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般…
在大将军府后院内、冬日暖阳沐浴下,袁绍、沮授主臣二人相视无言、心中冰寒。
因为二人都心知肚明,随着时间推移,袁绍与赵旻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如今还是赵旻迫使袁绍议和停战,再过一年,恐怕就要变成…袁绍一方主动求着赵旻停战。
然而…
袁绍还能如何?
其人难道还要如上次一般,主动向赵旻挑战?
问题在于,上一次袁绍主动挑战赵旻,结果送给赵旻两座军事重镇,就连邺城都险些不保。
再来一次的话…
天知道邺城会不会失守、魏郡会不会丢、冀州会不会易主!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袁绍一定会噶。
绝望之下,袁绍长叹一声。
“公与,召诸君议事!”
沮授同样一声叹息。
“喏!”
见沮授正欲离去,袁绍突然喝道:“公与,仲简(淳于琼)、仲治(辛评)、佐治(辛毗)等…”
沮授立即止步,向袁绍作揖。
“明公尽管放心,必不会误明公之大事。”
袁绍微微颔首,轻轻挥了挥袍袖。
沮授离去后,袁绍呆呆地立于阳光之下,良久良久。
许都内城、卫府正门前。
赵旻在快步走出正门后骤然驻足。
然后…
“哒哒哒”的急促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苟哥昂然立于门口,循声望向自远处骑马缓缓行来的数名骑士,以及他们身后那宛若长龙一般的马车队。
然后,赵旻惊呆了。
啊这…
为首之骑士见到头戴鹖冠、身着赭色深衣、一副典型大汉武官扮相的赵旻后,当即策马加速驰来。
“卫将军!哈哈,多日未见,卫将军别来无恙否?”
苟哥打了个激灵,这才回过神来。
“有劳仲简叔父挂怀,旻甚好!然则…叔父何以至此?”
来者,正是袁绍麾下的颖川郡组合,也就是淳于琼,以及辛评、辛毗昆仲。
苟哥问话之时,淳于琼已拍马来到苟哥近前。
其人利落至极地滚鞍下马、哈哈大笑。
“卫将军,某等乃为朝贺天子,以及为卫将军送结盟之礼而来。”
淳于琼身后,辛评、辛毗昆仲也陆续勒马下马,赔着笑向苟哥微微躬身…
这三人都曾是苟哥从父赵云的同事,都属于苟哥叔叔辈,微微躬身已经是极限…
若这三人向苟哥深深作揖,恐怕会吓苟哥一大跳。
饶是如此,苟哥也还是忙不迭躬身还礼。
“诸位叔父休要如此,折煞旻也!”
说着,苟哥侧过身来,做了个“请”的手势。
“诸位叔父快快请进,旻这便请家从父、儁乂将军前来。”
虽然身为河北人的赵云、张郃,与身为河南人的淳于琼、辛评昆仲所处集团不同,但是…
袁绍、沮授为何派这三人出使许都?
盖因这三人浑不似郭图、许攸、逄纪等河南人那般,对河北人颇为仇视。
更何况,淳于琼乃当年赵云上司,辛评昆仲家中还与赵旻有生意往来。
一言蔽之,袁绍派此三人出使许都,是在向赵旻示好。
诸君亦可将其理解为…
主动认怂。
赵旻唤来赵旭,吩咐其人速去请赵云至卫府。
至于张郃…
张郃刚刚被赵旻画完大饼,此刻正在卫府之中。
其实不止张郃,除西域、荆州驻外之臣属,卫府其余人此刻正济济一堂…
不言而喻,苟哥每年一次的画大饼仪式,也就是“我对君必有重用”的惯用单独约谈仪式,刚刚结束。
所以,当河北三人组赔着笑脸、随赵旻走进卫府正堂之时,卫府正堂内…便欢声笑语不绝。
这河北三人组,不但已是卫府的老朋友,更是诸曹、夏侯氏的老同事。
更何况,这三人组也确实对卫府心怀有限度的善意…三人组毕竟食袁绍俸禄,应有的底线还是有的。
张郃当先迎上三人,含笑抱拳。
“仲简将军、仲治先生、佐治先生,经年不见,三位别来无恙否?”
三人组同样含笑还礼。
“劳儁乂挂怀,某等一切安好!恭喜儁乂得遇明主、且为天子平定江东立下大功!”
三人组说的,是张郃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一举击退入侵吴郡的刘备大军之事。
尽管此时的张郃,还远不是其人的巅峰状态…
张郃属于名将之中,越老越妖的典型。
在历史上二十六年后,若非张郃当机立断、及时攻下街亭,彼时已暗中收服陇右三郡的诸葛亮,恐怕必将攻入长安城。
陇右重要性如何,位于关中四关之中、关洛核心区域的长安城之于曹魏重要性又如何,行文至此,想必已无需再赘述。
更不消说,在曹魏将星青黄不接的年代,正是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张郃,使老一代将星陆续凋零的曹魏,平稳过渡到由郭淮、邓艾先后领衔的时代。
在后三国时代,诸葛亮最怕的曹魏大将,惟有张郃一人。
郝昭虽强,奈何死得太早;夏侯尚亦然;满宠并非纯粹的武将;曹真综合素质略逊于张郃,郭淮彼时尚未完全成长起来,邓艾在彼时甚至还未被委以大任。
张郃对于曹魏的贡献,可以说远远超过与其人合传的其余四人。
只是张郃的战绩,远不及张辽那般耀眼而已。
但在这个时空,张郃注定将会不同,因为苟哥深知张郃的长处及短板。
当然了,此时的张郃,尚未达到其人的巅峰期,而且战绩也无法与其人在曹魏初、中期时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能力并未得到充足体现的张郃,在面对河北三人组半恭维半赞扬之言时,便只能连连自谦。
与卫府众人一番叙旧之后,河北三人组再次强调其来意。
“望太子太傅、卫将军信守盟约。”
卫府与大将军府所缔结盟约之大意,是十年之内互不攻伐…
互不攻伐期本来是五年,被袁绍主动改为十年。
袁绍果然是在主动认怂。
对此,本就极希望猥琐发育的苟哥,当然深表认同。
“三位叔父所言极是!但使大将军为我皇汉镇守河北、对天子忠心耿耿,我必不会攻伐大将军。”
河北三人组闻言,同时在心中长长松了口气。
然后,河北三人组又道。
“此外,某等亦欲向天子献贺岁之礼。”
苟哥连连颔首。
“甚善!甚善!请三位叔父随旻入宫面圣!”
