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所献之策,实际上是四百年后,李唐针对西域的一些,类似于归化的治理方法。
其中便包括:
邀请西域胡人、尤其是诸国之王族常住国都;
邀请西域诸国学子,至国都交流学习;
招募胡人为兵卒;
甚至是征辟胡人为官吏。
李唐通过这些操作,将突厥人中的阿史那家族,成功归化为了李唐子民。
其中之佼佼者,便是唐初名将、突厥人阿史那社尔。
但李唐此政策,也存在一个严重弊端。
那就是:
李唐对于归化之胡人,给予的政策过于优惠,从而引发了胡、汉之间的矛盾。
当然了,赵旻这个穿越客,绝对不可能重蹈李世民之覆辙。
因此,总体而言,法正所献之计,对赵旻而言,极有启发性、建设性。
赵旻的一贯风格,就是想好就做、决不拖泥带水。
于是其人与法正反复探讨一番细节后,便决定先邀请康居国、大宛国、乌孙国、大夏国、以及如今的大月氏六国王公贵族,前来许都定居。
此外,赵旻还同时邀请,这些国家的学子前来许都太学进修。
当然了,这些人必然是与其国内商队一起,经丝绸之路一同前来。
这只是赵旻试探性的第一步。
如果这第一步能成功,那么胡人们面对的,将是赵旻紧随而来的一套组合拳。
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自古真情留不住,惟有套路动人心。
法正此刻,同样对赵旻佩服到五体投地。
其人只是提出来一个大致的想法而已。
就连法正本人都想不到。
仅仅半个时辰不到……
自家明公便已将此设想,转化为了实操性极强的政策,并且将其实锤、落地。
赵旻钤盖自己印玺之后,便将此试探性的摸底政策,一式两份,分别发往西域都护府执行,以及抄送至许都卫府留存。
忙碌完毕后,赵旻抚须而笑。
“孝直,若此事可行,则安西都护府定矣!”
诚然如此。
胡人既已归心,那么胡汉结合、设立安西都护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以徐庶之能,镇住安西都护府毫无问题。
赵旻心事尽去,便唤来孟达及自己一众猛将、爱徒,欢聚一堂不提。
卫府全体,在阳关休整两日之后,便匆匆赶向凉州刺史部治所:武威郡姑臧城。
赵旻沿途所见,敦煌、酒泉、张掖、张掖居延属国等,百姓正忙于种植高粱,且大多数人脸上喜气洋洋。
经过询问,赵旻已知,凉州河西走廊一带,今年大丰收。
冬小麦亩均产,已经达到了二十四斛(约为后世600市斤)。
而河西走廊一带,在赵旻来到这个时空之前,粟亩产仅有八斛(约为后世220市斤)。
斛为东汉一种存粮之容器,因此是容积单位。
粟密度比麦大,同样一斛粮,粟比麦要重一些。
总而言之,如今河西走廊的亩产量,比之原来,增长约三倍。
而且,这只是冬小麦这一季粮食。
若再加上高粱呢?
所以说,百姓们如今,生活变得宽裕许多,又焉能不喜气洋洋?
此时,原右扶风、今凉州牧庞统已赶到此地,并且已与原凉州牧鲁肃交接完毕,正恭候赵旻大驾。
卫府全体急行军四日、赶路近一千
八百里后,顺利抵达姑臧城。
赵旻在此城内,重点向庞统强调了一番,重建朝廷秩序、公信力的重要性。
以庞统之能,其人当然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
赵旻、鲁肃、庞统三人商议一番后,赵旻逐渐放下心来。
卫府兵卒在姑臧城休整两日之后……
赵旻带上鲁肃、辞别休屠王兰蕖异支,率军匆匆赶往,一千五百里外的大散关。
接下来,一路无话。
至八月望日(八月十五,东汉尚无中秋节)前,卫府大军便顺利回到了许都。
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卫府大军赶了一万五六千里路。
仅凭如此逆天的行军速度,武庙便欠渊哥一个配飨之位。
总而言之,自卫府大军自大月氏开拔时起,直至顺利班师回许都……
晚上如无大事,赵旻这一路上,便一直在教徒弟。
赵旻的这些徒弟,也逐渐发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书本与现实的差距,比许都至大月氏的距离,更加遥远。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死读书、读死书的后果,往往是学子们对社会的运作方式、政治的阴暗血腥一无所知。
因此,在这些人长大成人后,便很难有所作为。
赵旻在这一路上,反其道而行之。
除结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教学之外,其人甚至为徒弟们深层解读《国语》、《左传》及《史记》。
赵旻将暗藏于这些史书中的阴暗、血腥及尔虞我诈之处,全部扒了出来,亮在徒弟们面前。
惟其如此,赵旻的这些徒弟,才懂得如何去深入思考,以及从中悟出独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与此同时……
孙绍的童年,便这么被无良师父、兼继父赵旻给毁了。
但无论如何,孙绍的际遇,总要比历史上的其人,强出一万倍。
赵旻的教育方式虽然极端了一些,但最起码,赵旻对孙绍,完全是出于善意与疼爱。
而在历史上,孙权对孙绍,自始至终就没有安过好心。
类似于哈姆雷特的故事,放眼古今中外,一直都在上演。
如今既然已到许都,赵旻便不敢再以如此极端的方式,继续教徒弟了。
在卞夫人眼皮子底下,赵旻若还如此教育孩子……
卞夫人不跟赵旻玩命才怪!
