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 中原诸业盛,卫府复出征6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赵旻心中一惊。 卞夫人有十万火急之事? 见太史慈、周瑜二人欲起身避嫌,赵旻笑着执起二人的手。 “二位兄长无需回避,尽管安坐便是。” 未几,卞夫人娉婷而入、向三人盈盈一礼。.. “妾参见主公,见过二位将军!” 在得到爱情滋润后,刚满四十的卞夫人犹如焕发了第二春一般窈窕婀娜、妩媚动人。 赵旻与卞夫人微不可察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后,后者正色道。 “主公,据张府君称,有一支自称为汉民之西域车队,至右扶风平陵县停留三日后复又启程,今其人应已至潼关,岁除之前定可抵达许都。” 张府君,便是右扶风张既,右扶风在两汉既是郡名,又是中两千石的官职,其职位级别等同九卿,相当于后世的直辖市市长。 赵旻未降低三辅地位,为以后迁都作足铺垫。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因赵旻年后便将重赴西域之故,满宠、韩浩、卫觊、毛玠、杜畿、张既…等等凉州大吏皆未返回许都。 镇守西域二关的于禁、徐庶等人当然更不可能返回。 那么问题来了。 赵旻蹙眉问道:“竟有此事?此究竟何人?文则(于禁)、元直(徐庶)、孝直(法正)等可曾出具公文?” 卞夫人微微颔首,并取出一份公文。 赵旻毫不顾忌太史慈周瑜二人,当场将其展开、匆匆一览。 这份公文是由徐庶所写,其大致内容如下: 这支车队的领头人,是昔年班超班定远麾下的亲军司马后裔,名为班归。 因去岁赵旻重夺二关、并设立互市之故,在大宛国已定居百余年的班归一族,便欲携货物归汉参拜天子、认祖归宗、顺便与大汉通商。 徐庶验明了班归的身份,并附上班归所持的其人先祖黑绶军司马铜印玺印记为证。 最后,徐庶要求沿途官吏对班归予以照顾,使其人尽速赶到许都参拜天子、以彰显大汉国威。 大宛国的官方语言当然是汉语,口语则是地道的西府话…也就是小马哥的那种口音,甚至风俗和礼仪皆与大汉相近。 因此,班归沿途与汉人交流,不存在任何障碍。 苟哥略一思忖后,收起公文。 然后… 苟哥开始了阴谋论。 班归确实是汉人? 存疑。 其人此来为认祖归宗? 尽管其人在班氏故里停留三日,但还是极为可疑… 点&~为@:塔读小说app 赵旻和卞夫人果然心有灵犀一点通。 旁听半晌的周瑜忍不住插了一句嘴。 “愚以为,无论如何,此事皆应以迎班氏后人归汉视之,从文以为如何?” 苟哥对此深以为然。 “兄长所言极是。此乃彰显我皇汉国威之事也。” 苟哥心道:班归你给老子长脸,老子绝对欢迎;但你若想趁机压低贸易价格?对不起,没门儿! 苟哥的心理确实阴暗。 周瑜又道:“从文,不如瑜暂留于许都,会一会班归如何?” 赵旻一口回绝。 “兄长不必如此,江东而今百废待兴,兄长不可离开过久。” 苟哥心道:瑜哥你这么快就想还老子人情?没门儿!你真想还老子人情,那就赶紧过来给老子打工! 与爱郎心有灵犀的卞夫人嫣然一笑。 “公瑾何不考虑至朝廷为天子效力?江东区区四郡之地,以公瑾之能,实乃大材而小用也。 朝廷而今积蓄充足、兵精粮广,若子义、公瑾二位将军投效天子,为我皇汉开拓西域、塞北,将来二位将军未尝不可成为定远侯、冠军侯乃至留侯。” 太史慈周瑜二人不好接话,只好尬笑不语。 苟哥只想紧紧搂住卞夫人、再狠狠亲佳人一口。 因为卞夫人简直不要太贴心。 于是乎,苟哥故作不悦。 “夫人此言差矣,二位兄长皆为故伯符兄长挚友,焉有弃仲谋而去之理?” 太史慈周瑜二人见赵旻如此深明大义,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然后… 苟哥复又道:“然则…二位兄长如在江东不得意,弟随时欢迎二位兄长投效天子,封侯拜将不在话下。为皇汉开疆拓土之功,尚需二位兄长竭尽全力。” 这便是赵旻这个苟哥尊奉天子的好处。 人家苟哥手中握着大义和正统。 太史慈周瑜二人对视一眼,心知不能再与赵旻继续交流,否则一定会进退两难。 于是二人起身告辞,连饭也不准备吃。 “从文,某等尚需进宫觐见天子,请恕某等失陪之罪。” 苟哥对此深感遗憾。 “也罢,弟傍晚为二位兄长设宴,请二位兄长务必赏光。” 将二人送出大门后,赵旻见卫府上下人等几乎齐至,便顺势开了个短会… 此时已近午时,确实不适合再开长会。 会上,刚刚赶到卫府的赵冉,汇报了今年卫府与西域通商、以及工坊内销的利润总额。 “…综上,今岁与西域货殖,卫府共获利绢百二十三万匹、粟百五十八万斛、金万六千八十一斤、银三十三万七千九百六十二斤… 今岁工坊对内货殖,共获利绢…金…银…” 赵旻默默心算一番后,得出一个数字:将利润折合成软妹币,大约为一百二十亿左右。 再将纯利润换算为生产总值,以大约三成的纯利润计,工商业的生产总值约为400亿软妹币。 在后世,这大约是一个中等县的年产值… 但这可是赵旻所占据的六州数十郡、近七百个县的工商业总产值。 