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句话,这个苟哥自始至终都未向自己的臣属们透露。
那就是:袁绍既然死期将近,赵旻又不可能请张仲景为袁绍续命,那么这1战,赵旻便不得不打!
其理由,前文已经提到过。
但话说回来,苟哥不说,自然有人替苟哥说。
此刻,苟哥笑道:“诸君尽管放心,若此番卫府顺利奇袭黎阳城、并迅速兵临邺城城下,呵呵,则袁绍1方必将大乱!”
愈发与赵旻心有灵犀的贾诩,在起身向赵旻行礼后,复又向诸位同僚作揖。
“诸君不妨试想,若袁本初病故,袁谭、袁熙及袁尚3子,又将如何?”
关于此事,在贾诩未返回许都之前,卫府上下已探讨多日。
这也是在淳于琼至许都之后,卫府众人1致要求袁绍信守十年内互不攻伐承诺的原因所在。
因为卫府众人得出的1致结论是:
袁绍那3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龟儿子,1定将会攻伐卫府!
那么问题来了…
周瑜第1个反应过来。
“文和先生之意为:袁绍1死,则此承诺必将作废?”
贾诩颔首。
“公瑾所言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届时,袁氏3子必将争先恐后借某1名义,兴兵攻伐卫府,是故,卫府与河北必有1战!
既如此,某等何不化被动为主动?主公示敌以弱,此诚麻痹袁本初、1举攻下黎阳城之天赐良机也!”
贾诩1语道破天机。
苟哥自始至终都在演戏。
相比之下,淳于琼那扮猪吃老虎的技俩,简直就是小孩子玩过家家!
苟哥这种骚操作,才算是真正的扮猪吃老虎。
就在众人震惊于自家主公的老谋深算之时,贾诩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
“更何况,若卫府铁骑骤然兵临邺城城下、且猛攻邺城之时,直面卫府兵威之盛、气势之雄,袁本初又将如何?”
“嘶…”
在场之1众卫府智者,皆不约而同倒吸了1口凉气。
将虽仍是官渡之战时的那些将,兵却远非官渡之战时,曹操的那些残兵败卒所能比。
遑论…
夏侯兄弟及曹仁皆憋着满腔怨愤之气。
如此状态之下的3人,能玩命到何等程度,可想而知!
以是故…
亲眼目睹这1切的袁绍1方,其反应便不难想象!
更何况…赵旻早就料到,袁绍必已有所行动!
综上所述,赵旻这个苟哥所说“战实为止战”之论…
真特喵的英明!
然而,这1切的先决条件有2。
首先,夏侯兄弟及曹仁要奇袭黎阳城成功!
其次,夏侯兄弟及曹仁3人,要能充分震慑住袁绍、以及其人麾下臣属。
在苟哥的算计之下,要第1点不难。
但第2点,则需要3位猛将在临阵对决之时,通过随机应变、排兵布阵以及战术变化等手段,充分发挥出卫府骑兵的战斗力。
综上所述,在考虑再3之后,赵旻并未派出自己麾下的最强猛将赵云、每战必先登的乐进,以及善于突袭的张辽,而是派出“8虎将”中最强的这3人。
盖因这3人,对袁绍的仇恨度高到爆表!
他们的战意、斗志如何,可想而知。
以这3人的状态,赵旻不但完全不必做任何动员,反而还要劝3人收着点儿打、千万不要冒进…
赵旻就差强调1句:3位将军,稳住别浪!
于是乎,在场的这些智力极高之谋士,很快便想通了其主公苟哥的全盘算计。
这算计…怎1个阴字了得!
袁绍算计淳于琼和赵旻;淳于琼算计卫府、袁绍;辛评算计袁绍续弦刘氏。
然而,这些人算来算去,都处于同1维度。
唯独苟哥不同…
他就像站在大气层俯瞰众生的神明。
所以他算计的,是所有人。
包括刘表、公孙度、刘备、孙权等看似与河北无关之诸侯在内的…所有人!
