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二章 杀敌出不意,首战扫康居2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康居国土地兼并颇为严重…… 打土豪,分田地!另外,鼓励农户开垦荒地! 康居国至今仍以粟为主粮,1年1熟…… 简直岂有此理!责令康居国商贾务必购买小麦良种,违令者斩! 另外,寻觅匠人造石磨,碾磨粮食为面粉! 康居国至今仍以火耕水耨为主要耕种方式…… 召集匠人开采铁矿、冶铁造农具! 总而言之,在等待大宛国、康居国边境的班归、朗日2人率军会合,以及等待康居国各地兵卒前来“勤王”、以便围点打援之时,赵旻顺便整了1大波新政。 因为赵旻赫然发现,康居国百姓们简直是……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康居国与大汉,明明都是以农耕为主、明明都是地大物博、明明都拥有大量农田,可为何…… 两国之百姓,生活水平却有天渊之别?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赵旻不可忍。 于是赵旻令卫府兵卒与康居国小吏1起,将新政颁布至康居国全境…… 好吧。 康居国百姓们居住得过于集中,主要聚居于后世努尔苏丹1带的图兰平原(汉末叫什么名字,赵旻显然不知道)之上。 这1带矿产丰富、农业相对较为发达,而且靠近西域都护府治下的大宛国、乌孙国。 所以,赵旻越俎代庖、所颁布的1系列政令,主要针对的,就是康居国内这1广袤平原。 赵旻在蕃内城,1待就是1个月。 这1个月内,赵旻很是下功夫整治了1番,康居国国内的吏治、经济、农业、民生等各个方面。 谁让赵旻胸怀天下,最见不得,同为炎黄后裔的康居国老百姓们受剥削压迫呢。 然而,离奇的是…… 1个月过去,康居国内各地兵卒,居然…… 1个都没来! 就算康居国国土面积较大,是如今的中亚第1大国,可1个月的时间,已足够康居国将士们赶到王城了。 赵旻记得清清楚楚。 1个月前,他亲自率军攻入蕃内城之时,城内守军仅有两万人。 如今这两万守军,在被卫府俘虏、接受教育之后,都已经被赵旻打发去屯田了。 按照常理,康居国内,至少还应该有3到5万兵卒才对。 可1个月过去了,他们为什么都没来呢? 赵旻的心态,有些凌乱了。 啊这…… 莫非传言有误,康居国内,尽是懦夫不成? 自己国家王城被占、国主及1众王公贵族尽数被屠,康居国军人们居然都不敢过来报仇? 要知道,张辽、曹彰2人所率领的虎豹骑,都已经饥渴难耐了,就等着康居国将士们送上门来大杀1场呢。 赵旻只有解决了康居国的这些有生力量,才算彻底将康居国征服。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赵旻只好……召集卫府1众臣属开会讨论。 “此事颇有些诡异难明,诸君如何看?” 在场之武将中,智力最高、却不属于卫府臣属的赵云抚须蹙眉道。 “卫将军,莫非康居国兵卒已暗中聚于某处,欲发动雷霆1击?” 此事确实有可能。 但赵旻却果断摇头。 “右将军,不可能如此!某在颁布新政之诏令时,曾顺便尽遣卫府铁骑遍索4方,其众往返近2十日,却皆1无所获。 右将军当知,大军上万,其营寨便连绵成片,况且康居国内地势平坦,隐匿行踪极难!” 诚然如此。 那可是数万大军!要想在平原隐匿行踪,确实难上加难。 夏侯惇抚须沉吟道:“主公,若如此,则某等只能苦等归远侯、乌孙国王子至此也。” 赵旻叹了口气。 其人已知,这些人确实没有什么建设性意见。 “也罢!某等既来之,则安之。康居国新政而今既已颁布,某等便1面尽速推行新政、1面等候归远侯等人率军至此。” 其人顿了1顿后道:“我已责令康居国商贾购买高粱良种,待今岁康居国粟收获之后,仍需责令康居国百姓耕种高粱。 唉!康居国国主、王公贵族不当人子!康居国明明沃野千里,却仅1年1熟,简直岂有此理! 待高粱收获之后,我定要令朗日运来腐植酸肥,助康居国百姓耕种冬小麦。只是……康居国气候寒冷,尚不知冬小麦是否能萌芽。” 对此事,生活于凉州的马超最有发言权。 “主公尽管放心,康居国之气候,与凉州相差不远,凉州既可耕种冬小麦,则康居国亦必可也。” 赵旻先是颔首,旋即复又1叹。 “可惜康居国户口稀少,空有千万顷良田又如何?唉!康居国之国主,简直可恨至极!” 马超哂笑起来。 “康居国之无道昏君已然为某等若诛,主公又何必如此动怒?” 听着赵旻与马超的对话,赵云突然心中1动。 