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这些胡人们更兴奋的,是此刻围拢而来的吃瓜群众们。
因为…
人群中有个大明白突然朗声道:“诸君!胡人既对卫将军如此崇拜,想必…呵呵,西域已尽归我大汉之手也!”
诚然。
如此大的阵仗,又岂能瞒过那些暗中早有猜测的有心人?
本也随着一众胡人深深施礼的朗日,耳廓微微一抖,敏锐捕捉到了这句话。
于是,昂藏雄壮如鹤立鸡群的朗日,微微笑着轻轻拍了拍护在赵旻身前的亲卫,示意其人让开,随后便大踏步走上前,向赵旻深施一礼。
“卫将军,俺依照你我之前约,今率西域五十国之商贾,齐来大汉中原货殖!俺等应如何做,还请卫将军示下!”
朗日果然了得。
这一番话当众说出口之后,顿时使许都的吃瓜群众们半信半疑起来。
“这…”
“当真如此?”
“西域莫非当真未定乎?”
而那位混杂在人群中的大明白,此刻也恰好被隐藏在人群中的车马行细作控制住。
这人的身份不言而喻,因此游侠出身的车马行高级细作们,对其人毫不客气,只三两下便干脆利落地将这人擒拿带走。
等待其人的是什么,呵呵,无需赘述。
赵旻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向自己的大舅哥微微一笑。
“朗日兄长果然一诺千金!我早已在许都工坊为诸位备齐货物,请诸位随我出城!”
三日时间,已足够苟哥做好一切准备和伪装。
少了煽动之人,加之赵旻与大舅哥一唱一和颇为相得,是以,围观的吃瓜群众们恍然大悟,甚至颇感释然。
“原来如此!”
“难怪西域胡人先至卫府!”
“无妨无妨,纵然今岁西域未定,以西域胡人对卫将军之崇拜,来年西域亦必将归心于大汉!”
“是极!是极!天生卫将军,实乃大汉之大幸焉!”
人群中的这句话,登时引起一片附和之音。
骤然间…
却又有不少反对之音响起。
“哼!一派胡言!简直岂有此理!”
先前赞美赵旻之人,立即摩拳擦掌,对出言反对之人怒目而视。
“我呸!哗众取宠之跳梁小丑!”
对此,出言反对之人非但不生气,反而赔起笑脸拱拱手。
“且听某等说完!某等之意为,若无卫将军,大汉如长夜!如此说来,你等是否一派胡言?”
那些摩拳擦掌、怒目而视之人闻言立即转嗔为喜,纷纷向出言反对之人行礼道歉。
“兄台所言极是!某等惭愧!惭愧!”
“唉!某等囿于胸襟格局,难免见识浅薄,兄台莫怪!”
这就是汉末版的“格局小了”。
朗日虽面向自家妹夫,耳中却听得真真切切。
其人暗暗咋舌:卫将军在大汉威望竟如此之隆!
赵旻听吃瓜群众们越说越离谱,饶是其人臭不要脸,也难免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于是苟哥向众人抱拳。
“诸君谬赞!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赵某不过顺势而为、推波助澜耳,不敢偷天之功!
而今中原初定、百废待兴,还请诸君用心做事,为我大汉兴盛尽心尽力!”
赵旻这番话说得极为顺耳,于是吃瓜群众们心满意足地纷纷还礼散去。
赵旻这番言谈举止,使朗日又一次刷新了对其人的认知。
尤其是那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熟读中原圣贤书的朗日看来,简直一针见血,精准点透了中原王朝的兴衰本质。
朗日情不自禁地…由衷佩服起自家那略显文弱的老爹来。
老爹虽武艺平平,却颇有识人之明!依嘉娜丽虽仅为卫将军之妾,却胜似嫁于旁人为妻百倍!
一念及此,朗日心中灼热起来。
卫将军声势如日中天,却犹然…
在朗日心中,其人何尝不想做西域霸主?
有卫将军做靠山,何愁大事不定?
俺朗日之霸业,便自今日而始!
在心中快速想通这一切后,朗日便再也不把货殖之事当回事儿。
于是乎,在向赵旻表达了一番崇拜之情后,朗日便将货殖之事交给隔壁的小弟、乌孙国南边的龟兹国使臣。
其人则再次向妹夫恭敬行礼。
“卫将军,不知舍妹可安好否?”
朗日打亲情牌,尤其是打赵旻的心头肉依嘉娜丽的亲情牌,果然效果奇佳。
赵旻顿时对朗日爱屋及乌。
“大兄,此非交谈之良地,请随我入卫府细谈!”
言罢,赵旻看向自己的大管家董昭。
“公仁公,有劳公接洽西域诸国商贾!”
老苟哥董昭眼中闪过了然之色,抚须呵呵一笑后,躬身向赵旻行礼。
“主公尽管放心,某必妥善安置西域诸国商贾!”
