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二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1…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而且,曹操还以天子名义、正式表臧霸为琅琊国相,泰山诸将皆擢为郡守; 简言之,曹操从官方途径、正式承认臧霸集团的既得利益。 太祖以(臧)霸为琅邪相,(吴)敦利城、(尹)礼东莞、(孙)观北海、(孙)康城阳太守。 摘自《三国志魏书十八之臧霸传》 曹操此举,实则并非出于善意,而是一种迫于形势的政治妥协。 因为,官渡之战(西历1996年末至200年)在即,此时(西历199年初)需安抚泰山群寇,使其协助曹操镇守青徐二州,以抵御袁谭。 但无论如何,相比于陶谦对臧霸的攻伐、刘备因自身难保而无法护庇臧霸、吕布对臧霸的贪得无厌,曹操绝对算是臧霸沉浮十余年后,遇到的第一个贵人。 从此,臧霸在青徐二州开始起飞。 曹操如此厚待臧霸等泰山群寇,而臧霸等人也并未使曹操失望,其人率麾下众寇首数次领兵入青州,袭击齐国、北海; 因此,时任青州刺史的袁谭无力抽身助战官渡前线。 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摘自《魏书十八之臧霸传》 当然了,最终还是便宜了赵旻这个苟哥。 《三国演义》之中,罗先生并未大肆渲染臧霸的无奈、以及后来其人的发家史。 这就使很多小学生们误以为,臧霸只是一个稍微有些实力、而且朝三暮四的小宗帅…好吧,那些小学生们大概都不知道这个名词。 但真相却是: 臧霸等泰山群寇,实则是使强如吕布、曹操都忌惮不已的青、徐诸侯。 若非如此,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何要羁縻、安抚臧霸?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之理,曹操能不知道? 曹操不是不知道,而是打不得啊! 一方面是臧霸等人实力不弱,一方面是曹操当时强敌环伺。 换成任何人,处在曹操当时的环境下,都必须先尽力安抚住臧霸等泰山贼。 所谓“既禽布,霸自匿”这等给曹操脸上贴金之言,诸君一笑而过即可,认真你就输了。 臧霸等人,本就是匿于山野的山贼好不好! 在历史上,建安二十四年(西历219年)曹操挂掉之时,臧霸所遣之“别军”造反,招来储帝曹丕的巨大猜忌。 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摘自鱼豢《魏略》 臧霸别军与青州兵擅离职守,公开兵变,引发洛阳朝廷大地震。 群臣建议远道而至的曹丕:“严惩臧霸、改用谯沛老家的宗族势力为地方掌兵都督。” 但丞相府东曹掾、魏郡太守徐宣,此时劝阻了曹丕。 注意:曹操崩时,曹丕在邺城。而邺城恰恰是魏郡的郡治。 因此,徐宣应是与曹丕同在邺城,那么曹丕至洛阳时,徐宣必然随驾同行。 太祖崩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 (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 以上两段,皆摘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二之徐宣传》 黄初元年(221年),臧霸知晓此事之后,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撇干净兵变的关系,对宗室曹休若是说。 “国家(这里指的是天子)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 国家、朝廷 等词汇,通常用作“皇帝”的代称。 比如诸葛亮就曾称刘禅为“朝廷”。 建兴二年,丞相亮与(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摘自《三国志蜀书十二》 黄武元年(孙吴年号,即曹魏黄初三年,西历222年)冬十一月,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摘自《三国志吴书二》 “敢死万人”,这不恰好就是臧霸向朝廷所请的“步骑万人”吗? 此事足以证明,臧霸向曹休所说之“国家未肯听霸”,并非抱怨兵权问题。 臧霸实际上,是借曹休的门路、向曹丕传达自己恭顺之意、并以此撇干净自己与“洛阳兵变”的关系。 而且,臧霸不惜燃烧生命,来换取曹丕对自己的信任。 总而言之,结合臧霸的性格及行为模式,以及赵旻给予其人的信任程度来看,其人叛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尤其是在天下大一统,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之下。 以是故,如今面对周瑜骤然一怒之后,本就没有丝毫反意的臧霸,便有些魂不守舍。 尽管两个时空已截然不同,但臧霸的性格并未改变。 所以,其人既能在曹丕震怒之时急于向曹魏宗室曹休表态,也就能在此时急于向赵旻的心腹周瑜表态。 遑论在臧霸心中,赵旻就是下凡的谪仙人。 