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邺城缔约定,胶东收残局终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此地众人,包括历史上的名士夏侯尚、大司马曹真在内,都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之猛士。 让他们耍嘴皮子… 那与逼张飞绣花何异? 所以,他们讷讷不能言,而惇哥也只好转移话题。 当然了,羞辱袁绍之事…那是不可能再提及。 惇哥向袁绍抱拳行礼。 “袁公,某等今皆为卫将军之臣属,前事如何,今已无需再提。” 袁绍叹了口气、乘胜追击。 “赵从文昔年亦为某之臣属,某顾念旧情,非但丝毫不为难常山赵氏,反而多加照拂。 唉!可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赵从文竟欺某行将就木!” 得! 这天儿是真没法再聊下去了。 于是乎,惇哥果断令亲卫取来百匹蜀锦,亲自送给袁绍、恭恭敬敬请这位袁大爷回城。 惇哥懊恼不已。 早知如此,老子何必非要与此老贼亲自商议? 老而不死是为贼!古人诚不我欺! 惇哥赔着笑,讪讪然道。 “袁公,隆冬时节风寒逼人,请袁公务必保重身体。某等奉上此百匹蜀锦、为袁公做厚衣裳御寒。 区区薄礼聊表寸心,还望袁公勿要嫌弃。袁公请回,明日袁公尽管遣贤士与某等商谈即可。” 袁绍微微颔首。 “如此,老夫便却之不恭,待明日,老夫再遣辛氏昆仲至此如何?” 曹氏、夏侯氏众人巴不得这老贼有多远滚多远,所以对此连连颔首。 “可也!可也!请袁公保重身体!” 以一人之力、舌战秒杀众将的袁绍,心满意足、得意洋洋地缓步返回邺城。 迎接袁绍的,是邺城内城无数双满含崇拜之色的目光。 神特么能想到,近花甲的袁大爷这趟出城,不但毫发无损、白得百匹蜀锦,且犹能将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卫府猛将们,怼到哑口无言呢? 辛评辛毗二人,险些当场下跪。 明公壮哉! 明公雄哉! 袁绍进城后,唤来此二人面授机宜。 “仲治、佐治,你二人明日……,务必谨守此三点,余者皆可商议!切记!切记!” 对袁绍崇拜到险些五体投地的这对哥俩,对袁绍之言当然如奉圭臬。 因袁绍之壮举,这半日一夜中,邺城内城上下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反观卫府军营,则是气氛一片死寂。 诸曹、夏侯氏,如今无比想念能言善辩的曹洪。 惇哥愤恨不已地捶了一下自己身前的小几。 “子廉若在军营,袁绍老贼岂能如此猖狂?” 此时… 刚刚由白马城抵达黎阳城、手中拿着赵旻密信的曹洪,骤然打了个喷嚏。 其人喃喃自语。 “今冬甚寒,但愿袁贼可尽速止息兵戈、使我卫府得以广布恩泽!” 是夜… 卫府军营陷入沉寂,邺城内城犹然兴奋不已。 北海国内,却已狼烟四起。 臧霸、陈登二人,孙观、孙康二兄弟,尹礼、吴敦二人,以及薛州的舰队,骤然间自四面陆续攻打北海国。 在此战开启之前,上述众人均认为,此战恐怕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很难速战速决。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 “大汉卫将军赵”字大纛、卫府旗帜所到之处,当地黎庶纷纷出城相迎,当地士族豪强根本不可能据城死守。 更何况,就连士族豪强们,都希望赵旻能投资…咳咳,能带来财富…咳咳,士族豪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接受大汉朝廷的统治,以尽快发展当地的经济民生。 毋庸置疑,讨伐北海国的臧霸、陈登之所以能带来赵旻本人的大纛,当然是苟哥赵旻耍的一个小诡计。 事实也证明,苟哥赵旻是对的。 因为一切诚如苟哥所料,非但北海国黎民百姓们,苦袁绍的统治久矣,就连士族豪强们也都眼红隔壁兖州、徐州的飞速发展。 所以,仅短短一日时间不到,卫府便在北海国望风披靡… 不,这不是望风披靡,这是北海国举国士民欢迎卫府王师,解救他们于水火。 若非受兵卒行军速度制约,臧霸、陈登二人不可能在一日之内走遍整个北海国,恐怕北海国早已尽归朝廷(实际是卫府)之手。 就在袁绍孤身走敌营、且舌战大获全胜的次日,也就是北海国狼烟四起、士民热情迎接卫府王师的次日清晨。 赵旻派到邺城的斥候,在太史慈亲自率亲卫护送之下,顺利抵达位于邺城城外。 这实际上是细作的斥候,曾经来过邺城。当然了,那是繁华程度不逊于宛城的邺城,而不是如今这个残破不堪的邺城。 所以,当这名斥候在亲眼目睹半城残缺、半城繁华的邺城之后… 尽管太史慈已明确告知这斥候,邺城如今是什么情况,但后者还是对自己眼前这一幕瞠目结舌。 其人期期艾艾道:“子…子义将军,这…这…” 太史慈叹了口气。 “以是故,袁本初方才不得不向卫府求和。” 这细作兼斥候摇了摇头、顺便定了定神。 “原来如此!