就在这时,正在宫城之中拱卫天子、皇后、皇子的赵云,刚好匆匆赶到卫府正堂。
于是乎,卫府正堂之内,再次响起恭维、奉承之言。
又一番叙旧之后,河北三人组又一次向苟哥的从父,强调了一番来意。
这一次,赵云要比其人那臭不要脸的大侄子苟哥利索得多。
“诸君,天子已升殿,请诸君速速随云入宫面圣!”
言罢,云哥转身就走。
苟哥、河北三人组,以及那虽已为苟哥献上贺岁之礼、却依旧如长龙一般的马车队,便一同向许都宫城行去。
约莫两、三刻钟之后,一行人脱履摘剑、小步快趋至承光殿丹墀之下。
毫无疑问,刘协仍是那副酒色过度的虚弱模样。
不同的是,此时的刘协红光满面、志得意满。
今岁,大汉非但风调雨顺、两季丰收、短期初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重设西域都护府、使西域万国来朝,刘协达成如此成就,又怎么可能不志得意满?
遑论如今连荆州,都已复归大汉。
尽管连刘协本人都清楚,这都是某苟哥的功劳。
此刻,得知袁绍为自己备下丰厚贺礼、并向自己表达臣服之意时…
刘协又又又又一次得意忘形了。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2)孙和幕府
孙和是孙登临死时举荐的继任皇太子,基本全盘继承了孙登的政治势力。
除上文提到的诸多幕僚之外,孙和幕府还有阚泽、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学者,被称作“从容侍从。”
赤乌五年,(孙和)立为太子,时年十九。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皆从容侍从。--《吴书孙和传》
孙和太傅阚泽是扬州会稽人,但他“家世农夫,居贫无资”,依靠替人抄书,“以供纸笔”。
(阚泽)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吴书阚泽传》
可知阚泽族望较低,与吴郡四姓(朱张顾陆)、会稽四姓(虞魏孔谢)等门阀之家大大不同。
或许是因为政治能量不大,因此阚泽受到的猜忌也较小。举例而论,孙权处理吕壹案时,一度与朝臣闹僵,阚泽则充当了中间人。
吕壹奸罪发闻,有司穷治,奏以大辟,或以为宜加焚裂,用彰元恶。(孙)权以访(阚)泽,泽曰:“盛明之世,不宜复有此刑。”权从之。--《吴书阚泽转》
剩余诸人中,薛综出身豫州沛国,张纯出身扬州吴郡,其余人物籍贯不详。从孙和“好学下士,甚见称述”的记载,以及他的儒家化倾向来看,江东子弟对孙和的影响无疑强于孙登。
孙权对于公族子弟的江东化色彩十分反感,他认为儒家化的君主,容易被大族架空。这也侧面解释了孙和被废的原因。
(孙权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吴书诸葛瑾传》
(3)孙休幕府
孙休是东吴第三任皇帝,“锐意典籍,博览群书”。他在做皇子时,“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学”。
孙休字子烈,权第六子。年十三,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学。--《吴书孙休传》
其中射慈是徐州彭城人,被称作“硕儒”,盛冲籍贯未详。
射慈字孝宗,彭城人,吴中书侍郎、齐王傅,著《礼记音》一卷。--《经典释文序录》
以时代背景而论,江东地区不乏名儒,但孙权却刻意选择流寓学者充当皇子与公族的宾友,这确实十分反常,似乎孙权在有意限制江东人士对孙氏子弟的文化影响。
其实孙吴公族师从淮泗学者,存在深远的历史背景。昔日宗室孙瑜,起兵之初,“诸将宾客皆江西人”,江西即江北,指淮泗地区。
(孙)瑜字仲异,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吴书孙瑜传》
孙瑜出任丹阳太守时,兴办官学,以马普为儒宗,“使二府将吏子弟数百人赴其受学”。马普是兖州济阴人,属于流寓学者。
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孙)瑜厚礼之,使二府将吏子弟数百人就受业,遂立学官,临飨讲肄。--《吴书孙瑜传》
宗室孙奂出任江夏太守时,亦“爱乐儒生,兴办官学”,仕进朝廷者数十人。
(孙)奂亦爱乐儒生,复命部曲子弟就业,后仕进朝廷者数十人。--《吴书孙奂传》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孙奂官学的人员籍贯,不过从他“命部曲子弟就业”的描述来看,很大概率依然是以流寓士人为主导。前文已述,孙氏部曲多江北人,因此选择江北学者充当教师,更加合乎逻辑。
综上所述,在孙吴宫廷以及公族幕府中,占据文化垄断地位的,实际是以淮泗士人为主体的流寓士人,罕见江东学者。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