也因此,周瑜显然清楚,臧霸为何显得魂不守舍。 于是周瑜微微一笑,再次问道。 “宣高兄,不知城阳郡而今驻军几何?” 臧霸一惊,这才回过神来。 “回大司农,某麾下孙氏昆仲此刻正在城阳郡,某若连夜而返,可于明日调集两万骑兵!” 卫府如今根本不缺战马,更不缺粮草,所以就连臧霸这种半独立性质的军团,战马配备比例都极高。 周瑜闻言大喜。 “既如此,便有劳宣高兄明日卯时赶赴城阳郡,明晚率大军,与瑜一同夜袭管承!” 臧霸再次一惊。 “公瑾,你有把握于明日探明管承大军所在?” 周瑜哈哈一笑,自袖中取出一方素帛。 “宣高兄勿怪瑜恫吓、威胁及试探于兄,盖因此军图事关重大,瑜不敢轻易将其示于人前!” 臧霸目瞪口呆地接过那方素帛,将其展开后…登时瞠目结舌。 因为… 那素帛上所绘之军图,非但已清楚划出管承的营寨位置,而且… 军图上,就连营寨各处的兵力分布、布防情况,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卫府既已将管承之虚实打探清楚,那么在夜袭加夹攻之下,管承焉有生还之理? 这就是卫府细作问的能力及效率。 其实,臧霸并不知,在赵旻已经为卫府细作们,圈定淳于县有可能驻兵之地后,对于卫府细作们来说,这份工作,简直毫无难度可言。 臧霸在震惊之余,登时后怕不已。 万幸因自己威望极盛之故,泰山群将与自己一样,绝无谋反之意,否则… 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念及此,臧霸再次向周瑜顿首行礼。 “某多谢公瑾劝诫之恩!” 周瑜这一手,露得简直不要太恰到好处! 周瑜忙不迭扶起臧霸,复又向其人深施一礼。 “宣高兄,瑜代主公受兄此礼,兄之心迹,瑜必如实转达于主公!” 臧霸大喜,刚刚对周瑜生出的怨怼之情,登时消散于无形。 “如此,有劳公瑾也!嗯…为免打草惊蛇,某须连夜赶赴城阳郡 !公瑾,明晚戌、亥之交,某必亲率大军与公瑾会师!告辞!” 言罢,臧霸向周瑜深深一揖后,便小心翼翼地收好军图、起身匆匆离去。 待其人走远后,太史慈忍不住长叹一声。 “公瑾,主公当真神机妙算也!” 周瑜俊脸上,同样浮现出心悦诚服之色。 “子义兄有所不知,正月之时,瑜曾劝主公调回李曼成,然则……主公却言……” 太史慈明显跟不上周瑜的思路。 “公瑾为何劝主公调回李曼成?”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张闿与曹操并无私怨,不过考虑到其“黄巾故将”的身份,可知其出身较低,文化水平应该也不高。 而曹嵩偏偏又是个“天下巨贪”,昔日“货输西园一亿钱,官至太尉”,震动京师。兼携带“辎重百余车”高调出行,无异匹夫怀璧,自取灭亡。 曹嵩时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华峤《后汉书》 太祖迎嵩,(嵩)辎重百余两。--韦曜《吴书》 张闿杀曹嵩,其直接动机就是贪财。 按张闿“阴平守将”的身份来看,应当是北上截杀曹嵩的车队。因为曹嵩的出发地在琅琊(徐州琅琊郡)、目的地是鄄城(兖州济阴郡),中间并不会经过阴平,反而会经由徐州琅琊、穿过兖州泰山。 这与《后汉书应劭传》当中“陶谦遣将杀嵩于郡界”的记载,以及《吴书》当中“张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的记载完全吻合。 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曹)嵩、(曹)德,并杀之于郡界。--《后汉书应劭传》 因此曹嵩的遇难地点,应该就在兖州泰山郡的华县、费县附近。 那么问题来了,曹嵩为何迁徙? 曹嵩长期避难徐州琅琊,却在初平四年(193)向兖州鄄城迁徙,有起必然理由。 这是因为曹嵩突然失去庇护。 曹嵩的庇护,就是琅琊国王刘容。 在汉末丧乱之际,曹嵩既未滞留老家(豫州沛国谯县),也没有投奔长子(兖州济阴郡鄄城),而是东入徐州,托身琅琊。这是因为琅琊王刘容,与曹氏相友善。 初平年间(190-193),刘容曾遣子弟前往长安,向献帝称颂曹操功德。为此深得曹操赞许。 (刘容)遣弟邈至长安奉章贡献,帝以邈为九江太守,封阳都侯。(刘)邈至长安,盛称东郡太守曹操忠诚于帝,操以此德于邈。--《后汉书刘容传》 曹操发迹之后,为了篡汉自立,曾大肆废黜汉廷的宗室王侯,却复立刘容之子为继任琅琊王。 是岁(建安十一年),(曹操)立故琅邪王(刘)容子(刘)熙为琅邪王。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后汉书献帝纪》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两家的亲善关系。 考虑到曹操是庶出(字孟德,孟为庶长),且起兵之初(189)未曾返回沛国老家,而是直接赴陈留投奔故交张邈(见《武帝纪》),可知曹氏父子之间,也未必十分亲密。曹嵩在琅琊,既然是国王的座上宾,过得无疑更加舒适快活。 然而初平四年(193)刘容去世,导致曹嵩突然失去庇护,因此不得不向西投奔曹操。 是岁(初平四年),琅邪王(刘)容薨。--《后汉书献帝纪》 这也导致了后续一系列冲突事件。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