,648,708;巴布亚纽几内亚约3,097,559;包括附近较小岛屿在内,整个岛屿约4,746,267(1990)。新几内亚几乎全为操巴布亚诸语言的人民所居住,他们是该岛最早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内陆和南部地区。巴布亚各种社会团体的特点体现在它们由当地“大人物”领导以及盛行互赠礼物的风俗。巴布亚人的种族结构复杂,语言约700种。在北部海岸、东部海岸以及许多近海岛屿的社区里,居民操澳斯特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诸语言。居民中也有一些玻里尼西亚人、华人和欧洲人。 新几内亚居民数种皮钦语(idgin),如皮金语(okisin)和莫土语(iriotu)颇为盛行;印尼语(印度尼西亚官方语)和英语(巴布亚纽几内亚官方语)也都通用。尽管巴布亚纽几内亚的居民约有1/3是天主教徒,1/4以上是信义宗教徒,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礼仪仍被广泛遵行,岛上大多数居民是泛灵论者。 矿产资源 铜是岛上的主要矿产资源。巴布亚境内查亚峰西南约40公里(25哩)处的坦巴格普拉(embagapura)是世界最大的精矿铜产地。巴布亚纽几内亚境内奥克特迪(kedi)附近弗莱河源头有另一重要的铜矿储藏区,正在开发中。巴布亚的多贝莱半岛产石油,巴布亚纽几内亚的塞皮克河流域和弗莱-基科里(ly-ikori)地区已发现天然气。新几内亚大部分居民是自给型农民。薯蓣、芋头、西米和香蕉是低地一带的主食,而甘薯则是高原一带的主食。养猪业很普遍。巴布亚纽几内亚的经济作物有咖啡、可可、椰乾、棕榈油、茶和橡胶;也出口金枪鱼、匙指虾和木材。内陆运输依靠几条次级的沿海公路、河船和航空线,而航空运输日见重要。 重要的矿藏有金、铜、镍、石油和天然气。山区许多河流的中上游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森林约占全岛土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原始热带森林。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交通运输困难,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生态 新几内亚岛的陆栖动物较丰富,兼有亚、澳两大陆的动物种类,从有袋类(多为树栖有袋类)和单孔类到啮齿类直到野犬、野猪之类都有。本岛又以鸟类众多而著称于世,被称为鸟类的乐园。隐藏在密林中的食火鸡头顶有坚硬的冠状突起,颈下有肉垂,怕光,早晚出来觅食,是体形较大的鸟类。极乐鸟(又名风鸟)色调极为显明,雄鸟羽翮美丽为鸟类中所少见。鸣禽类中的园丁鸟筑巢于特殊的“园亭”,羽毛也很奇异。最特殊的是营冢鸟,它们不亲自孵卵,而是将卵产在腐烂的树叶或泥土堆里,靠阳光和腐烂有机物的热能孵化。爬虫类和两栖类在岛上分布较普遍。 海岸一带红树沼泽几乎随处可见,内陆则生长尼巴棕榈。南部海岸的三角洲及河流沿岸有大片的西谷椰子林。新几内亚海拔约1,005公尺(3,300?)以下地区大多为原始低地雨林。海拔1,005公尺(3,300?)以上的中部高原到处有橡树、山毛榉和松树林。高原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有大量的天然植被被住在高原的务农者砍伐,以发展相对密集农业。中部高原为新几内亚人口最稠密地区。中部高原北部的山麓林区和人口稀少的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流域的草原,盛行刀耕火种或轮垦农业。北部海岸人口也相当稠密。 新几内亚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兰花、无花果和各种假山毛榉。野生动物包括许多爬虫类及一些有袋动物,如树袋鼠和结趾。鸟类则以食火鸡(一种大型不能飞的鸟)、壮观的风鸟和鹦鹉著称。 新几内亚岛地处赤道附近,而且位于亚、澳两大陆的过渡地带,植物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兼有两大陆的植物种类。它含有澳大利亚植物区的桉树属和白千层属的各个种,也有亚洲热带植物区的猪龙草科、棕榈科的植物。新几内亚岛2/3的面积为热带森林所覆盖。由于岛上海拔高度大,垂直带谱很明显。一般说来,900m以下为低地雨林,森林茂密,树种多样,有五个层次,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很多;900―1800m为山地雨林,有些地段杂有罗汉松和南洋杉等;1800―3000m为混交林,树上布满苔藓地衣;再上是高山草甸;4400m以上就是永久积雪带了。 以大约786,000平方千米的热带土地,新几内亚有巨大的生态价值:11,000种植物;几乎600种独特的鸟,包括天堂鸟;超过400种两栖动物;455种蝴蝶;包括bondegezou,oodfello"s树袋鼠,uon树袋鼠,long-beaked针鼹,tenkile高山鼠,cuscus和possums等有袋动物;和各式各样的哺乳动物。大多数物种,至少它们的起源,与直到相当最近地质时期是一部分的同样大片陆地的澳洲大陆分享。参见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概述。 [编辑本段] 历史 据考古推测,该岛在5万年前即有人居住。9000年前即有定居农业。16世纪上半叶即有欧洲人到达,18世纪末开始殖民。荷兰人先占领西部,后英、德相继入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于1921年接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将两地合并(1945)。1973年获得自治,1975年完全独立。原荷属的新几内亚于1963年交由印度尼西亚管辖,1969年成为伊里安查亚省。全岛居民约413万。种族复杂,一般身材比较矮小,主要属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各地区间人口密度悬殊很大。东部人口比西部稠密,沿海又较内地山区稠密。除沿海有若干中小港口城市外,在东部山区有不少新兴的中小城镇。高山区和沿海沼泽地区人口极稀少。东部居民讲美拉尼西亚语或皮钦语,西部居民通用马来语。各地区语言差异很大。少数沿海城镇居民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广大内地仍广泛保持原始社会的习俗和笃信神巫术。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生活水平低下。 本岛的欧洲殖民历史始于1828年,当时荷兰人占领了本岛的西半部,并相继于1895年设立贸易站,及于1910年建立省城ollandia(即今日的ayapura)。1883年,法国占领了本岛的东南部,改名为新爱尔兰,但很快又被昆士兰自治殖民领占领。英国在1884年反对昆士兰占据新爱尔兰,并把当地变成由英国直接管辖。馀下本岛的东北部亦于同年被德国占领,并宣称为其保护地。 1906年,英国把新爱尔兰的管治权交给澳大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强行夺取德国在新几内亚的属地,并于1920年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 1942年,日本军队南下至本岛,同时进侵荷属新几内亚及东部澳大利亚的领土,使本岛东部和北部的高地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南太平洋的主战场。当地原住民不时为日本军队提供协助,籍以对抗澳洲及美国的军队,并帮助于岛上运送伤兵。 二战结束后,新几内亚西部于1959年举行选举,成立巴布亚议会,并筹备于1961年4月5日独立。当时议会已决定了新成立的国家的国号为西巴布亚、订立了新的国徽、新国歌,以及以晨星为图案的新国旗。新国旗于1961年12月1日升起,并与荷兰国旗并排。1961年12月18日,印尼入侵西巴布亚,结束了它短暂的独立日子。1975年,澳大利亚正式给予新几内亚东部全面独立的地位,成立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