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表面上,苟哥只是含笑颔首。
“皇后素来贤良淑德,时近正旦,想必皇后有意代天子赏赐嫂嫂及诸位夫人。”
苟哥满腹疑窦、忧心忡忡:
宝宝为何要召她们进宫?而且…为何还要召瑜哥的小老婆小乔进宫?事出反常必有妖!
猜不透自家大老婆心思的苟哥,只好暗暗观察众佳人的表情、神态。
结果…
苟哥失望了。
张凝眼波如水、嘴角满是温柔。
“夫君,妾等亦如是想。皇后身为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妾等对皇后仰慕已久,正欲趁此良机向皇后请教1番。至于赏赐…妾等不敢奢望。”
苟哥悲哀地发现:张凝这个傻妹子,显然对伏寿很有好感。
然后…
杨樱月、大乔、小乔、孙尚香这几个傻妹子同时附和。
“夫君(姊夫)正是!妾等亦如是想!”
苟哥心中1片悲凉。
原来…原来…
老子才是最卑鄙无耻的那1个。
诚然如此。
苟哥赵旻的1众妻妾或许避免不了内部存在些许矛盾,但至少她们都单纯善良。
伏寿虽然心机满满,却也只是为了牢牢抓住爱郎赵旻的心。
伏寿只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绝非心狠手辣之辈。
归根结底,还有谁会像苟哥这般腹黑阴暗呢?
遑论伏寿身为大汉皇后,又已经有了赵旻的亲骨肉,她绝无可能明目张胆地与赵旻…咳咳,学名苟合,俗称搞破鞋。
所以无论如何,苟哥都不相信,伏寿会心狠到将这些情敌们1网打尽。
1念及此,暗暗骂了自己几句的苟哥,微微松了口气。
旋即他又提起了1颗心。
原因无他,这个狗哥冷落了伏寿长达1个多月。
直至此时,苟哥才终于明白,伏寿为何如此急着召这群小妖精们进宫…
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苟哥在做好捱大老婆1通臭骂、再吃1顿小拳拳捶胸口的心理准备之后,终于放下心来。
更何况,苟哥可以明显看出,自己眼前这几位颜值都高于伏寿的小妖精,对后者均颇为仰慕…
得知即将与皇后闲话家常,这几位妹子明显兴奋得很。
苟哥遂含笑向小姨子兼嫂嫂小乔,以及自己的诸位妻妾行礼。
“既如此,事不宜迟,旻这便护卫诸位觐见皇后。”
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的几位妹子含笑还礼。
张凝这时,突然向对面的依嘉娜丽招了招手。
“恰德阿妹,皇后亦召你觐见叙事。”
苟哥心中哀叹不已:
1个都少不了…我的乖宝儿,您心中这是有多大怨气啊!
不明其中真相的朗日闻言大喜。
“阿妹,既是大汉皇后召见,还不速去?”
苟哥心中1阵无语:
我的大舅哥,您莫非还以为这是好事儿不成?
苟哥虽然已洞悉自家乖宝儿赶在正旦之前,召集自己的1众妻妾进宫唠闲磕的真实目的,但是…
他苦于无法向他人诉说。
求生欲极强的苟哥,还想做1做最后的挣扎。
“朗日大兄,这宅院之装潢不可不急也…”
朗日豪爽1笑后,向自家妹夫躬身行礼。
“卫将军,此事无妨,俺等皆已知如何做,卫将军护送诸位贵人觐见大汉皇后要紧。”
苟哥心中哀叹1声,只好拿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决心,率1众堪称东汉颜值天花板的倾城之美女,向不远处的宫城行去。
虎贲中郎将赵甲,与大长秋赵常侍2人,早已在宫城外恭候众人多时。
远远看见众人到来,披着1身沉重甲胄的赵甲“嚓嚓”奔上前,向苟哥赵旻深施1礼。
“少君,陛下与皇子已等待少君多时。”
已隐然猜到部分真相的赵常侍,当然更不敢怠慢。
其人向赵旻顿首行礼后,趁赵旻扶起自己时,凑在赵旻耳畔压低声音道。
“太子太傅,皇后有令,太子太傅见过陛下后便携皇子至后宫,太子太傅放心,无人敢阻拦太子太傅。”
至此,苟哥已经彻底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其人在咬了咬牙、狠了狠心后…
决定先拿刘协撒撒气。
于是乎,其人轻轻拍了拍赵常侍的手背,旋即转身向1众绝代佳人行礼。
“请随旻进宫!”
