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纷争起,疏浚白公渠8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伏寿当然不可能让自己老公被砍头… 伏寿为了多留自己老公数日,都不惜坐看她老公与杨彪争辩不休,怎么可能坐视她老公被砍头而不理? 但说起刘协、伏寿二人,对长安城的认知… 好吧,伏寿这个苟哥的枕边人、大老婆忽略不计,只说刘协一人。 刘协对长安城的认知,仍停留在其人记忆中那断壁残垣、哀鸿遍野的状态。 是故,当伏寿提出迁都之事时,终于逮住害赵旻机会的刘协,便提出在其人“亲儿子”刘嗣束发(秦汉男子十五岁束发,因此赵旻只有12年时间)之前… 责令赵旻务必按照前汉帝都、宫城的规模,将长安城,以及宫城悉数修缮完毕。 在刘协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理,自长安城在建安五年至七年(西历200至202年)重建之后,杨彪、云哥同样从未去过彼处。 所以,上述三人至今仍不知,长安城如今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苟哥犹在懵逼之时,只见殿内不知情之人,已然跪倒了一大片。 于是… 伏寿很欣慰。 佳人芳心之中得意洋洋。 夫君如此得人心,不愧为我伏寿看中之良人!待夫君一统四海,我便与… 正当伏寿美滋滋地幻想自己与爱郎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其人那毫无情趣的爱郎,打断了其人的美好幻想。 “皇后,长安城断无可能于太子束发之前修缮完毕,请皇后与陛下再行商议此事。” 正沉浸在美好幻想中的伏寿,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 只听佳人愕然道:“这…许都宫城…长安城宫城…” 旋即,佳人恍然大悟。 夫君甚是调皮! 于是伏寿一瞬间便沉下了脸…佳人这演技,看得苟哥心中啧啧称奇。 伏寿“砰”地一声拍案而起。 “荒谬!太子太傅!圣旨焉有讨价还价之理!太子太傅速速准备!如若逾期未修缮完毕,我必唯你是问!哼!” 言罢,伏寿愤愤然将圣旨甩给尚书令荀彧,然后拂袖而去。 苟哥亲眼看着荀彧有些手足无措地接过圣旨,顿时一脸懵逼。 啊这… 啊这…此等国策,竟如此简单便通过了? 宝宝你的演技当真了得,老子心服口服! 于是乎,苟哥仿佛进入世界末日一般,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地向殿内诸公拱手作揖。 “唉!诸公,这可如何是好?唉!” 由此可见,苟哥的演技,丝毫不在其人的乖宝宝之下。 云哥几乎已是怒发冲冠。 “刘协欺人太甚!” 饶是杨彪一向忠汉,此刻也被刘协、伏寿气到脸色铁青、浑身发抖。 “荒谬!简直荒谬!” 关键时刻,还得是荀彧最靠谱。 荀彧先后向杨彪、赵云作揖行礼,最后向赵旻微微拱手,口中淡然自若道。 “文先公!子龙!从文!你等切莫动怒、沮丧,太子束发尚有一十二年,某等自今日起夙兴夜寐,一切尚有挽回之余地。” 荀彧既出此言,则足以证明…… 就连如今的谋士天花板,都已经上了伏寿的当。 伏寿是不当政,历史上其人但凡当政,都不可能再有曹操、孙权、刘备啥事儿。 诸君不信? 不信请看:尽管如今承光殿内可谓济济一堂,但是否有一人公然提出异议,反对天子还都于西京长安城? 此事是否已经实锤? 所以苟哥竭尽全力憋着笑,装出一副沉痛的样子,向杨彪虚心求教。 “大人,天子还都长安城之事既已成定局,还请大人教旻,如何改善关中灌溉之事。” 杨彪叹了口气,摇头苦笑起来。 “阿旻,而今还都长安城既已成定局。是以关中如何治水,由你一人自决便是。” 杨彪与赵旻的分歧,是只修缮郑国渠,还是将郑国渠、白公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 此事如今已完全没有必要争执。 而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荀彧闻言后,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圣旨,终于反过味儿来。 “且慢!且慢!诸公,方才可有人公然反对天子还都长安城之事?” 除杨彪之外的众人闻言幡然醒悟,然后…纷纷后悔到捶胸顿足。 诚然如此,他们都被伏寿骗了,或者更准确来说,是他们都被伏寿带偏了。 苟哥竭尽全力,方才苦苦忍住、没有笑出声来。 因为早在三年前、官渡之战后的建安五年秋天,满宠便已经开始着手恢复、并重建长安城。 得益于赵旻安置流民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潼关重建、郑国渠重修等多种因素刺激,关中人口开始断崖式增长。 其后,在卫府工坊、车马行、中原及凉州商贾、以及关中勤劳百姓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不到半年,长安城便成为了关中货殖第一大城。 早在满宠赶去凉州武威郡之前,长安城便已初步恢复到其在中平元年(西历184年)黄巾之乱前的繁荣状态。 至少,长安城的城墙,以及长安城的人口,已经初步如昔日。 