当然了,就目前而言,卫府这些智力超卓的谋士们,除贾诩之外,都尚未看出苟哥此番算计中所隐含的更深层考量。
此乃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1语道破天机的贾诩,继续向诸位同僚解释道。
“诸君,邺城距黎阳城不过2百余里,且沿途1马平川,以妙才将军之神速,半日可至。
我军以有备攻无备,以哀兵战骄兵,焉有不胜之理?是故,请诸君拭目以待!老夫保证,即便此战胜负未定,袁本初亦绝不敢再与卫府交锋!”
贾诩分析得极为到位,是以在场之人无不颔首。
苟哥笑着总结道:“既如此,诸君便无需再担忧。”
众人笑着向苟哥行礼。
“主公英明!”
统1思想认识之后,赵旻这个苟哥决定得寸进尺。
“既如此,待宣高、元龙2人返回许都,我等便商议攻青州北海国之事!”
众所周知,青州北海国,如今是袁绍的地盘。
是以在场之人皆愕然。
啊这…攻邺城也就罢了,苟哥还要对袁绍双线作战?
说好的猥琐发育呢?
赵旻见众人如石化1般,便呵呵1笑。
“此乃佯攻也!我仅欲试探青州之虚实。”
于是众人继续石化。
哦,主公之意为:若北海国空虚,某等便趁虚而入?
说好的猥琐发育呢?
苟哥见众人宛若石雕1般,便不由失笑道:“诸君勿忘,东莱郡乃公孙升济所踞,我等若强攻北海国,其人又焉能不知?”
卫府众人恍然大悟。
显而易见,他们根本跟不上苟哥这宛若天马行空、羚羊挂角1般无迹可寻的思路。
他们走过的路,都是苟哥的套路。
显而易见,苟哥打的,仍是迫使袁绍无条件、主动加低头求和的主意。
公孙度何等人物?
其人若得知赵旻与袁绍全面开战…
呵呵呵呵。
就问你袁绍怕不怕!
天可怜见,袁绍只是为了培养出来合格的接班人、捎带脚吓唬吓唬赵旻,他真不是想拼了他这条老命啊。
综上所述,这场看似动静极大的“战争”,其结果将会发展成如何的…
呵呵呵呵。
简言之,苟哥所部署的1切战事,都是为了达成不战这个战略目标。
捎带脚,赵旻还能借袁绍,再次狠狠敲打敲打公孙度。
苟哥这全盘算计,怎1个狗字了得!
当然了,苟中自有苟中手。
贾诩、董昭这两个老银币竭力按捺住摩拳擦掌的冲动,争先恐后地向赵旻这个苟哥献计献策。
“主公!昭以为,某等尚可再以文远为主将,率虎豹骑及1万铁骑,绕过邺城攻下赵国,如此1来,袁本初之邺城将为卫府孤立也。”
赵国与北海国、河间国类似,是东汉赵王的王国,王宫在邯郸,领地为后世邯郸北部、及侯国(与县同级)襄国,襄国即后世邢台。
这并非重点,重点是…
赵国治所邯郸城,距邺城不过4十里而已!
2者间,仅仅隔了1条漳河…邺城位于漳河南岸。
董昭这想法…有些阴险。
贾诩抚须呵呵1笑。
“主公,公仁所言极是!诩尚以为,卫府非但可夺内黄城,兼且可下繁阳城,如此,则邺城将孤立无援也!”
熟知河北情况的程昱程老头儿,此刻也忍不住插口。
“主公,子龙既熟知河北,不如请子龙攻下此2城,以缩短我军粮道、亦可向袁本初施压!”
天可怜见…
赵旻只是想迫使袁绍主动停战求和,但眼下众人你1言、我1语所制定的策略,却分明是要灭了袁绍的节奏。
苟哥压力山大。
其人默默吐槽:要不…老子干脆1路推到幽州,灭了袁绍的同时,顺便再平了公孙度?
老子拜托你们认真1点好不好?
