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之所以脸色大变,是因为赵旻甫1至此,便发动了雷霆万钧之攻势。
相对于躺平的孙权本人,赵旻要积极1万倍。
而孙权麾下1众臣属之所以脸色大变,则是因为…
困扰他们长达数月、使他们憋屈万分的刘备1方,原来竟然如此容易便能解决?
赵旻无暇再理会孙权等人,他已离开许都太久,若再耽误下去,伏寿1定会更生气。
伏寿才不管别人出征都是以年为单位、而且战事屡屡有胶着、甚至不利的情况出现,伏寿只关心爱郎离开她到底有多久。
伏寿之所以控制欲如此强,是因为这位美人爱赵旻爱得太深。
若非她与赵旻的奸情委实见不得半点光,她早就不顾1切和赵旻双宿双飞了。
赵旻懂伏寿的芳心,故而赵旻不敢再耽搁下去…
他的目的并非战胜刘备、与刘备彻底撕破脸,他只是想迫使刘备尽速现身、主动求和、及时收手撤兵。
惟其如此,赵旻才能尽快返还许都。
随后,卫府的效率,又又又1次让在场的江东人们脸色大变。
先是不到1刻钟,1人双马的赵旻,便率同样1人双马的1校卫府铁骑绝尘而去;
随后又不到半个时辰,3路兵马船,便6续离开了丹徒码头。
万幸周瑜不在此地,否则周瑜1定能看出:
如此精兵,不可能定不得西域!
孙权与1众江东臣属,怔怔地站在丹徒码头,静静看着赵旻的大军6续开拔,直至战舰遮天蔽日的旌旗消失在东海之上,众人方才回过神来。
张昭宽慰孙权道。
“主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假以时日,主公亦势必可练出如此精兵。”
尽管这句话,恐怕连张昭自己都不信。
在治武1事上,孙权远不及孙策,连孙策都未能练出如此精兵,孙权凭什么做到这1点?
归心似箭的赵旻,仅仅用了不到两天,便在次日傍晚的戌时初(傍晚7点过),赶到了距丹徒城(后世镇江市)6百里开外的钱唐城(后世杭州东部)。
在初临的暮色中,赵旻远远眺望4周…
这里的1切,都在他预料之中。
张飞果然没有围城,而是远远扎寨驻守,与太史慈、周瑜2人所在的钱唐城相隔数里、远远对峙。
与之相对应的是,钱唐城丝毫没有如临大敌的紧张感。
在暮色之中,百姓纷纷回城返家,他们的步履不见任何匆忙、神情也未有丝毫紧张。
由此可见,张飞至少已有1个多月未曾攻城。
赵旻的猜测是正确的。
刘备派张飞屯驻于此,只是为了牵制太史慈、周瑜2人而已。
如此以1换2,刘备赚大了…赵旻尚不知程普也已赶到此处。
由此可见,刘备的目的,自始至终都不是吴郡!
赵旻仅仅通过远眺钱唐城4周,便愈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这时,赵旭突然开口。
“少君,此事似有蹊跷!”
赵旻默默吐槽:你且等会儿!老子还没说元芳你怎么看呢!
吐槽归吐槽,赵旻还是饶有兴致地看向赵旭。
“阿旭且说1说,此事有何蹊跷?”
赵旭抱拳道:“少君,张翼德似乎无心攻钱唐城,刘玄德莫非不欲图谋吴郡?”
赵旻登时对赵旭刮目相看。
“那么阿旭以为,刘玄德之意当在何处?”
赵旭思忖片刻后,带着犹豫道:“少君,刘玄德莫非欲图谋庐江郡?”
赵旻失笑摇头。
“阿旭过于低估刘玄德也,刘玄德之意确实不在吴郡,而在庐江、丹阳2郡也!”
赵旭有些懵。
“少君,刘玄德岂非人心不足蛇吞象?”
赵旻再次笑着摇头。
“非也非也!阿旭当知,而今此消彼长,刘玄德甚至已强于孙仲谋多矣!”
赵旭更加难以置信。
“少君,孙仲谋带甲十万,兵精将强,刘玄德焉能与孙仲谋匹敌?”
赵旻叹了口气。
赵旭与孙权1样,都极度缺乏阴谋诡计的打磨、世态炎凉的历练。
“阿旭,作战之庙算非如此算法,若仅如此,卫府又何谈全歼乌孙国十余万骑兵?”
赵旭挠了挠头,苦笑道。
“此乃少君神机妙算、奇谋妙计层出不穷之故也。”
赵旻哈哈1笑,忍不住拍了拍赵旭肩头。
“言之有理!阿旭,我等先进钱唐城与子义、公瑾2位兄长叙旧,明日再出城与翼德叔父叙旧。”
少顷,赵旻率军亮明旗帜、大摇大摆地顺利进了钱唐城。
赵旻在城外驻足远眺的时间不算短,早已有斥候禀报了程普、太史慈、周瑜3人。
抛开慈哥、瑜哥不谈,程普也是赵旻的旧相识。
以是故,赵旻得以顺利进城。
钱唐城对面数里之外的营寨之中…
张飞站在望楼之上,默默看着赵旻率军进城。
其人摩挲了几下颌下虬髯后,紧紧蹙起眉头。
赵旭自去安置兵卒进驻钱唐城军营,赵旻则与前来迎接自己的程普、太史慈、周瑜3人进了钱唐县衙大堂。
对程普与周瑜之间的龃龉,赵旻心知肚明。
是以赵旻不但绝口不提西域之事,且未与太史慈、周瑜2人叙旧。
其人向程普抱拳后,开门见山道。
“德谋将军,以我观之,张翼德似并无攻城之意,既如此,明日我欲与其人1叙,不知将军以为如何?”
