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孙权继续装傻。
“孔明先生此言差矣。江东而今带甲岂止十万,且士家(并非士族,而是这时代毫无地位可言的士卒之家)大多为庐江郡、丹阳郡等扬州人氏。
天子、卫将军当知此事之详情,故而天子将不会轻易下诏、强令权回京履职。孔明先生多虑矣!”
在诸葛亮一再逼迫之下,孙权开始走歪门邪道。
孙权名义上确实是镇东将军,人家的确有兵权。而且孙权麾下群臣,如今虽已被孙权收回不少兵权,却依然还有各自的部曲…也就是他们的私兵。
孙策在世之时提出的“授兵制”,孙权非但没有废除,反而整出了不少活儿。
周瑜与孙权矛盾的起源及关键,实际上正是孙权拿着“授兵制”整活儿,使周瑜痛苦、矛盾不堪。
因为孙权整活儿后的“授兵制”,不但需要被授兵的将领们自行征募兵卒,而且需要自己解决粮饷、武器装备等问题。
瑜哥的爱妾小乔,曾为此在自家亲姐姐、亲姐夫面前哭穷。
因为孙权给周瑜配套的奉邑制和复客制,便决定了周瑜虽然有两千兵卒的定额,却最多只能征募五百私兵。
“奉邑”即授兵将领的食邑。
相关记载在《吴书》中俯拾皆是,周瑜、鲁肃、吕蒙、徐盛等人均有涉及。
(孙)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
摘自《吴书之周瑜传》
(孙权)以寻阳、阳新为(吕)蒙奉邑。
摘自《吴书之吕蒙传》
甚至还有周泰这种“所在皆食其征赋”的特例。
即没有固定奉邑,在何地任官,便收取何地的赋税。
(周泰)复补宜春长,所在皆食其征赋。
摘自《吴书之周泰传》
“复客制”即与授兵制、奉邑制相配套的私产制度。
复客是“免除赋税徭役的奴仆”,用来保障授兵将领的生活所需。
这里会产生一个问题:
即授兵将领既然已有奉邑,为什么还需要额外赐予复客呢?
他们直接在奉邑中衣食租税,不是更加方便么?
实际上,奉邑的收入,不是用来供养将领本人的,而是用来供养将领麾下私兵的。
授兵制既然是虚授(只授定额,不授兵甲),那将领便不得不自行招募兵勇。募集兵员的资金,也顺理成章需要自行筹备。
换言之,“奉邑”实际是孙氏提供给授兵将领的资金池,将领有多少钱,便招募多少兵:
前提是不能超过授兵人数的上限,比如授兵五百,自募一千,那一定是不被允许的。
其实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授兵将领,是无法募集到足额兵员的。
这里不再展开叙述。
孙策将江东托付给孙权,确实是极为英明之举。
总之一句话:
人家孙权,不愧是整活儿界的超级大师。
但无论如何,孙权都借“授兵制”、“奉邑制”及“复客制”,完美地加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
更何况,当初行刺孙策、反而被孙策以性命胁迫而效忠孙吴的义士、昔年许贡之客许昭,其人在丹阳郡的声望极高。
这一年多以来,许昭在丹阳郡,为孙权征募了不少精悍的丹阳兵,并将这些丹阳兵补充进孙权的中军。
综上所述,孙权是在提醒诸葛亮:
卫将军若敢迫使我孙十万挪窝,我便亮出我孙十万的十万大军,给卫将军点儿颜色看看,让卫将军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当然了,人家孙十万并未如此明言,而是表达得颇为委婉。
论舌战,人家孙十万也是专业的。
捎带脚的,孙十万还向诸葛孔明亮了亮肌肉。
且不提抵不抵抗卫将军,就说老子有十万大军,你家主公刘备有啥?
论兵力,如今已不可能再入川的刘备,当然远不及孙十万。
但是诸葛亮又焉能与孙十万比兵力?
这也太lo了吧?
所以,诸葛亮呵呵一笑,向孙十万行礼道。
“吴侯此言差矣。无论丹阳兵、亦或庐江上甲,此皆大汉之精兵也。无论万人敌云长将军,亦或翼德将军,亦皆为汉臣也。
何况左将军身为宗室、对大汉忠心耿耿,且甘忍瘴疠之苦而为大汉镇守岭南,如此忠义志士,试问吴侯,卫将军又岂能以不义待之?”
诸葛亮把话说得极为冠冕堂皇…
尽管其人始终在向孙十万强调,刘备可以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岭南的土皇帝。
呵呵,而这一点,是孙十万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再者说来,你孙十万是有十万大军不假,但你孙十万也知道,我主刘备还有两个万人敌猛将。
就问你孙十万羡慕不羡慕!