苟哥无奈之下,只好站起身长叹1声。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赤壁之战前夕(208),贾诩曾竭力阻挠曹操伐吴。
建安十3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魏书贾诩传》
贾诩的实际想法,不得而知,可能与故主张绣暴死(207)有关。贾诩或许有“飞鸟尽、良弓藏”的自我担忧。
虽然陈寿将此事看作“算无遗策,奇谋百出”,但历朝史家另有观点。比如南朝学者裴松之,便公开声称“贾诩之谋,不合时宜”。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魏书卷十》
臣(裴)松之以为:(贾)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裴松之
这件事往深1些挖掘,便会产生1个疑问,就是除了贾诩之外,还有何人谏阻曹操伐吴?
答案是,除了贾诩之外,无人谏阻曹操伐吴。
比如荀彧,便是曹操南征的重要支持者,还亲自为曹操拟定了作战方略。
太祖将伐刘表,问(荀)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魏书荀彧传》
赤壁之战中,曹营的重要文武几乎全数投入战场。可见彼时的曹营诸将,极力支持曹操南下,统1全国。
因此曹操南征(208),实际是大势所趋,也是曹操“从谏如流”的证据。但是因为南征失败,曹操的“从谏如流”便成为“不纳忠言”。
结合上1章提到的历史背景,便会发现,贾诩之于曹操,便如同沮授之于袁绍。
对史料的刻意剪裁,会大大改变叙事立场与结论。
概而论之,官渡之战(200)实际是袁绍在众文武的支持下而发动的战争,充分体现了袁绍“虚心纳谏”的良好品质;
只是因为战争失败,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便彻底颠倒。
袁绍成了“内多忌害”的寡量庸才。审配、逄纪、许攸等人沦为“贪而不治”、“专而无谋”、“果而自用”的猥琐小人。
至于田丰、沮授,则被烘托为“屈从庸主,意志不得”的悲情英雄。
(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魏书袁绍传》
(袁)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魏书荀彧传》
可见对史料的运用,实际是服务于政治目的。
《魏书》中的沮授之于袁绍,也不外如是。
沮授的作用,只是为了丑化袁绍罢了!
而偏偏,小学生们又信了!
但是!
如果换成袁绍统1华夏呢?
那么结果…
显而易见,曹操成为忘恩负义、背主求荣的无耻小人;
荀彧、郭嘉、贾诩之流将成为《3国志》中的“荀彧刚而犯上,郭嘉贪而不治。程昱专而无谋,贾诩果而自用。”
呵呵呵呵呵呵,这就是历史。
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
南朝学者颜之推,曾不无感慨地表示:陈琳仕宦袁绍,则骂曹操为豺狼;仕宦曹操,又骂袁绍为蛇虺。前后反复,竟到这种地步。
陈孔璋(陈琳字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曹)操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袁)绍为蛇虺(虺即毒蛇)。--《颜氏家训》
对此,颜之推归纳为“时势所迫,不得自专”,但也同时承认“此文人之巨患也”。
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颜氏家训》
可见对史料的剪裁运用,实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不难想象,成书于李唐的《晋书》,其中对“长子形象”(司马炎、司马衷)的污蔑,均来自唐初帝王的意志(李世民杀兄继位);
《魏书》中对曹氏子弟的污蔑,均来自司马氏的意志;
至于其对袁绍等人污蔑,则来自狗贼王沈、缪袭等人撰写的旧版《魏书》,也体现了浓厚的时代背景。
沮授与田丰,兼资文武,知名当世。
然而《魏书》对于2人的气量格度并不在意,主要是利用2人反衬袁绍的昏庸短视。
以田丰为例。
他与曹操生于同1时代,但在《魏书》中竟找不到田丰的籍贯记载。
时代相近的《先贤行状》,称田丰为“巨鹿人”,又称“渤海人”。
然而巨鹿与渤海相距甚远,可知魏晋之世,人们已经搞不清楚田丰的籍贯所在。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先贤行状》
由此可见,曹魏史家根本不关心沮授、田丰等人的真实形象!
这些文人,只是单纯要利用他们来丑化袁绍罢了。
综上所述,读史,尤其是纪传体史书,1定要带手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