程普抚须思忖片刻后,微微1笑,抱拳还礼道。
“如此也好,从文有所不知,因主公此番消极应战,使某等皆苦闷万分!”
孙权这种做法,憋屈的又何止太史慈和周瑜?
赵旻不好在背地里编排孙权,只好宽慰程普。
“无论如何,吴侯除会稽郡、吴郡海盐县之外,总算未再失1邑,何况我出征西域之前便已做足准备,而我与吴侯本为1家,是故,吴侯倚仗我为助力并无大错。”
程普闻言长叹1声,缓缓摇头。
“从文不必宽慰某,某之主公过于精明,此恐非江东之幸也。”
所以说,孙权实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人如此做,可谓伤透了孙策1众旧臣之心。
当然了,孙权很可能也算到了这1点:
这些旧臣大多为寓居江东的淮泗士人,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孙权。
赵旻心中暗自警醒:
老子今后定要以孙权为戒,万万不能失臣属之心,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赵旻的卫府臣属结构与孙权迥异,其构成可谓相当复杂;
加之赵旻的管理风格又颇为人性化,完全不像曹操那么残暴…
如今卫府之所以和谐,是因为赵旻处事公允(会画大饼)、锐意进取(穿越客的知识使然)、威望极高。
但是!
赵旻若事事算计、处处功利,这些能力出众、心比天高的臣属,还会不会继续服赵旻?
赵旻又不是极善于玩制衡、发动群众斗群众的孙十万!
而且,赵旻的臣属结构、卫府的政治生态,也决定了赵旻这么玩绝对玩不转。
赵旻暗暗叹了口气,再次向程普抱拳。
“德谋将军,无论如何,我等皆应齐心协力共渡此难关,再言其他。”
赵旻这句话没有任何说服力。
因为…程普与太史慈、周瑜的矛盾已经极为明显。
此事从太史慈、周瑜2人始终不发1言、静静看赵旻与程普对答便可看出。
是以,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赵旻看向了太史慈和周瑜。
后两者面露苦笑,颇为不自然地向赵旻行礼。
“从文所言甚是。”
程普又1次长叹1声。
“从文可知,如今江东之局面,实则皆拜你所赐乎?”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吴书4》传主3人:刘繇、太史慈、士燮。
其中刘繇是扬州牧,太史慈是刘繇的接班人;而士燮则是交州的土皇帝。
换言之,孙吴占据的3州之中(荆州、扬州、交州),刘繇与太史慈代表了扬州;
士燮则代表了交州。
此即“驱除”之所在,也是群雄在地方霸史中的作用。
按理,陶谦(徐州)与刘表(荆州)也应1并列入《吴书4》,因为2者亦曾是孙吴崛起时的“驱除对象”。但刘表入《魏书6》而陶谦入《魏书8》,故不得再入吴书。
按“驱除”的大义所在,“代表荆州”的关羽、也应入《吴书4》。
(吕蒙)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关)羽不足忌。--《吴书9吕蒙传》
很明显,东吴君臣,将占据荆州的关羽,也视作“驱除对象”,班在群雄之列。
侧面反映出了彼时荆州“自治程度”之深。
只不过关侯忠义千秋,最终入《蜀书6》,即“(蜀汉)开国功臣传(5虎上将传)”之中。
蜀书的“群雄传”位置最为诡异。竟在《先主传》之前,诸卷之首,凭空压了刘备1头。
陈寿有言“(蜀)不置史官、灾异靡书”。虽系浮言,但蜀国有“档案”而无“成书”,大约也可确定。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蜀书5诸葛亮传》
因此《3国志》中的《魏书》与《吴书》有王沈、韦曜等人的“前作”为参考,《蜀书》则由陈寿独立撰写。
换言之,今天看到的魏、吴材料中,更多是王沈、韦曜的旧文;而《蜀书》则完全是陈寿1人的“意志体现”。
益州牧刘璋、是刘备立国的“驱除所在”。因此创业之君刘焉,也便被1并录入《蜀书》,而不得与2袁、刘表合传。
《驱除传》(群雄传)本意是为了凸显“得天下之正”的法统,是配菜;但在《蜀书》之中,竟然位在卷首,喧宾夺主,成了主菜。
陈寿这种书法,无疑明确指向“刘备法统不正,益州实系夺立”。
这与陈寿的出身,以及刘璋、刘备的“治蜀差异”有关。
陈寿出身巴西安汉县,该地大姓是陈、范、阎、赵4家。陈寿入晋后又还本郡为“中正”(需2品以上),可知实系巴西豪强。
安汉县号出人士。大姓陈、范、阎、赵。--《华阳国志巴志》
刘璋治蜀,宽仁暗弱,豪强恣睢;刘备治蜀,铁腕镇压,重用荆楚。
注:关于刘备、诸葛亮排斥蜀人1事,我之前多撰详文,此处不再展开。
换言之,陈寿将《驱除传》列在《帝纪》(先主传的本质就是“帝纪”)之前,很明显是对刘备的揶揄与贬损。
2牧(即刘焉、刘璋)不从董、袁群雄之例,而列《蜀志》首,(陈寿)非夷昭烈(指刘备)于割据也。--《义门读书记》
蜀汉立国,内部自称“汉国”,陈寿却公开写作“蜀书”。除了来自西晋的压力外,当是陈寿本人对刘备政权的憎恶。毕竟损害了川蜀豪强利益的荆楚集团,不可能被益州大族出身的陈寿所喜爱。
多说1句,按“驱除”大义之所在,若刘备死于群雄割据时期(190-200),那他大概率会入《魏书7》与吕布合传;
至少也会入《魏书8》与陶谦、公孙瓒合传。
其人将与汉末群雄1起、作为“魏武肇基之始”的垫脚石,成为新朝军功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