赵常侍极为贴心地,将1众美妇人扶上早已备好的马车上。
不得不说,伏寿考虑问题确实周到。
赵旻当然不可能享受这等待遇,更不可能骑马进宫城。
于是乎,其人在进宫城之后,便只好与自己的娇妻美妾们短暂分离。
驾轻就熟地来到承光殿前,赵旻极为自觉地脱履摘刀…
以苟哥之苟、以及务实低调,其人当然不可能接受刘协“剑履进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种面子上的待遇。
所以,其人在面圣时不但需要脱履摘佩刀,更需要小跑。
这个时候,便是刘协难得的高光时刻。
端坐于龙榻之上、戴高高刘氏冠、着玄色龙纹深衣、脸色愈显苍白、甚至已颇为消瘦的刘协,直至赵旻3拜9叩之后,方才含笑道。
“卫将军,免礼!”
赵旻跪坐于地,抬头望向刘协。
见其人仍是1副纵欲过度的颓废模样,赵旻心情有些复杂。
自赵旻入许都已有两年半,这段时间刘协与刘备献上的赵国舞女赵贵人、王贵人,以及出身太原郡王氏的王贵人生了3个女儿。
换言之,如今的刘协,仍然仅有刘嗣这1个“亲儿子”。
步练师虽然又有身孕,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步练师很可能怀的是儿子,但问题是…
那与刘协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那也是赵旻的亲骨肉。
反观比刘协大不了几岁的赵旻…
也罢,咱们不再刺激刘协便是。
念及刘协子嗣,赵旻便见到了正乖乖坐在刘协身畔的真正亲儿子刘嗣。
刘嗣虚岁已接近3岁,穿着同样绣着龙纹的玄色裘袍,当然了,刘嗣不可能戴冠,而是垂髫。
赵旻眯起眼,微微打量自己实际上的嫡长子刘嗣。
只见刘嗣模样虽颇为稚嫩,却已极俊秀。而且刘嗣显然遗传了常山赵氏的优良血统:
小刘嗣在同龄孩子中,身量显然颇高,且看起来结实许多。
赵旻对自己亲儿子越看越喜欢,却不得不低头不再继续打量其人。
刘协见赵旻打量自己“亲儿子”,心中更加得意。
对俊秀结实的刘嗣,不止赵旻喜欢,刘协更喜欢。
所以,刘协实际上就是想向赵旻显摆刘嗣。
同理,因刘嗣之故,本欲向刘协发泄心头怨气的赵旻…
瞬间便念头通达了。
老子既已如此欺辱刘协,又何必再与这等可怜人1般见识?
于是乎,赵旻再次向刘协行礼。
“臣恭喜陛下,皇子如此俊秀英武,前途定然不可限量!”
浑然不知自己有多可怜的刘协,抚着自己颌下稀疏的须髯得意大笑。
“卫将军…呵呵,太子太傅,朕之爱子前途如何,尚需太子太傅悉心教导!太子太傅可愿倾尽所能?”
赵旻心中笑得更加得意。
老子用心教导儿子、给儿子1个大好前程…
这不是天经地义吗?
当然了,其人表面上神情无比凝重地用力顿首。
“请陛下放心,臣必悉心教导皇子,不负陛下期待、皇子天资。”
这种话必须点到为止,否则再说下去,意思就变成赵旻诅咒刘协早点儿驾崩了。
在自以为是的刘协看来,赵旻这副表情,俨然是其人因作茧自缚而难受。
于是刘协乘胜追击、“无情补刀”。
“既如此,从文,你这太子太傅,便护送朕之爱子回后宫如何?”
