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四章 辽东操作秀,河北破暗流2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张郃抱拳道:“文和先生所言极是,袁公既已病故,某等便不妨静观其变。” 阎柔对此持不同意见。 “文和先生、儁乂兄长,柔以为,某等当趁此良机,攻下并州西河郡之南匈奴王庭。” 贾诩不动声色。 “哦?阎君此话怎讲?” 阎柔蹙眉行礼。 “文和先生当知呼厨泉。其人而今为南匈奴所排挤,正游荡于5原郡、朔方郡与西河郡之间。” 贾诩大奇。 “哦?同为南匈奴人,为何呼厨泉不回南匈奴王庭,而在并州诸郡游荡?” 贾诩显然丝毫不清楚,南匈奴人之间的那些破事儿。 阎柔登时错愕不已。 “这…文和先生当真不知,呼厨泉而今早已不为南匈奴左部、右部所容乎?” 贾诩正色作揖。 “老夫实不知个中详情,请阎君不吝赐教。” 乐进、黄忠、张郃、张辽及庞德5人同时起身行礼。 “还望君不吝赐教。” 阎柔忙不迭起身还礼,略作思忖之后,其人准备从头至尾,向众人讲述匈奴人的历史。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势力急剧衰弱。 东汉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西历89年),大将军窦宪率部北伐,大获全胜,至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3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摘自《后汉书之窦宪传》 北匈奴自此远遁不归,南匈奴则入驻汉地,成为东汉朝廷的附庸。 北匈奴自此远遁不归,南匈奴则入驻汉地,成为东汉朝廷的附庸。 汉廷将南匈奴安置在并州诸郡,设置“护匈奴中郎将”与“度辽将军”以监视之。 这种官职与护羌校尉、护乌丸校尉类似,均是负责监视边境政权的职务。 护匈奴中郎将(1作“使匈奴中郎将”)的地位很高,可以进驻单于王庭,“参辞讼,察动静”; 而南单于则“遣使奉奏,送侍子入朝”。 令(护匈奴)中郎将置安集掾史将弛刑5十人,持兵弩,随单于所处,参辞讼,察动静。单于岁尽辄遣使奉奏,送侍子入朝,中郎将从事1人将领诣阙。 摘自《后汉书之南匈奴传》 换言之,东汉时期的南单于,实际是以“虚位”的形式存在,受到汉官的制约。 按余鹏飞、靳进《曹魏时期的匈奴族、乌桓族和鲜卑族》1文描述,匈奴王庭的实际权力,大多数时间掌握在左贤王(匈奴人以左为尊)手中。 按《后汉书之南匈奴传》描述,东汉时期匈奴王庭的权力架构大抵如下。 南匈奴单于为名义最高统率,但长期受到汉廷的监视与控制。 单于以下,大臣分为同姓和异姓两种。 同姓之中,左贤王最尊贵,1般由单于之储君担任。 左贤王以下,依尊卑之序,分别为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 以上4王被称作“4角”。 4角之下,则是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号为“6角”。 4角和6角,是单于同族,均有权继承南匈奴单于之位。 汉末,于夫罗是南单于之子,当时出任左贤王。 在南单于“虚位”的背景下,于夫罗便属于南匈奴王庭之中的头面人物。 说到此处,便需要特别谈1谈于夫罗的头衔问题。 《后汉书之南匈奴传》称于夫罗为右贤王。 但是! 同传又称南单于曾遣左贤王助战汉廷; 结合狗贼王沈《魏书》记载的“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的描述看,可知这里的左贤王就是于夫罗。 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 摘自狗贼王沈《魏书》 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单于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 摘自《后汉书之南匈奴传》 学者陈勇在《去卑监国的败局与刘豹世袭的造伪》1文中,也勘定了于夫罗的实际头衔是“左贤王”而非“右贤王”。 东汉中平4年(西历187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勾结乌丸、鲜卑叛乱,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史称“张纯之叛”。 灵帝遂派遣刘虞任幽州刺史镇抚幽州,同时诏发南单于,也就是于夫罗出兵助战。 中平4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畔,遂率鲜卑寇边郡。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 摘自《后汉书之南匈奴传》 当时于夫罗领兵进入幽州,协助刘虞讨伐叛军,结果战事尚未结束,翌年(西历188年)南匈奴便发生了变乱,南单于羌渠(于夫罗之父)被杀。 当时滞留王庭中的实力派,拥立“须卜骨都侯”(须卜为姓氏,骨都侯为官职)为单于。 