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6章 阿锦,我想喝碗鸡汤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沈逾白回到家时天色已大黑,摊开卷轴,先给苏锦去了信。 很快,苏锦的视频就来了:“怎么回来这么晚?这几天在宫里过得怎么样?” 沈逾白将衣帽取下后,便将碎发揉乱了些,见屏幕里的自己看着更憔悴了些,才蹙眉道:“并非不能忍受。” 苏锦看到沈逾白时被吓了一跳。 眼底乌青,满脸疲惫,再加上那稍显凌乱的头发,仿佛被压榨个干净的打工人。 苏锦关切道:“没休息好吗?不吃正餐只吃点冷冰冰的肉松饼,肯定很难熬。” 可汤汤水水又不能带进宫,总不能在皇宫里做饭吧? 宫里守卫森严,卷轴根本带不进去。就算带进去了,沈逾白身旁也一直有人,没法给他传送食物。 正考虑呢,手机传送过来了。 点开一看,堂堂沈六元宛如一个淋了雨的小狗:“肉松饼被圣上拿走了,我从入宫那日起,吃了近三天的御膳,想着今日出宫,午饭都没吃。阿锦,我想喝碗鸡汤。” 苏锦已经彻底无语了。 是天元帝吃了三天肉松饼? 她还在嫌弃吃肉松饼太敷衍了,谁知入了宫还成了香馍馍。 连吃都吃不好,天元帝这个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 苏锦都顾不上等美团了,穿好衣服冲到学校外商业街的一家饭店,点了四菜一汤,让厨房打包好,急匆匆回宿舍给沈逾白送过去。 然后她就看着沈逾白优雅又迅速地将这四菜一汤吃了个干净。 苏锦看得目瞪口呆。 他这是饿了三天吧? 但凡有一顿吃饱了,也不至于连一口汤都不剩下。 “光禄寺做饭这么难吃,真的没人有意见吗?” 沈逾白此刻已是彻底活了过来,声音也洪亮起来:“吃不好定然怨气重,不然也不至于连着吵了三天。” 他将朝堂上这三天的事儿一一说了。 起先弹劾赵博荣时倒还好,待火烧到于达身上时,朝堂上吵得就越发激烈,若不是有天子在,怕是要撸袖子打起来。 苏锦听得扼腕不已:“要是能录下来就好了。” 这么精彩的吵架不看真是太可惜了。 可惜手机带不进去,就算带进去了,也录不到。 沈逾白根本没在大堂上。 沈逾白:“我一一抄录了,你若想看,我默写给你。” 苏锦当然不肯,沈逾白都累成这样了,怎么能让他还干这么无聊的事。 “下次你带个录音机在身上,我自己听。” 各种录音设备太多了,选个不让人发现的就行。 到时候再根据人物将声音一一对应,就是越朝官场百态。 还跟她现在挖的墓地内容相契合。 从已经拼好的碎瓷片内容推测,应该就是官场相关。 因为她已经看到“员外郎”这个官名了。 沈逾白自不会拒绝,又说起他与刘秉卿的会面。 听着听着,苏锦有些迷茫:“洪灾来了就该先救灾,满朝文武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到吗?” 竟然吵了三天都没人提出来,会不会有点太离谱了? 总不至于是他们都蠢到想不到吧。 沈逾白讥诮:“于李门而言,洪灾死的人越多,此事闹得越大,刺向于达的刀也就越锋利,自是不会说。于达如今正被弹劾得厉害,只能极力撇清关系,若提出救灾,立刻会被言官构陷是为了逃脱弹劾行缓兵之计。” 自打入了京,沈逾白便收敛了脾性,对人总是谦逊有礼,这还是头一回露出戾气。 “其他官员谁也不敢卷进两位阁老间的争斗,一个不慎,便会被余波撕扯得尸骨无存。” 苏锦道:“所以能提出这个意见的只有刘门人?那他们怎么不提?” “于他们而言,提出此策又是得罪李庆芳,刘秉卿在时还能护着底下的人,一旦刘秉卿倒下,李庆芳必不会对刘门人手软,这就是埋下一个祸患,这便是福兮祸之所伏。” 刘秉卿不是想不到,而是犹豫了。 三位阁老想的全是攻讦政敌,保全自己,完全弃百姓于不顾,简直是尸位素餐。 苏锦道:“那为什么你提了,他又没反驳呢?” 沈逾白笑道:“因为我身后站着老师。” 苏锦明白了。 原来沈逾白的还人情,不是只提一个意见,而是做了个保证。 刘门人可以去提此事,等刘秉卿真倒下,沈逾白可借用崔明启在军中的威望帮扶刘门众人一二。 她就说哪里有那么好的事,只一个建议就还清人情了。 一旦薛玉书在天元帝面前提救灾的事,就是在天元帝面前露脸,也许还有机会再往上走一步。 再加上帮了于达,往后刘门到生死存亡时,于达或许会护住一二,再加上崔明启背后的军方影响力,就算得罪李庆芳,也是利远远大于弊。 “不过你老师想护刘门,还是有点困难吧,他毕竟只是地方上的知州。” 苏锦有些担心。 她最近虽然在研究官员体系,实际对官场那些门门道道还是不太懂。 不过她知道,地方上的官就算官职再高,遇到中枢官员也会矮一头。 崔明启战功赫赫,说到底官位还是小了。 况且,从她得到的信息分析,大越还是以文驱武,这也导致文官比武将更有话语权。 沈逾白笑得如夏花般璀璨:“阿锦忘了给老师的红薯吗?只要时机利用得当,老师未尝不可入中枢。” 苏锦一愣:“你老师还没把红薯进献给天子?” 去年秋天不就种了红薯吗,如果细心照料,应该早就验证了红薯的高产。 按理说,红薯应该早就被呈给天子了。 竟然会拖这么久,久到她都把这事忙忘了。 沈逾白笑容中掺杂了一些苏锦看不懂的东西:“如今要紧的东西,自要选择好时机让其露面,方可达到最大利处。如今天灾来临,四处缺粮,便是极好的时机。” 两人说话间,一封信已马不停蹄前往建康府。 为何翰林明明没有实权,却还占了一个“贵”字? 自是因他们在天子身边,能知晓旁人不知的机密之事。 便是一方封疆大吏,对待翰林也是客客气气。 即便翰林只露出一点消息,于他人官场上的助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