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九章 天高风云淡,只怕肯登攀9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哦?诸卿之意为,袁本初悔不当初、决定痛改前非、尊奉朕为天下之主乎?” 无怪刘协如此得意,盖因袁绍始终怀疑,刘协并非那天杀的汉灵帝刘宏之亲儿子。 天可怜见,直至邺城之战前,袁绍都未曾放弃,其人努力寻找刘协非刘宏亲儿子的证据。 而如今… 袁绍非但承认了刘协的身份,而且还对其人冥顽不灵的行为悔恨不已。 这焉能不使刘协得意忘形? 而且反过头看,刘协这一生… 其人与伏寿一样,都是可怜人。 刘协在洛阳之时,受制于董卓、政令不出门; 刘协在长安之时…好吧,比其人在洛阳之时更惨。 刘协非但被李傕、郭汜凌辱,而且兴平年间天下饥荒之时,纵然贵为天子,刘协也同样食不果腹,甚至以糟糠腐肉为食。 帝(刘协)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赐左右。(李)傕曰:“……何用米为?”乃与腐牛骨,皆臭不可食。 摘自《献帝起居注》 直至兴平二年(195)刘协逃离长安,经弘农向东出发。 一路上,刘协被董承(董卓军余孽、亦为国贼)、张济(李傕同党、张绣从父)、段煨(地方豪强、本书中的老狐狸)、张杨、韩暹、杨奉(即杨凤,白波贼余孽)等军阀挟制,抵达已尽为断壁残垣的洛阳。 献帝抵达河东时(即三河之一,洛阳西面),袁绍曾遣郭图朝觐。郭图回到邺郡,向袁绍提议迎立刘协。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天子)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摘自《魏书六》 也就是说,袁绍不许。对,袁绍拒绝迎立献帝。 这时,曹操及时登场,一番运作、欺诈加武力斗争之后,刘协顺利都于许。 完全可以说,若非曹操及时“东迎天子都许”,刘协能不能平安地活下来,都是未知之数。 与曹操相比,袁绍非但不迎天子,反而质疑天子之血脉! 所以,在彼时,也就是兴平二年至建安元年之时(195-196),刘协的心情,大抵是这样的: 曹孟德乃兴汉之忠臣英雄;袁本初乃乱武之大奸国贼。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袁绍不迎刘协、反而先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后又质疑刘协血脉呢? 此事之详情细节已不得而知,但绝非膝软如棉、面厚如铁之狗贼王沈所记载的那般,袁绍阴怀篡位称帝之心。 此事大抵需从汉灵帝说起。 天杀的汉灵帝那些倒行逆施之举,此处不再赘述,仅说一点: 袁绍实则颇为痛恨、鄙夷汉灵帝。 汉灵帝不仅昏庸无道,而且其人还是庶出。 严格来说,刘宏甚至不能叫庶出,刘宏属于桓帝无子,大宗绝嗣,从外藩小宗过继来的接班人。 灵帝甫一上台,就大肆卖官鬻爵,灵帝生母董太后也如此。 时人嗤之。 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间人。为解犊亭侯苌夫人,生灵帝。 孝仁(董)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交通州郡,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 摘自《后汉书之卷十》 在袁绍这个能力出众的庶子眼中,有身份而无能力者、已然不值一哂; 如灵帝般、无身份且无能、还占据高位者,就更是暴殄天物、罪该万死了。 类似的共情,可以参考疾病患者对正常人透支健康的愤怒; 出身贫寒者对富家子弟挥霍金钱的愤怒; 垂暮老人对年轻人挥霍青春的愤怒。 生命、金钱、时间,这是最重要的维度,也是最常见的情形。 袁绍对灵帝的鄙视,却是由“血缘”和“个人能力”而发的。 血缘,是袁绍内心深处的痛; 而血统卑贱者、又恰好具备出众的才华,就会更加意难平。 袁绍若仅是个庶出的废物,无甚野心,此事倒也罢了。 但袁绍这个庶子,偏偏具备出众的才华干略。这就成了袁绍痛苦的来源。 而以袁绍之才能干略及声望,其人却只能替灵帝做敛财的狗腿子、捞金的马前卒。 中平二年(185),灵帝宫中失火,殿宇被烧。为凑钱重修殿宇,灵帝设置了一个特殊机构,叫“西园”。 这个机构干嘛的呢?就是替皇上敛财的。 明年,南宫灾。(张)让、(赵)忠等说(灵)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敕,号曰“中使”,恐动州郡,多受赇赂。--《后汉书卷七十八》 注:张让、赵忠,灵帝朝著名中常侍;权宦。灵帝称张让为父,称赵忠为母。灵帝崩,二贼杀大将军何进,掀起十常侍之乱。 敛财方式很搞笑:让外放的京官、和赴京述职的地方官,去西园交钱;升迁考核也得交钱,不交不许升官,不交不许赴任。 交多少钱呢?一个大郡的郡守(相当于今天地委书记),要交三千万钱,因为地方官油水足。京官系统,三公一千万,九卿五百万。 价格要得着实太贵,很多交不起钱的穷官和清官,竟因此自杀。 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后汉书卷七十八》 这笔糊涂账,毫无意外地落到了地方百姓的头上。