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府的屯田,与袁绍的屯田迥异。
袁绍一方的屯田,一户五人之家,最多耕种三十亩便已达极限。
得益于足够的耕牛、三铧犁、腐植酸新肥、优质种子以及赵旻的水利知识等等因素,一户五人之家,可屯田五十亩以上。
简言之:五人屯田,五十亩起步。
五万人屯田……
当然不是五十万亩起步,而是八十万亩起步。
因为大面积耕种,因可共用耕牛及各种农具,以及便于组织之故,因此耕种效率要提升一大截。
尽管并州的农田,因受制于其地理环境,不可能有五、六十万亩阡陌相连这种情况。
所以说,扶罗韩是懂卫府屯田的。
于是乎,其人赔着笑脸道:“文远大人想必亦知,并州刺史部因地形限制,其田散布于诸郡之间。
此外,俺等鲜卑人本不懂耕种,亦应如凉州一般,需汉民悉心教导。是故俺以为,三万人已是极限。
其后,俺鲜卑人亦可如汉民繁衍生息,待丁口增长后,自有余力屯更多田亩,不知文远大人以为如何?”
这事儿,张辽其实有发言权。
因为早在三年前,赵旻便已开始不断向人口稀少的河东郡、河南郡、弘农郡迁徙南匈奴人。
若非如此,昔日帝都洛阳城、河东安邑城、弘农郡郡治弘农城等大邑,又岂能如此快便初步恢复元气?
所以,与懂卫府屯田的扶罗韩情况类似,辽哥也是懂迁徙胡人的。
于是乎……
辽哥便与扶罗韩二人,讨论起“迁徙胡人”、“如何快速有效屯田”这两大技术问题来。
张辽反问扶罗韩。
“扶罗韩大人,我将贵部部众打散编户、且令其众与汉人混居,如此一来,便是贵部有十万之众,我亦可编户齐民,扶罗韩大人以为然否?”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扶罗韩只觉,自己与这位“文远大人”,可谓是棋逢对手。
二人就此……开始了激烈的辩论。
而一番探讨、争论之后……
继承了自己祖父檀石槐遗志、一心想带领鲜卑部众走向辉煌的扶罗韩,只觉自己如醍醐灌顶一般……
是的,扶罗韩悟了。
这里,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汉末鲜卑人的相关历史。
扶罗韩,确实是昔年鲜卑老大人檀石槐的亲孙子。
光和中,檀石槐死,时年四十五,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父,亦数为寇抄,性贪淫,断法不平,众畔者半。
后出攻北地,廉人善弩射者射中和连,即死。其子骞曼年小,兄子魁头立。后骞曼长大,与魁头争国,众遂离散。
魁头死,弟步度根立。自檀石槐后,诸大人遂世相传袭。
摘自《后汉书之乌桓鲜卑列传》
鲜卑步度根既立,众稍(渐渐)衰弱,中兄扶罗韩亦别拥众数万为大人。
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
(轲比能)后与东部鲜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争斗,更相攻击。
以上,皆摘自《三国志魏书之乌丸鲜卑东夷传》
注意:扶罗韩、步度根兄弟,非和连之子,而是和连亲兄弟之子、和连的从子。
在檀石槐死后,其子和连成为鲜卑人的最高首领
。
和连的才能、勇武都不及其父,本性贪婪无度,断法不公,鲜卑部众纷纷叛离。
和连秉承了鲜卑人一贯寇略东汉边境的习惯,后来在出击汉朝北地边郡时,在廉县被汉军的弩箭射死。
彼时,和连的儿子骞曼尚幼,无法担当最高首领的重任,于是鲜卑诸大人公推和连兄长之子魁头继承和连的位置。
后来,骞曼渐渐长大,与魁头争夺鲜卑首领之位,两兄弟各率部众刀兵相见,鲜卑军事大联盟宣告瓦解。
由此,鲜卑各部大人开始拥兵自重,各行其是,大人之位也开始世袭。
魁头死后,其从弟步度根继任,其部众势力呈现出衰弱之势。
此时,步度根集团再次出现分裂,其兄扶罗韩率众数万人自立为大人,分出独立发展。
如今,汉末建安初期,鲜卑人之大致情况,想必诸君已有所了解。
说句题外话:汉末建安时期,北方胡人主要以匈奴、鲜卑、乌桓为主;而凉州胡人是以羌、氐为主;休屠各部、羯部做为匈奴人分支,此时势力尚未发展起来。
由此亦可看出:
在鲜卑各族的征战中,鲜卑部族逐渐分化为三个势力较大的集团:
一是檀石槐孙子扶罗韩、步度根所率领的旧部集团。但注意:此二人虽为兄弟,但如今已分为两部;
二是轲比能率领的新兴集团;
三是原檀石槐部落联盟中的东部大人素利、弥加、阙机等人组成的东部部落集团。
轲比能的活跃区域,主要在幽州代郡东侧(张家口宣化一带)、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一带。
后文轲比能登场之时,自会详细介绍轲比能,此处暂且略过不提。
如上的三大鲜卑部落集团,“割地统御,各有分界”,彼此统治区域有着明确的界限,且不互相分属,与中原政权呈现出时和时叛的关系。