至于位于长安城内的宫城如今的状态,好险没反应过来的伏寿,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许都宫城内,南宫的长乐宫,便是赵旻仿照西汉长安宫城中的长乐宫所重建。 至于长安宫城中的主殿未央宫,以及汉武帝主持修建的明光宫、建章宫、北宫及桂宫… 由于赵旻主要将精力放在经济民生、一统天下上,因此这些宫殿,赵旻暂时尚未来得及修建。 但是! 这些宫殿的基础尚在,以如今赵旻对两汉纯木结构古建筑的精熟程度、卫府而今的人力财力及物力,重建这些宫殿,何需十年? 反正伏寿清楚,以自己爱郎的实力,完全重建这些宫殿,最多不过三年而已。 为了使刘协痛快答应迁都长安城,伏寿耍了一次心机。 综上所述,看穿这一切的赵旻,才会努力憋着笑。 但话说回来… 既然如今大汉还都于长安城,几乎已成定局。 那么,如何使关中辉煌、使长安城焕发出比许都还要蓬勃的生机,便成了赵旻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对此,赵旻早已想好了妙计。 如是般,在伏寿、赵旻二人的默契配合,云哥献上的神助攻帮助之下,关中水利体系重建、大汉还都于西京长安城这两桩大事,就此尘埃落定。 建安八年(西历203年)春的大汉,这犹然处于乱世之中的天下精彩纷呈: 袁绍正与公孙度争夺幽州辽西郡,至于袁绍的真实目的何在,此时恐怕惟有袁绍自己清楚。 刘备正准备攻下大汉最南端的交趾日南郡,为大汉开疆拓土… 刘备此时还不知,其人即将见识到,南洋那广袤无垠的汪洋、以及中土之外那数不清的小国。 孙权开始动员麾下臣属攻伐山越人。其人如今还不知道,自己实则是以饮鸩止渴的方式,建立国祚注定不会长久的孙吴基业。 而如今已稳居霸主之位、却果断“投降”朝廷的赵旻,则准备依靠兴修水利的方式,进一步发展大汉的经济民生。 至于被伏寿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大汉天子刘协,其人渐渐将希望寄托到自己的“亲儿子”刘嗣身上。 而且,刘协自以为,有朝一日,赵旻必将如同前汉那一手遮天的权臣霍光一般,被能力犹胜于汉宣帝的刘嗣狠狠地拿捏住,并最终导致常山赵氏的全族覆亡。 是以,当眉开眼笑的伏寿急匆匆来到长乐宫复命时,刘协对这一切志得意满。 只是,无论刘协还是伏寿都未发觉,他们背后那双忧心忡忡的眼睛。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上溯至魏晋,孙权在无法占据洛阳,失去了“天命所在”的尴尬局面下,便不得不寻找新的理论依据,来构建自己的“政治神话”,以此抗衡北方宣传的“天下之中”。 孙权选择的,即是“云气占”,构建所谓的“王者之气”。 这类迷信谶纬,经常以“紫气”“黄气”“黄旗紫盖”等形象出现。 风占、云占、鸟虫占是中古术数理论中的常见伎俩。自孙权开始,南方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偏居一隅,法统上便凭空矮了中原政权一大截。在“东南偏安”的可耻局面中,便特别需要构建自己的政治神话、以此宣示正统,自欺欺人。 所谓的“东南天子气”、“金陵王气”等等,皆如此类。 (孙)权为将军时,(吴)范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吴书吴范传》 换言之,“东南王气”理论,实际是南方统治者为了与北方的“天下之中”(土中)相抗衡、而编纂出的歪理邪说。 富春孙氏因为“孤微发迹”,文化水平很成问题。孙坚、孙策基本处在“半文盲”的状态,孙权虽然“粗通经传”,但在中原士大夫眼中,依然是个文盲。比如曹丕就在座中公开讥笑孙权“不知书”。 魏文帝善之,嘲(赵)咨曰:“吴王颇知学乎?”—韦曜《吴书》 因此,东吴宫廷中的巫蛊色彩与迷信氛围,也是三国之中最为浓郁的。 孙权对妖道、术士的宠佞,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他一生不曾立后,但晚年却在“神人授书”的情况下,立罪囚出身的潘氏为首任皇后。授书的神人王表,又是个巨骗,乃至被陈寿公开讥讽,贻笑后世。 是岁,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吴书吴主传》 孙权的迷信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愈发严重,最终到了“盗掘术士棺椁,求取陪葬神书”的荒谬地步。 (孙)权闻(赵)达有(神)书,求之不得,乃录问其女,及发棺无所得,法术绝焉。--《吴书赵达传》 东吴的末代君主孙皓,对于术数、谶纬也极端迷信。 孙皓的年号,完全围绕“神人下凡,祥瑞降世”的主题展开,比如“甘露”“凤凰”“宝鼎”“天玺”“天纪”“天册”等等。 在此背景下,孙氏编纂“东南王气”的理论,也就不足为怪了。孙皓甚至一度因为荆州出现了“王气”,而急匆匆迁都武昌(故江夏郡)。 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故(孙)晧徙武昌。--《汉晋春秋》 孙皓在建业与武昌间来回迁徙,摇摆不定。百姓徭役频繁,做歌谣自嘲“宁喝建业水,不吃武昌鱼;宁回建业死,不去武昌居”。 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吴书陆凯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