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196章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今该如何来看待这句话?} 像是宋元明清民的观众们是知道这句话的,虽然不知道为何后世人提起来,但结合大家了解到的后世,老百姓们还是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明清的姑娘们心里咯噔一声,既期待光幕说出的内容对她们好,但也害怕听到不好的东西,不过以这段时间对光幕的了解,她们还是相信后世人有不一样的见解。 而前面的朝代,首次看到的观众们,都有些不解,有人在猜测也有人在等着看光幕怎么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段话出自《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中。 结合上下文,就是男性娶寡妇、女性再嫁的问题。 弟子先是站在男子的角度问,寡妇是否不应该娶? 程颐对此肯定,并指出了娶妻的原因是"以配身也"。} 前朝人士一时间都开启了激烈讨论,要知道像是秦汉唐这些朝代,都有寡妇再嫁的事情。 宋朝的观众们面面相觑,他们现在的女性二嫁也不稀奇啊。 明清的老百姓们还在等着看光幕继续说,至于读书人们则是聚在一起讨论。 姑娘们不免有些难受,但在长期的压迫下,大多数女性也说不出反驳的话。 熙宁年间 程颐没想到看到了有关他的内容,应该是说他吧,说起来,他也没说要女子守节啊,现在大宋对女子再嫁本就宽松。 程颢看着光幕上的内容皱了皱眉,他弟弟可不要因为这段话惹出什么麻烦才好啊。 程饷也坐不住了,瞬间忧心忡忡。 宋神宗在内侍的提醒下才明白,原来是程饷的儿子啊,略微思考一番,他还是准备好好听听。 {接着程颐又继续说道"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在指出娶妻原因的同时,还包含了对娶寡妇行为动机的追问。 要娶寡妇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不是道德层面的,只是因为贪图对方美色或是财产,若出于利,程颐是反对的。} 前朝的观众们恍然,若是这样一番解释的话倒是能理解,说到贪图利益,不少人也有了说头。 明清的老百姓们就迷茫了,这似乎和平日里他们听到的不是一个意思? 一些读书人们张口就要反驳,老百姓们不吃这一套,他们早就听得够多了,何况光幕上说的更新奇,而且不少人家也是有女儿的,自然不愿意接受以前那一套。 明清的女子们的眼神从灰暗渐渐明亮,好像还真的不太一样。 除了守寡的妇人们,那些还未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要被迫守寡的姑娘们,此时都有些紧张,这个话题关乎到她们的未来,就跟裹小脚一样。 熙宁年间 程颐叹了口气,这无论男女啊,贞操都很重要。 赵顼也无不可,这不管是贪图美色还是贪图寡妇的财产娶别人,肯定是不好的行径,这已经是关乎到品性问题了。 {随后,弟子转换了立场,站在寡妇的角度来问,如果寡妇贫穷无托,可否再嫁? 程颐没有正面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他回的是"后世怕寒饿死,固有是说。" 这里也是程颐对寡妇再嫁行为动机的表述,他直接点明了是怕寒饿死,是物质欲求层面。 他的发言一直站在"理"的层面,接着又在这个层面补充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光幕下 不少人感觉自己的脑子都被绕糊涂了,看的是晕晕乎乎的,但一部分人还是看懂了其中的意思。 “这真是,读书人就是喜欢弯弯道道的,说起话来一套又一套,看都看不明白。” “哎哟,这可以改嫁就说可以改嫁呗,说那么长干嘛。” ...... 熙宁年间 程颐有些无奈,他没想到这样一句话引得后世人专门研究,可别是后面真的搞出大麻烦了吧。 {程颐担心理"被"事"绑架。 若后人以此为借口,还未丧夫就起了这种心思留后路,还没有饥寒就抛弃老幼改嫁,最后还以此进行辩护,这种行动是不道德的。 他没有用"可以"还是"不可以"回答,没有用道德命令来要求人,而是用大小来表示价值的高下。 