这个新单于在位1年即死,自此王庭便由匈奴的诸多“老王”代为摄政。 须卜骨都侯为单于1年而死,南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 摘自《后汉书之南匈奴传》 领兵在外的于夫罗,听闻王庭变故,遂自立为单于,并向汉廷“诣阙自讼”,希望能在汉军的帮助下讨回属于自己的单于之位。 于扶罗,中平5年(西历188年)立。国人杀其父者遂畔(叛),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而于扶罗诣阙自讼。 摘自《后汉书之南匈奴传》 不幸的是,南单于死后翌年(189)灵帝又死,随之而来的便是十常侍乱政、董卓进京等1系列变故,因此于夫罗的事情便被彻底搁置了。 于夫罗在失去单于之位以后,便在中原转战迁徙,曾与多方军阀合纵连横,其中包括郭泰、袁绍、张燕、董卓、袁术等人。 于夫罗的合作对象看似杂乱无章,实则逻辑极为清晰! 其人之行为逻辑,其实就是投靠汉帝所在的政治集团。 于夫罗与袁术的合作,便不难解释。 因为袁术虽然在初平元年(190)参与过讨伐董卓的战争,不过他却拒绝参与拥立宗室刘虞。 但终于夫罗1生,其人虽始终忠于汉帝,却未能得到南匈奴王庭的承认,甚至于,于夫罗至死都未能重返南匈奴王庭! 何其可悲! 于夫罗死后,便轮到呼厨泉登场。 注意:羌渠是于夫罗、呼厨泉的父亲,呼厨泉是于夫罗的弟弟。 单于于扶罗立7年死,弟呼厨泉立。 单于呼厨泉,兴平2年立。以兄(于夫罗)被逐,不得归国,数为鲜卑所抄。建安元年,献帝自长安东归,右贤王去卑与白波贼帅韩暹等侍卫天子,拒击李傕、郭汜。 摘自《后汉书之南匈奴传》 注意:这个“右贤王”去卑,乃是呼厨泉这个“单于”所封,并不为真正的南匈奴王庭所承认。 就连呼厨泉本人,都犹如丧家之犬1般,其人若得真正的南匈奴左部支持,焉能如此狼狈? 于夫罗死后,呼厨泉继位,却“以兄被逐,不得归国,数为鲜卑所抄”。 可知南匈奴王族栾提氏这1家族的落魄境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结合历史背景,不难看出羌渠父子在匈奴旧贵族眼中,均属于汉廷的鹰犬爪牙,政治基础十分可疑。 羌渠父子的上位既然来自汉廷实力派的支持,那么他们也便理所当然地充当着汉廷利益的代言人。 总而言之,兴平2年(西历195年)于夫罗死后,呼厨泉这个根本不被南匈奴王庭所承认的“单于”,因“不得归国”而不得不沦为袁绍的附庸。 这也刚好给了阎柔机会。 因为呼厨泉“数为鲜卑所抄”,如今正如丧家之犬1般。 最为关键的是…… 呼厨泉,他亲汉啊! 所以,阎柔最终如是总结道。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袁绍之死,带给幸存诸侯巨大的心理震撼,他们或多或少地调整了自己的军事与外交策略。 袁绍之死,直接导致在袁、曹间摇摆的关中诸将,倒向曹操。 建安7年(202)的“关中诸将”由两部分组成。其1是董卓余孽,其2是马腾、韩遂的凉州贼军,他们早在兴平元年(194)便因为密谋偷袭长安,而与李傕朝廷决裂。 献帝都许(196)以后,关中诸将受到曹操的招募;许县方面,先后派遣昔日在长安护驾的丁冲与钟繇(2人与关中诸将皆有旧交)前往镇抚。 诸将表面归顺曹操,实际各怀鬼胎,在曹、袁之间摇摆不定。郭援之乱时(202),关中诸将甚至暗通贼寇。 (钟)繇曰:“袁氏方强,(郭)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魏书钟繇传》 为了安抚关中诸将,司隶校尉丁冲不得不“数过诸将饮”,最后喝大酒把自己给喝死了;被曹操惋惜称作“死于国事”。 (曹操)以(丁)冲为司隶校尉。后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太祖以冲前见开导,常德之。--《魏略》 当然了,这是玩笑话,当不得真! 丁冲真正的死因,结合曹操正妻丁夫人与曹操离婚的时间来看,丁冲应该是被毒死的。 汉末的酒是米酒,度数比啤酒还要低,而且它养胃啊! 谁见过喝米酒喝到胃出血的? 所以,丁冲大概率是被毒死的。 至于凶手是谁……不可说,不可说也! 反正丁冲刚死,钟繇就顶上去了。 关中诸将本是鼠首两端之徒,然而随着建安7年(202)袁绍病死,诸将便调转风口,全力支持曹操。 袁绍之死同年(202),袁尚遣将军郭援、并州刺史高干,联合南匈奴入侵河东时,关中诸将便配合司隶校尉钟繇(丁冲的继任),率部阻击高干。 此役马超、庞德等青年将领率部参战,大破袁尚军。马超因功受封徐州刺史;庞德亲斩敌酋(郭援),受封中郎将,都亭侯。 (马超)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典略》 (庞)德随腾子(马)超拒(郭)援、(高)干于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干,大破之,亲斩援首。拜中郎将,封都亭侯。--《魏书庞德传》 可见袁绍在世时,关中诸将虽然名义臣服于曹操,但不过是贡献马匹(见《钟繇传》);并未直接武装干预;因此尚有观望余地。而袁绍死后,诸将再无退路,因此不得不站队曹操。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