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檀石槐部落大联盟的解体,使得鲜卑短时间内无法再度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无力对中原发动大规模的侵袭;
另一方面,中原政权此时已经进入东汉末期,东汉政权的衰微以及魏、蜀、吴三家呈鼎足三分之势,无法形成合力,对鲜卑给予有效打击。
当然了,鲜卑也不时对中原边境有所侵扰。
历史上的建安时期,中原封建政权对北方边塞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建安二十年(西历215年),曹操强迫汉献帝下诏罢除并州刺史部云中郡、定襄郡、五原郡,以及朔方郡。
后来,这些郡被乔迁到陉岭,也就是位于后世代县的先秦句(音、意皆同勾)注山、亦即后世雁门山以南,使得塞外这一地区,出现了巨大的统治真空地带。
轲比能兼并各支分散的鲜卑势力,还有逃到小种鲜卑活动区的汉人,占领云中、五原等地。
他们甚至占据了原来匈奴人居住的地区,拥有了自云中、五原以东直至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并建立了鲜卑王庭。
鲜卑人势力的急剧扩张期,便在此时;鲜卑人中诸如拓跋部、慕容部等后来各自成为一方帝王的部族,也诞生于此时。
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
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
摘自《三国志魏书之乌丸鲜卑东夷传》
甚至可以说,曹操为“五胡乱华”,埋下了一个天大的隐患!
当然了,锅不能全由曹老板一人来背。刘备、孙权二人的势力扩张,是迫使曹老板不得不如此做的关键原因!
檀石槐生前,在天杀的汉灵帝光和年间,尽夺匈奴之地后曾立宏愿,要率鲜卑达成南匈奴之成就。
可惜,其人壮志未酬身先死。
轲比能,做到了檀石槐所未能达成的遗愿。
但话说回来,此刻继承祖父檀石槐遗志之人,还是扶罗韩、步度根兄弟。
而扶罗韩在与张辽进行一番探讨、争辩后,他悟了。
扶罗韩已经明了:
其人之祖父檀石槐昔年所达到之伟大成就,实则已是鲜卑人之巅峰。
因为,由“文远大人”之言行可看出,朝廷虽然无法如统治中原一般统治草原,但卫府亦决不允许草原归属于胡人。
甚至可以说……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这可以充分解释,为何刘备组建流民武装,勾结边地游商(苏双、张世平),招募亡命之徒(关羽、张飞),涿县的地方衙门却装聋作哑,坐视刘备坐大。
因为彼时涿县的一把手,正是公孙瓒。他充当了刘备发迹初期的保护伞。
公孙瓒出任涿令,在光和年间(178-184),从本传的行文线索便可推知。这与刘备在中平元年(184)参与讨伐黄巾的时间相吻合。
注:《魏书》记载公孙瓒出仕于熹平年间,误。《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集解》均作光和年间。
照此推断,刘备与公孙瓒在洛阳游学的时间,也并不很长。
这不难理解。
公孙瓒因为生母卑贱,长期不得发迹;刘备则是破落宗室,游学费用还得依靠同族长辈资助。
(公孙)瓒以母贱,遂为(辽西)郡小吏。--《后汉书公孙瓒传》
(刘)德然父(刘)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蜀书先主传》
按照曹魏太尉蒋济所言,“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见《魏略》),刘备与公孙瓒这对儿穷哥们儿,在帝都的物价水平下,恐怕也难免囊中羞涩。
破虏校尉邹靖,是刘备早期的贵人之一,不过刘备在邹靖麾下并未发迹。
邹靖真正发挥作用,实际是在中平末年(189)刘备第二次返回洛阳时。这个问题在后文会详细谈到。
邹靖是武官,曾活跃于幽州地区,与公孙瓒有很紧密的联系。
按《魏书》记载,公孙瓒在迁为涿令之前,在辽东属国长史任上,便已经有了与边地胡人作战的记载。
(公孙瓒)卒逢鲜卑数百骑……(瓒)乃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后汉书公孙瓒传》
此时的邹靖,与公孙瓒为同僚,还曾被公孙瓒救过性命。
(公孙)瓒与破虏校尉邹靖,俱追胡,(邹)靖为所围,(公孙)瓒回师奔救,胡即破散,解(邹)靖之围。--《太平御览》
换言之,在公孙瓒出任涿令之前(178-184),他便与邹靖有旧,还对邹靖有恩。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