从这段内容可以看出来,这段话既是针对男性,也是针对女性,他最后的立言强调的是不能因为苟活于世就损了人格、气节。 但若是将实际情况摆在程颐面前,他或许不会去指责。 他的父亲帮助家里的寡妇再嫁,程颐都是赞扬其行为的} 程颐:??他是越来越不安了,难不成这句话影响很大不成? 前朝的观众们也差不多看明白了,但大家同样很好奇,为何这样一段话引起了后世人的讨论,到底是为何? 明清的老百姓们也看懂了,归纳总结,没有直接说让女子守节,而且说的是男女的气节问题,想明白后,大街小巷都立马热闹了,毕竟这和大家接触到的观念一点都不一样。 心直口快的大叔火了,叉着腰就怒骂,“所以到底是哪个王八羔子说的女子要守节的,啊?天杀的,他家是没姑娘啊?” 大娘"呸"了几声,愤愤然,“也不知道是哪个混蛋玩意儿乱传,真是害苦了多少人啊,隔壁村那张家姑娘,唉,年纪轻轻就守寡啊。” 小伙计嗤笑了几声,“依我看,八成就是那群读书的,想想就知道了,咱谁认识字啊,能接触到书更是想都不要想,就是那群家伙了。” 屠夫撇撇嘴,一把杀猪刀丢在案板上,“一群纸上谈兵的懦夫,惯会欺负弱小。” ...... 百姓们骂骂咧咧,年轻的学子们也茫然了,观念受到冲击,感觉脑子里一片混乱,但其实他们是更愿意相信后世说的。 年纪大的文人们,有人还在固执己见,有人已经开始了新的思考,有人不信邪纷纷去翻阅书籍... {随着南宋时期,朱熹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解读,使其进一步流传。 不过呢,这句话当时在宋朝用处不大。 在宋朝社会,女性改嫁现象很普遍,并不是多么奇怪的事情。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又嫁给了另一个大臣; 宋真宗的皇后刘氏,在嫁给宋真宗前曾嫁给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因为生活困难就把刘娥卖掉了; 王安石就主动帮二儿媳庞氏改嫁; 岳飞的前妻刘氏,在岳飞长期在外征战期间,撇下年幼的孩子改嫁他人; 陆游的前妻唐婉被陆游休掉后,改嫁给了皇室后裔赵士程; 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也曾改嫁他人; ...... 这些都说明了,宋朝的女性改嫁并不是耻辱的存在。} 前朝的观众们也不是傻子,慢慢也反应过来了,都有些猜测,莫非是后面的朝代,不让女子改嫁了不成? 越想越觉得可能,对后面朝代也是越发的嫌弃。 先秦一位老者,忍不住皱眉,“该不会又是那明清吧,咦,求求做个人吧。” 秦朝拿着杀猪刀的大娘呸了一声,“还真是好事做不到一件,欺负女人算什么本事,先前是裹小脚,现在又不让女子改嫁,我呸。” 汉代一学者肉眼可见的郁闷,“那些人要是能把心思放在治理国家上面,那也不至于我九州被人入侵。”.M ...... 在前朝观众们出奇一致嫌弃的同时,宋朝的老百姓们也很赞同,他们大宋的确改嫁的很多,不必奇怪。 程颐的心不断下沉的厉害,这个朱熹的后辈,到底是怎么解读的,他很想知道。 明清的时空,老百姓们更是直接拿着前面的朝代来做对比,然后再和后世这么一对比,合着就他们是最封建的。 一时间是捅了马蜂窝了,老百姓们简直是炸了。 一直推崇守节的那帮人,真是脑袋都大了,都有预感很快就提到他们。 {时间来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那些儒生和官方的推崇,这句话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变得针对女性了,变成了束缚女性的教条。 寡妇不仅不能再嫁,在丈夫死后,还有殉夫的,这句话已经被极端的扭曲。 元明两朝鼓励殉烈,清朝更重视寡妇守节,这样就可以抚养幼孤和侍奉公婆。 加上随着明清时期,贞节制度的完善,还成了一种荣誉,甚至有匾额、牌坊这类的荣誉象征。} 前面的时空,观众们简直是一副看傻子的表情,当然的确也是,这些举动在他们看来无疑是为了满足那些不要脸的人。 老汉表情是一言难尽,“有人是和亡夫感情颇深,自愿守节,这无可厚非,但一些人为了私利,为了得到所谓的荣誉,哪里会不强迫女子守节呢?” 游侠难掩心中的不满,“还要点脸吧,女子是招惹他们了,非要各种压迫才行?那些明清朝代的女子还真是倒霉啊,遇到这群窝里横的。” 