而且,这还是赵旻大力兴建工坊、力推工商业的结果。 汉末的生产力有多低,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董昭这个卫府大管家在清了清嗓子之后,当众汇报卫府所辖各州郡的屯田缴税情况,以及…整体支出情况。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咱们简单聊一聊兴平年间(西历194-195)的大饥荒。 “人相残食”是史书中的黑暗注脚,历代不绝。 兴平年间(194-195),东汉王朝曾出现严重的饥馑,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人物多。 《三国志》中绝大多数的“食人”记载,均出现于此时。 梳理诸多史料,兴平年间(194-195)的食人事件,几乎占到汉末(189-220)的八成以上,可谓触目惊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饥荒与食人,并非局限在一城一地,而是遍布神州大陆。 关中的长安与三辅“谷一斛五十万钱,人相啖食”; 关东的冀州、幽州“野无青草,粮食并尽”; 兖州“大饥,以人脯为粮”; 荆州又有大量因“饥饿”而流窜的游军,比如张济叔侄。 兴平年间的大饥荒(194-195),甚至延续至建安初年。 刘备在建安元年(196)兵败海西,“穷饿侵逼,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袁术在建安二年(197)僭号称帝,而“民人相食,江淮间空尽”。 兴平年间(194-195)的大饥荒,并非是“汉末食人史”的开端,而是这种行为的高潮阶段。 以东汉的腐朽统治来看,局部的“人相食”事件,至少在光和年间(178-184)已经陆续发生,中平元年(184)的张角之乱,其实就是统治崩溃的极端反映。 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立三十六方,起兵烧郡国,山东七州,处处应角。--《后汉书五行志》 应该说,黄巾党徒盘踞的诸多州郡中,必然或多或少存在过“人相食”的惨剧。 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王朝,统治崩溃的导火索,往往就是粮食危机。从《后汉书灵帝纪》中的灾害记载看,兖、豫、青、徐应该是“人相食”的重灾区。 (中平五年)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后汉书灵帝纪》 受灾严重的地区,灾民也往往最为彪悍,比如王沈《魏书》便称青徐黄巾“为贼久,兵皆精悍”。 (青徐)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王沈《魏书》 初平三年(192)青、徐黄巾席卷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任城国相郑遂、济北国相鲍信先后被击毙,灾民的战斗力令人惊骇。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刺史)刘岱欲击之……为(黄巾)所杀……(鲍信)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力战斗死。--《魏书武帝纪》 不难理解,求生欲的驱使下,人类会激发本能的兽性。 青徐黄巾北上,实际始自初平二年(191)。第一次北进尝试,被渤海太守公孙范、奋武将军公孙瓒、泰山太守应劭合力阻击;翌年(192)青徐黄巾再度北上,冲破封锁,席卷兖州。 (初平二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寇太山,太山太守应劭击破之。黄巾转寇渤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后汉书献帝纪》 从黄巾的动向不难看出,彼时青、徐地区的粮食危机已经相当严重,因此灾民才要流徙外州、谋求生路。 兴平元年(194)刘备投奔陶谦时,麾下是“乌丸杂胡”以及“灾民数千”。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蜀书先主传》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乌丸杂胡”自然来自公孙瓒;“灾民”的来源则颇可玩味。 考虑到彼时刘备屯驻青州齐国,陶谦屯驻徐州下邳,那刘备新掠得的“灾民”,无疑来自青徐地区。 可见初平年间(190-193),关东地区的粮食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兴平年间(194-195)的全国性饥荒,可以视作粮食危机的后续反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