显而易见,董昭听懂了赵旻的意思:
荆州全境尚未到手,孙、刘二人一时尚难以平定,因此赵旻仍需继续苟下去。
于是,赵旻、董昭这对苟哥相视一笑。
尚书仆射桓阶返回尚书台,去向上司、尚书台一把手荀白嫖复命;
大鸿胪陈矫向自家主公行礼后,随卫府大管家、九卿之首、太常董昭一同安置西域诸国使臣;
赵旻则唤来大司农、连襟儿周瑜,与自家大舅哥一同进了卫府书房。
有大乔、孙绍母子(大乔始终对孙绍视为己出)这层关系,赵旻与周瑜关系非同一般。
何况诸葛亮已经不可能为赵旻所用,文韬武略仅次于诸葛亮的周瑜便深受赵旻器重。
加之荀白嫖始终心向刘协、始终与赵旻存在芥蒂,而大战略家刘晔如今又不在许都…
是以,在商谈未来平定天下的计划时,赵旻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周瑜。
没错。
赵旻唤来周瑜与朗日二人进书房之目的,正是为了商讨卫府应先收荆州、还是应先定河北之事。
而无论如何,定天下的先决条件,是西域始终保持稳定,能够持续向卫府供血、保障卫府有足够的财力物力继续南征北战。
天下人只看到赵旻百战百胜,却没看明白,赵旻百战百胜的关键,实际上在于其人始终大力发展经济。
汉末三国乱世之所以持续长达近百年之久,其根源便在于经济严重衰退。
曹操赤壁之战是注定会失败的,这与演义中庞统的连环计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彼时刚刚平定三袁、侥幸打赢乌桓的曹操,因为经济上处于劣势,注定打不过同仇敌忾的孙刘。
要注意:孙刘看似是两家,背后实则还有个经营江夏郡多年的刘琦!
若非赵旻始终坚持发展民生经济、大力推行屯田新政,别说在短短两三年间安定中原、收复凉益二州,便是彻底稳定兖州、徐州、豫州和司隶,也绝无可能做到。
兖州、豫州和司隶,前后被董卓、李傕、吕布、袁绍、曹操等诸侯祸祸了十几年;
徐州先有青、徐黄巾之乱,再有曹操与陶谦恶战,后有刘备、袁术争盟淮隅,同样被祸祸得一塌糊涂。
言归正传。
赵旻、周瑜、朗日三人在卫府书房坐定之后,赵旻便第一时间看向朗日。
“朗日兄一路走来,以为我大汉而今如何?”
朗日心如电转,很快便抱拳回答。
“回卫将军,俺以为,东西二京虽远不复百年前之辉煌,然恢复昔日荣光亦不远矣!关洛若兴,则大汉中兴指日可待!”
朗日说的是场面话。
所以赵旻非常不满意。
当然了,其人表面上却丝毫不露声色,只是平静地颔首后,复又看向周瑜。
周瑜何许人也?
其人瞬间会意。
“主公之意为…先定凉州、关洛,再图天下一统?”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咱们重温一下汉末的大环境。
《汉书食货志》开篇便谈到“食”与“货”的重要性。
在班固笔下,“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由此可知手工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鉴于《三国志》有纪、传而无表、志,因此想要探究彼时的制度便不得不求诸于两汉史与南朝诸史,然而通过对吉光片羽的辑录分析,依然能够获得许多宝贵线索。
其实关于汉末三国的“官府作坊”问题,唐长孺在《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一文中便曾有过精妙论述,不过唐先生立论于魏晋隋唐间的制度变迁,非止着眼于三国时代。
手工业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往往是由专门的匠人担任,而官营手工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当时的统治阶层。
事实上在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下,也只有官府才具备充足的能力、动机去组织匠人进行专业生产。因此官营作坊与手工匠人普遍存在于大都邑中。
随着汉末动乱,人口锐减,大量都邑荒芜废弃。即使是洛阳、长安这样的百年帝都,也在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年间相继遭到毁坏。建安年间(196-220)曹操致力于营建许县、邺县,直到曹丕继位才重新定都洛阳。
(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洛阳)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
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李)傕、(郭)汜、(樊)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后汉书董卓传》
关于汉末城市的毁弃问题,彼时的许多见证者均有过生动描述。
汉末学者仲长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曹魏护军蒋济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陈寿亦曾借《张绣传》表示“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亡新之时也。--《后汉书仲长统传》
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张)绣特多。--《魏书张绣传》
在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官营手工业断难维系,因此匠人大量逃亡,或死于兵祸,或沦为战俘。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讨伐颍川黄巾,缴获了许多耕战器具,考虑到两汉实行盐铁专营,可知颍川黄巾的农具当为匠人私铸。
及破黄巾定许(县),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魏武故事》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