姑娘脸上气鼓鼓的,“这又是裹小脚,又是守节的,这才是真的封建吧,我们大唐可不背锅。” ...... 前朝的人士越看心中也越是感到不满,婚嫁还关系到国家人口,劳动力有多重要,打仗种地都需要人。 孔子都没想到他现在的时代如此靠前,都没有这么封闭,那明清离后世更近,思想却如此封建,对,就是封建,老夫子新学会的词。 嬴政想到他生母,还是大秦的风气更为开放,一想到后面那些朝代,都出了裹小脚,简直是越活越回去。 嬴阴嫚也在和姐姐妹妹们叨叨,嘴里都在声讨着明清朝。 “可真是出息。”刘彻也无语,他母亲之前不也是嫁过人,也不知道后面的明清搞什么名堂。 曹操揉了揉脑袋,眼中的嫌弃简直了。 李世民此时还真想换到明清朝去,不为别的,就是想帮帮这些可怜的姑娘们,给她们解放解放,他实在看不得这些做法。 武则天目光清冷,她走过几十年,怎么会看不明白,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罢了,有利的才会去推崇。 赵匡胤心中缓了缓,还好这次没有大宋,不然被骂的朝代还要加上他们了。 朱元璋揉了揉脑袋,就很烦躁。 永乐纠结了一会儿,这玩意儿要不禁了? 朱由检觉得自己可以下旨,不推崇也不阻碍寡妇再嫁了,以后大明还能不能安稳度过都不知道,算是他为百姓做的一点事吧。 “王承恩,拟旨...” 康熙面容很冷静,他知道,即便现在他什么都不说,民间也会对贞节牌坊什么的不在意了。 民国的姑娘们庆幸她们已经来到了新时代,以后会有更美好的未来等着她们。 程颐本人,脸都木了,这到底是在搞什么?说到这句话,该不会后世人提起来都要骂他吧?心累。 {...一个女性只要守节就能让家族甚至是当地获得一种荣誉,对于那些人而言,关于这个女子的想法谁会在意呢。 就在这样的伦理观禁锢下,出现了很多数量惊人的"贞洁烈女",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初期。 当这种"守节"因为统治需要,而被这些人到处去放大宣传叫人遵守,着实是过于可笑了} 光幕下 前朝的观众们对这明清当真是没什么好感的。 一部分人倒是看得明白,当这样的事情变成大家都追捧的时候,那自然就成了社会教条,可是对于非自愿守寡的女子却是极为不幸的。 很多前朝的百姓家庭,姑娘们都很庆幸自己的朝代没有这样的风气,虽然也有女子守寡,但并非是被推崇的主流。 明清的时空,现在老百姓们当然是听光幕的,除了一些思想还古板的外,大多数的百姓们已经学会了有自己的思考。 思想还未僵化的年轻学子们,也渐渐在接受着后世的一些观念,对于他们而言虽然算是一种重塑三观,但也算是一件好事。 女子们感觉身上的枷锁在松动,眼里的灰暗渐渐由喜悦替代,其实相比起前面朝代的女子和民国的女性,明清的女子受到的枷锁更深,她们的思想被时代禁锢得更严重,但好在部分人渐渐懂得思考了。.M 而在清朝末期,不少激进的百姓们,已经要准备聚起来,砸了这所谓的牌坊,毁了封建的标志,相比起洋鬼子,他们同样恨这吃人的时代。 年老的妇人匆匆赶来,看着受婆家欺负的小女儿,不禁红了眼,“秀儿,不用守寡了,以后遇到合适的,爹娘都支持你嫁人。” 老汉话不多,但眼里充满对女儿的关心,“去收拾收拾东西,回家。” 青年提着一把大砍刀,眼睛瞪向旁边的农家,“是啊,妹妹,以后谁敢让你守寡,看劳资不恁死他,咱村又不是没人。” “爹娘。”挑水的年轻女子,看着家人忍不住嚎啕大哭。 她也才二十来岁的年纪,但已经被蹉跎的沧桑不已,刚过门就死了丈夫,连一儿半女都没有,公婆说她克死了儿子,对她不是打就是骂,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她婆婆还在外面指责她不孝顺,这种日子已经过了好几年,本以为这一生就这样了,哪能知道还有转机? ...... 民国有知识的女性们,她们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这个国家添砖加瓦,随着思想的禁锢枷锁在解除,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新的道路。 先辈们对此是开心的,国家的建设当然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才好,新时代的青年在推动时代的进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