有没有1种可能…… 赵云正欲联想下去,思路却被太史慈打断。 只见,太史慈霍然而起。 “主公,卫府铁骑与其每日训练,反不如助康居国百姓垦荒,而今未至4月,垦荒耕种粟犹未为晚。” 赵旻拍案而起。 “甚善!除垦荒之外,我等尚应助康居国百姓兴修水利,以防其国内之旱涝灾害!” 赵云当即傻眼。 这…… 这是康居国,非是大汉也! 但赵云很快便想到,康居国即将被纳入西域都护府治下…… 那不还是大汉领土?其百姓不同样为大汉子民? 于是,云哥瞬间释然。 如是般,赵旻在颁布完毕新政之后,又开始1面助康居国百姓发展农业,1面等候班归、朗日等人赶来康居国蕃内城。 这1次,赵旻并未再久等。 5日之后…… 当班归、朗日率大宛国、乌孙国5万联军,1路亮明大汉、卫府旌旗匆匆而来时,看到的是这样1幅画面: 身材昂藏雄壮、孔武有力的卫府兵卒们,在沿途垦荒、耕种粟,身材矮小不少、有些瘦弱的康居国百姓们,则在1旁协助。 而康居国的老幼妇孺们,正为垦荒的卫府兵卒们送来热汤热饭。 于是乎……班归、朗日2人有些凌乱。 这…… 他们2人揉了揉眼睛,确定这不是在葱岭以东的西域,确实是在位于葱岭西北方的康居国境内。 2人当下不敢再迟疑,当即催动马速、匆匆进了早已换上大汉、卫府旗帜的原康居国王城:蕃内城。 待见到赵旻之后,2人便迫不及待问其人。 “卫将军大人!康居国而今情况如何?” 赵旻1见这哥俩,便气不打1处来。 “班归!朗日!我攻下蕃内城已有月余,你2人为何今日方至!” 出乎赵旻预料的是…… 这哥俩比赵旻脾气还要大。 “卫将军!俺等1路疾驰至康居国西南边境,然则,彼处并无任何兵卒!俺等疑心有诈,便率军1路戒备而行!岂知,岂知…… 俺等1路戒备而来,竟未遇康居国1兵1卒!沿途斥候1路多方打探,亦1无所获! 俺等正欲问卫将军此为何故,为何卫将军竟反问俺等?” 面对班归、朗日2人的质问,赵旻陷入了沉默。 他又何尝不想知道,这究竟是何故。 但很显然,班归、朗日2人,比赵旻还要疑惑。 那么…… 此事便显得颇为吊诡。 康居国的兵卒们,莫非是真的怂了? 还是说,其中隐藏着1个天大的阴谋? 班归、朗日见赵旻沉默不语,心中同时感觉“咯噔”1下。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蜀汉官僚的强制迁徙,与“成都之乱”和“司马昭的寿命”有关。 邓艾灭蜀之初(263),并未折辱羞辱蜀汉君臣。 其人反而建议将刘禅留在成都,以做“宽仁”表率,借此招降东吴。 (邓艾曰)若便送(刘)禅于京都,吴以为流徙,则于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魏书邓艾传》 但司马昭(魏朝的实际统治者)坚决反对,又对邓艾“擅署爵位”(封刘禅为扶风王)的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 文王(司马昭)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魏书邓艾传》 侧面可见迁徙蜀汉君臣,是司马氏的既定构想。 当然,也要强调1点,伐蜀的初衷是司马氏为了消弭弑君(高贵乡公之难)的负面影响。 但邓艾奇兵功成,司马昭也很自然地会产生新的应对计划。 随着邓艾、钟会、姜维等军阀相继在蜀中作乱(264),司马昭遂加速迁徙蜀汉君臣的计划。 实际在平乱的当月(正月)便开始对蜀人“逼迁”。 这也与司马昭的年龄有关。 因为迁徙蜀人(264)的翌年,司马昭便病死(265)。 考虑到彼时晋王嗣子司马炎资望尚浅(2十8岁)且魏朝尚存,这无疑是司马昭临终,替嗣君“消弭外患”的举动。 如果对比西晋灭吴,扬州士大夫的政治待遇,可以发现蜀汉君臣,确实遭到了严厉的训诫与打击。 吴人仕晋规模,颇为可观; 蜀汉仕晋案例,则屈指可数。 以结果而论,姜维当年的叛乱复国计划(264),因为彻底失败,实际断绝了蜀人在魏晋的仕宦机会。 蜀汉君臣,因此沦为西晋统治者眼中的“好乱乐祸之徒”。 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张)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著铭以作诫。--《晋书张载传》 姜维好心办坏事,可谓悲剧。 当然了,不能因此指责姜维。 姜维无愧于英雄2字!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