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僚们孝敬皇帝的钱,最终还是要从百姓身上再捞回来。灵帝的统治,也就在这些恶政的侵蚀下,朝政败坏、国事日非了。 那么问题来了,袁绍与西园又有何关联呢? 因为袁绍就在西园当差,替灵帝捞钱! 灵帝在西园设置八校尉,找了一批官宦子弟充任。 袁绍就是八人中的一员,任“中军校尉”。 八校尉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还有曹操(典军校尉)和淳于琼(右校尉)。 袁绍这样一个有才干的庶出子弟,内心对灵帝已然轻视; 现实中却偏偏不得不充任西园走狗,替灵帝背负骂名。 更有甚者,西园的头目,是“上军校尉”蹇硕。蹇硕是谁? 那是个小黄门,也就是秩六百石的宦官! 两汉时代,士人与阉人泾渭分明,彼此视若寇仇。袁绍生母虽贱,生父却出身高门。 汝南袁氏四世五公,袁绍却屈居宦官之下,做的是揽钱的赃官,干的是卖良心的臭活儿。袁绍内心之愤怒,可想而知! 后来(189)十常侍之乱、袁绍滥杀阉人,很可能与年轻时在西园宦官手下当差的屈辱经历有关。 中平五年(188),王芬、许攸、周旌等人勾结死士,准备趁灵帝出巡河间国旧宅时弑君,改立合肥侯为帝。此事,史称“王芬之乱”。 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 摘自《魏书一》 注意:灵帝是外藩继统,祖系源自河间国王,本人世袭解渎亭侯。 王芬是谁呢? 王芬在彼时是冀州刺史,而冀州是袁绍后来的老巢。 后来的刘备,就是因受王芬之乱牵连而鞭死督邮、踏上了传奇之路。 许攸是袁绍故交; 王芬谋划刺杀灵帝时,还曾与曹操密谋; 曹操又是袁绍故交,还是袁绍同事(一起在西园当差)。 若说袁绍不知道王芬、许攸的阴谋,呵呵,那是不可能的。 袁绍的政治立场,在谋废灵帝的风波中,并无记载。 但至少可推断,袁绍对谋废灵帝之事,是持观望中立态度的。 至少,袁绍没有向灵帝举报其阴谋。 袁绍对灵帝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在孙吴宫廷以及公族幕府中,占据文化垄断地位的,实际是以淮泗士人为主体的流寓士人,罕见江东学者。 富春孙氏族望较低,文化素养有限,孙坚与孙策更是近乎文盲。由于文化问题,孙氏父子早年曾与江东学者有过牴牾,这可能是造成孙权排斥江东学者的原因之一。 孙氏家族务农为业,孙坚之父(一作祖父)孙钟“种瓜自给”,社会地位不高。因此孙权追祖庙时,仅限于武烈庙(孙坚庙)与桓王庙(孙策庙),再往上则不见祭祀——可知孙钟的瓜农身份,无疑令孙权感到难堪。 (孙)坚父名(孙)钟,因施瓜供异人而获吉地。--《异苑》 孙权不立七庙,以父(孙)坚尝为长沙太守,长沙临湘县立坚庙而已。--《宋书礼志》 孙坚的文化素养较低,自诩“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而且因为草莽出身,多次受辱。比如荆州刺史王叡便“言语轻之”。 主簿进谏,(孙)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吴录》 (王)叡先与(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孙策的文化水平也十分有限,他粗通《左传》,但在名儒高岱的衬托下,自惭形秽,竟杀人泄愤,自卑心理暴露无遗。 (孙策)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策果怒,以为(高岱)轻己,乃囚之……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孙策效力于袁术时,曾与汉廷使者马日磾交谈,结果受到对方嘲弄,马日磾称“东方人(指江东人)学问不博”。 孙策虽然心中恼怒,却无力反击,只得求助于虞翻,希望借虞翻的辩才,来“折辱中原妄语之人”。 (孙策)谓(虞)翻曰:“孤昔再至寿春,见马日磾,及与中州士大夫会,语我东方人多才耳,但恨学问不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故前欲令卿一诣许(县),交见朝士,以折中国(指中原)妄语儿。”—韦曜《吴书》 孙权粗通经传,自诩读过《诗》、《书》、《礼记》,实际文化水平并不太高,被曹丕嘲弄为“吴王颇知学否”。东吴使者对此无力辨白,只能惭愧地遮掩为“我江东自有国情,吴王志存经略,不像儒生般寻章摘句”,实际是变相承认了孙权学问有限。 魏文帝善之,嘲(赵)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志存经略,虽有余间,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韦曜《吴书》 在此背景下,孙氏兄弟受限于文化素养,对江东名儒天然存在抵触情绪。孙策杀害高岱,虽然借口“高岱诳惑众人”,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孙策的自卑心理作祟。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