不言而喻,刘协自以为自己这招够狠。
赵旻的确心中1紧。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刘备入川攻伐(211),诸葛亮未能随征;之后(213)诸葛亮虽被征调入川助战,留守荆州的重任却被交给关羽;攻陷成都、占据蜀地之后,诸葛亮也未获首功,甚至在班次安排上被置于“未尝有所统御”的糜竺之后。
益州既平,(刘备)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蜀书糜竺传》
更不必说,在之后的汉中之战(219)与伐吴之役(221-222)中,诸葛亮竟被完全排除在决策圈之外,被迫退居2线,负责后勤1类的辅助工作,甚至1度与刘备的意见发生抵触。
另外,刘备践祚之后(221),诸葛亮虽然受封丞相,但却无开府治事之权(异于两汉3公)。诸葛亮真正获得开府权力,乃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
不难看出,自入川前后开始,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双方已经隐隐疏离。
虽然君臣2人在表面上维持了相互尊敬的态度,实际背后却暗潮汹涌、忌惮提防。
刘备入川之后,荆州的留守人选是极具分析价值的案例。从能力角度看,“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的诸葛亮明显比“骄于士大夫”的关羽更加适合留守工作,但最终却是关羽留守,而诸葛入川。
诸葛亮诚1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傅子》
羽善待卒5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蜀书张飞传》
诸葛亮未能留镇荆州明显是遗憾且令人费解的事情。想要认识这1问题的深层逻辑,必须着眼于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
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就是它的归属权始终在孙、刘双方摇摆。尤其是刘备控制的南郡,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而南郡控制着北进中原与西入川蜀的水6要道,战略价值奇高,因此孙权不可能甘心放弃这块肥肉。
(刘)备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鲁)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吴书鲁肃传》
从记载看,孙权曾多次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讨还荆州,结果均遭到刘备的无情拒绝。孙权也曾尝试诉诸武力夺回荆州,因此双方在建安2十年(215)、2十4年(219)、章武元年(221)先后3次兵戎相见。
不难看出,刘备打从1开始就没打算归还荆州。换言之,留守荆州的将领必须是刘备集团中的强硬派,而以“骁锐”著称且轻视孙权的关羽,则是最符合刘备需要的人选。
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魏书温恢传》
(关羽)乃骂曰:“狢子(指孙权)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典略》
相较而言,诸葛亮对待孙吴方面的态度则比关羽要温和得多。
“北拒东和”1贯是诸葛亮的既定方针,此1节无需赘言;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在后主时代,诸葛亮还1力主导了“赞述东西”的外交事务。
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指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蜀书陈震传》
所谓的“赞述东西”,即后主建兴7年(229)孙权称帝,蜀汉群臣激愤,提议吴蜀断交,但诸葛亮却表示为了同盟大业,不妨暂时承认孙权的帝号。他甚至还派遣陈震赴东吴向孙权贺喜。
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汉晋春秋》
照此推断,诸葛亮在处理孙、刘两家关系问题上,应该是长期维持既定立场:即为了维护同盟关系,可以适当隐忍甚至牺牲1些利益。当然,这对刘备而言自然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还出仕江东,身登高位,且多次试图招募胞弟入吴。无论刘备如何信赖,诸葛亮在对吴关系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亲缘方面的隐患。
孤(孙权)尝语子瑜(诸葛瑾)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江表传》
诸葛亮未必意识不到这1问题。举例而言,建安2十年(215)孙权派遣诸葛瑾入蜀,结果诸葛亮刻意回避与胞兄过多接触,甚至拒绝私下往来,其目的无非是向刘备示忠。
建安2十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吴书诸葛瑾传》
考虑到建安2十年(215)孙权派遣吕蒙“西取长沙、0、桂3郡”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彼时的诸葛亮已经处于嫌疑之地,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拒绝同诸葛瑾私下见面)来自证清白。
是时(建安2十年)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吕)蒙西取长沙、0、桂3郡。--《吴书吕蒙传》
鉴于诸葛亮对待荆州归属问题、以及孙刘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与刘备严重相左,有理由怀疑他在刘备入川之前(211)便已受到猜忌,这也与历史的时间线索相吻合。
甚至,入川之后,诸葛亮地位更加尴尬。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