早在赶至许都城外十里亭之时,赵旻便已摘下兜鍪、脱下盆领甲,换上长长的刘氏冠、轻柔的蜀锦袍。
赵云则早已换上束髻冠、深衣。
于是乎,当卫府大军牵着马、鱼贯而入许都城门后……
赵旻将兵卒交给麾下猛将指挥,便与赵云一同入宫、觐见汉帝刘协。
刘协显然比赵旻还要着急。
因为,事关大汉开疆拓土、以及刘协百年之后的庙号,到底能不能有。
是故,赵家叔侄二人甫至宫城,便被刘协特批,可骑马而入。
于是乎,叔侄二人嚣张跋扈了一次,策马径直来到长乐宫前,方才翻身下马。
长乐宫正殿之上,刘协早已等待多时。
见赵云、赵旻正欲脱靴、摘下环首刀,刘协等不及了。
其人唤来身畔中常侍嘱咐一番,那中常侍便尖着嗓子道。
“陛下有令,二卿此番可剑履及朝!”
当叔侄二人顿首行礼后,刘协便迫不及待问道。
“二卿此番出征,胜果如何
?”
赵云答道。
“回陛下,康居国、大夏国、大月氏国而今皆已臣服于大汉、愿为大汉之藩属国。”
赵旻适时取出三国国书、印玺、地图,以及西域扩充疆域后新绘之地图。
“陛下,此乃三国敬献于陛下之重器,请陛下过目。”
三国之印玺,确为其国之神器。
但因三国已臣服于大汉之故,故而需要宗主国大汉之天子,赐予此三国藩属国之印玺。
臣服之礼的仪式感,通常都很强。
但赵旻考虑到距离太远,担心这些国家之使臣极大拖慢卫府的行军速度,便将这流程大大简化了。
反正征服这些藩属国,靠的是武力与仁德;
又不是靠这些虚头巴脑、而且毫无意义的仪式感。
当下,自有中常侍,将这些信物呈于刘协几上。
刘协迫不及待地翻阅着国书,同时问赵旻。
“从文,如何治理此三国,你可有妙策否?”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对待黄皓这类地位较低的佞幸小人,姜维也只是向后主发了一通牢骚,便不再追究。
实际凭借姜维的地位与手腕,想杀死黄皓易如反掌。
(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华阳国志》
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四人,个性不同、能力相异,但通通具备了温和宽大的特点,这绝不能单纯用巧合或个人素质加以解释。
实际后主时代的许多政治事件,如果发生在魏国或吴国,绝对可以掀起政治海啸。
孙权、孙峻、孙綝、司马懿杀戮群臣时,许多受害者的罪名,甚至达不到李严、廖立的程度。
可见蜀汉权臣的“矫情忍性”,其实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个原因,便是开篇提到的“蜀少人士”。
东晋学者孙盛,曾提到过“蜀寡人才”的弊端。
孙盛认为,在北方籍籍无名的许慈、胡潜等鄙陋人物,到了蜀汉居然能被写进国史,这实在是因为人才过于匮乏的缘故。
(许)慈、(胡)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指互殴),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蜀书许慈传》
蜀少人士,故(许)慈、(胡)潜等并见载述。--孙盛
换言之,蜀少人士,其实是蜀汉权臣“矫情忍性,克制杀心”的根本原因。
理由显而易见。魏蜀吴三家的人才储备有天壤之别,曹魏能做的事情,蜀汉一次也做不了。
对曹魏而言,杀死曹爽、何晏、文钦、毕轨、李胜、李丰、王凌、夏侯玄、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固然可惜,不过魏室家大业大,很快又能有新一批人才迅速补位。
如果蜀汉也像曹魏一般杀人,那仅需一次政治清洗便会导致朝廷崩溃。
钟会入蜀时(263-264),曾把姜维比喻为魏国的诸葛诞和夏侯玄,然而诸葛诞和夏侯玄,都是死于曹魏内部清洗的重臣。
(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姜)伯约比中土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蜀书姜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