难怪主公一再叮嘱于某速速赶至邺城,令诸君务必尽快与袁本初缔结盟约。” 太史慈哑然失笑。 “袁本初如今不得不低头,并非其人无力与某等再战,实乃其人苦候周边诸县整顿兵马来援,恰如渴而掘井也。” 的确,卫府此番主打的,就是一个措手不及。袁绍等待援军,实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赵旻才会敦促邺城诸将,尽速与袁绍缔结盟约。 太史慈颔首而笑,笑容中满是钦佩之色。 “主公果然神机妙算、见微知著!” 诚然。 苟哥仅仅通过分析军报,便已知邺城将破,确实算是见微知著。 然后,太史慈向这名斥候行礼。 “事不宜迟,某等当速速去见诸君。” 少顷… 正在中军帐中,与辛评、辛毗二兄弟争论不休的诸曹、夏侯氏等猛将,便见到了太史慈及赵旻派来的斥候。 那斥候见到辛评、辛毗昆仲,心中对赵旻更加钦佩,然后向二人躬身行礼。 “小侄见过二位叔父!” 辛评辛毗二人同时一怔。 那斥候坦然道:“某乃颖川荀氏子弟,家中有父辈与辛氏联姻。” 颖川荀、钟、郭、韩、陈、辛、赵等等几个大族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甚至直至此时仍然如此。 出身于颖川陈氏的陈群,便是荀彧的女婿。 这斥候如此一说,辛评、辛毗昆仲果然释然。 这二人与这斥候论了一番亲戚关系之后,心中顿生亲近之感。 这斥候心中对赵旻钦佩之意更盛。 他心中已经了然:赵旻猜到袁绍会派辛氏昆仲前来和谈,故而有意派自己至此传达军令。 他乡遇故知,谈判起来才会更加顺利。 想通这一切之后,这斥候便再次向辛评、辛毗昆仲深施一礼。 “不知二位叔父因何事而与诸君争论不休?” 显而易见,这斥候适时递出一个台阶。 辛评还礼后叹道:“某等出使之前,袁公叮嘱某等务必谨守三事。” 辛毗接起话茬。 “其一为,缔结盟约后卫府务必尽速撤兵!” 太史慈闻言,愕然地看向居中端坐的夏侯惇。 这要求丝毫不过分。 夏侯惇却冷笑起来。 “此事本不难,然则…子义可知袁贼有何无理要求?” 夏侯渊咬牙切齿道。 “袁贼竟胆敢令某等归还梁期、内黄乃至黎阳三县!简直岂有此理!” 诚然。 不是卫府求袁绍和谈,而是袁绍必须尽快向卫府低头。 是谁给的袁绍这么大脸? 太史慈被袁绍这个要求气笑了。 其人向辛评、辛毗二人抱拳。 “二位先生若无和谈诚意,便请即刻返回,请恕某等不送!” 【作者题外话】:让咱们再简单重温一下袁绍、曹操的恩怨瓜葛以及爱恨情仇。 与演义小说不同,曹操在中平六年(189)逃离洛阳后,并未返回谯县老家,而是进入兖州陈留。 曹操去陈留,是投靠好友陈留太守张邈、及当地孝廉卫兹。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魏书七》 诸侯会盟、荥阳之战前文已多次提及,结果是,开无双的徐荣大败关东联军,卫兹战死。 曹操与曹洪、夏侯惇赴淮南国、丹阳郡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各赞助兵马二千,合计四千。 还军途中,全军叛变,曹操被逼手剑奋起,亲自搏战。 战后清点残军,仅余五百。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魏书一》 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魏书》狗贼王沈版 彼时的曹操…拔剑四顾心茫然。 其人心中之凄怆可想而知。 此时,曹氏夏侯氏宗亲们,不是在扬州做流氓(曹仁、曹纯在扬州江北做游侠,也就是古代版古惑仔),就是在老家忍饥挨饿(夏侯渊、夏侯尚这对苦命叔侄),还有为了躲避仇家,隐姓埋名一晚上睡觉换仨地儿(千里驹曹休)。 甚至连曹操他爹都逃到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去了。 此时跟在曹操身边的宗室亲信,仅夏侯惇和曹洪。 曹操穷困潦倒,翻遍裤兜就百十来个大子儿(五铢钱)。 在彼时,除了坚定不移追随阿瞒的夏侯惇之外,谁又能想到,险些死在乱军之中的曹老板,将来居然险些成为九五之尊呢? 而彼时收留曹操的,正是袁绍。 曹操依附袁绍的方式,属于“从肉体到精神完全出卖”的形式,绝非盟军之间的平等地位。 简言之,曹操就是袁绍的部曲。 部曲之于主君,在汉末三国地位如何,诸君想必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一言蔽之,曹操就是属于袁绍的私有仆从。恰如赵旭、赵贲等人之于赵旻。 狗贼王沈《魏书》、鱼豢《魏略》和陈寿《三国志》对“曹操曾替袁绍打工”的黑历史,虽然多有隐瞒回护; 但曹操依附袁绍时间过长,即使从现存史料分析,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那么曹操最终是如何与袁绍决裂的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