这就是诸葛亮的反击。
历史上曾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其舌战技能究竟有多逆天,同样精擅此道的孙十万,如今算是切身体会到了。
所以,孙十万及时止损,主动中断了其人与诸葛亮的舌战。
诸葛亮始终给孙十万留了余地和台阶,是以孙十万不算丢脸。
但是…
如果再战下去,孙十万面子恐怕就要难保了。
将诸葛亮始终强调的几个关键点梳理一番…好吧,其实只有两点:
一是刘备王室贵胄、仁义无双的身份、人设;
二是关张这两名万人敌,外加诸葛亮本人。
如果非要再强加一点的话,那就是赵旻对占据岭南的刘备有所容忍。
综上所述,一旦赵旻逼迫孙权,刘备可以派关、张、诸葛亮率军增援江东,这便是被诸葛亮所隐含的意思。
孙十万显然听懂了。
“孔明先生以为,若卫将军顺流而下,权应如何抵御其人?”
诸葛亮心中长出了一口气。
如此,妥矣!
其人微微一笑,不疾不徐道。
“以亮观之,吴侯可于豫章郡柴桑(今大江岸边的九江市)提前布阵,并于此地抵御卫将军!此外…
吴侯尚须于历阳对岸之石城(今马鞍山)、丹徒(孙权的大本营、其后的京口、如今的镇江)二地布重兵设防,抵御卫将军自九江、广陵二郡渡江来攻。
吴侯不必心忧,云长、翼德二位将军及亮,可代吴侯于柴桑布阵,吴侯仅需专心抵御历阳、江都来犯之敌即可。”
诸葛亮就是乱武天下的诸葛亮,其人这是要…带起此时空中赤壁之战的节奏。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赵旻千防万防,也终未能防住孙刘联盟、赤壁之战。
诸君以为,这就算完了?
诸葛亮抚须朗声道:“吴侯,除此之外,亮亦可劝左将军联合河北袁绍,趁卫将军攻江东之时南北夹击!如此,吴侯或可与卫将军隔江而治!”
诸葛亮之心,何其歹毒!
当然了,诸葛亮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袁绍命不久矣。
袁绍那三个龟儿子,又岂会有袁绍之能?
更何况…
苟哥难道是傻子不成?
所以,诸葛亮用心虽毒,却不一定能成功。
但话说回来,此时的孙权,已经被诸葛亮之计打动。
其人抚须而笑。
“孔明先生不愧为天下奇才!此计甚妙!此计甚妙也!”
诸葛亮向孙权深施一礼。
“故此,亮以为,吴侯与左将军合则两利、分则两败,请吴侯三思!”
孙权虽然心思诡谲、擅长借势制衡,但其人终究不愧为一代枭雄。
在面临江东集团破产倒闭危机之时,孙权暂时放下了自己的诡诈与算计,向诸葛亮豪迈一笑。
“哈哈!先生之言,亦为权之心声也!”
说着,孙权看向吕范。
“子衡,为我取来纸笔,我欲亲笔为左将军修书一封!”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同为大将,周瑜、陆逊等人得到的待遇便颇有不同。周瑜壮年殒命,避免了君臣决裂的悲剧;陆逊虽享高寿,却在孙权的逼迫下“愤恚致卒”,以至孙权于暮年时曾不无懊悔地对陆逊之子表示“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
(孙)权累遣中使责让(陆)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吴书陆逊传》
(孙)权涕泣与(陆抗)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陆逊)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吴书陆逊传-附陆抗传》
若论文韬武略,周瑜、陆逊堪称当世英杰,吕范难以望其项背;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惊世艳才,导致孙权对周、陆愈发忌惮。周瑜在世时,孙权羽翼未丰,因此只能通过设置左、右督的隐晦手段对周瑜加以制衡;陆逊掌权时,孙权羽翼已丰,因此可以爵赏由心,刑戮在口,肆其残暴之举。
孙权自(孙)登死后,信任谗间,杀戮忠良,老耄昏愦,倒行逆施。--《三国志集解》
相较而言,吕范的能力远逊于周、陆,但也恰是因为其能力相对平庸,使得孙权对其十分放心。加之吕范早年曾冒死营救太妃,且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抛弃袁术、追随孙策,因此具备了封建君主最喜爱的特质,即“忠笃”。
《论语》云:“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对君主而言,臣子的“忠诚”要盖过一切美好品质,就连智力存在一定缺陷的晋惠帝都懂得“嵇侍中血勿浣”的道理,“任才尚计”的孙权自然更加深谙其道。
(嵇绍)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惠)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晋书嵇绍传》
更为重要的是,吕范出身豫州汝南,属于江北集团的一分子。
流寓士人在江南没有政治、经济基础,其前景全仰于孙权的提携。
这也能从侧面解释孙权对待陆逊、周瑜、吕范等人为何存在相异态度。
陆逊是江南世家子弟(吴郡四姓之一),在本地富有人望,且功高震主,最终被逼殒命。
周瑜虽有功高震主之嫌,但来自扬州江北(庐江舒县),在江南根基颇浅,加之壮年早亡,因此保全了君臣恩义。
吕范既属江北集团,又对孙氏兄弟有大恩,且无功高震主之弊,因此圣眷最隆,以至时人侧目。
吕范不啻为时代的幸运儿。
壮年之际,其人凭借勇气与抉择获得了孙氏兄弟的信赖,积累起丰厚的政治资本;
暮年之际,其人又靠着相对平庸的能力免去了君主的猜忌,保全了浮生荣华。
相较于同时代灿若群星却又逝如流星的无数英杰,吕范的人生轨迹,可谓绝无仅有、独特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