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再次稽首行礼。
“陛下,臣何德何能?万万不敢当此重任!”
这就是刘备第二次辞封。
刘协缓缓颔首。
“皇叔、诸卿请平身归列。
朕始终以为,皇叔玄德公可堪大用焉!诸卿以为然否?”
刘备再次起身,仍然垂首不语。
第二批劝进之臣,仍然同时回归各自之班次。
这时,茂陵侯马腾、丰侯张鲁二人同时出列。
二人上前拜倒、向刘协顿首行礼。
第三次劝进,就此开始。
此过程不再赘言。
总而言之,马腾、张鲁、刘表、刘瑁、刘璋等等降臣,同时劝刘备封王。
而刘备第三次辞封。
这时,刘协终于一锤定音。
“皇叔玄德公封王之事,天时、地利、人和俱足!是以,朕意已决,赐封大汉宗亲刘玄德为南越王,世袭罔替!”
刘备这才稽首行礼,感激涕零地谢汉帝刘协之恩。
刘协这次,亲自扶起刘备。
其人执起后者之手,温言劝勉其人。
“皇叔,望卿今后再接再厉,悉心辅佐于朕,为大汉开疆拓土、教化万民!”
刘备涕泪横流,哽咽着道。
“陛下但请放心!臣敢不为大汉、为列祖列宗、为陛下肝脑涂地邪!”
刘协轻轻拍了拍刘备的手。
然后……
便有中常侍以玉案端出远游冠。
按照两汉之制,远游冠乃诸侯王(这里专指藩国王)所戴。
刘协亲自为下跪的刘备加冕。
以刘协(180左右)、刘备(172上下)二人的身高差,刘协为下跪之刘备加冕,可谓毫不费力。
至此,刘备封王之事,就此尘埃落定。
赵旻策划、导演的“刘备封王”群体剧,同样就此落下帷幕。
诸葛亮、糜竺、刘琰、简雍及孙乾五人,皆已热泪盈眶。
他们五人最为清楚,刘备为此,曾付出过何等的努力,并尝过何等之艰辛。
加冕之后,刘协扶起刘备,却不急于为刘备赐下印绶。
刘协把玩着那方前汉南越王之印玺,对刘备笑道。
“南越王,朕欲将此宝献于我大汉列祖列宗灵前,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待礼成后,朕再将此宝赐予卿如何?”
前面那句话,刘协当然是真心实意之言。
后面那句话是刘协的鬼话,请自动忽略。
一言蔽之,这印玺既已入刘协之手,那么谁都别想再要回来了。
刘协这是摆明了耍不要脸。
然而,刘备还能说什么?
其人只好赞叹刘协至孝。
伏寿趁机教育自己亲儿子刘嗣……
当然了,伏寿不是教育刘嗣如何耍不要脸,而是教育刘嗣:
应该如何活学活用赵旻之方法,如何借势、造势,如何营造出使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的条件。
恰好,时已至午时。
于是乎,刘协于长乐宫正殿赐宴。
宴上,刘协当众宣布:
明日祭祀、告慰列祖列宗。
刘协确实早就应该告慰列祖列宗。
因为,赵旻为大汉开疆拓土……
好吧,单纯看面积的话,赵旻相当于又打下来一个大汉。
而此番,刘备所征服之南洋岛国,其面积同样不算小。
加之前汉国宝
被刘备寻回、汉室宗亲刘备受封南越王……
刘协若不祭祀、告慰一番大汉之列祖列宗,委实说不过去。
刘协宣布此事之后,宗正刘艾当即起身领命。
此次宫宴,刘协、刘备是主角。
是以,赵旻这个苟哥,鬼鬼祟祟溜到了董昭、荀攸二人身旁。
“公仁公、公达先生,广陵郡江都互市,而今是否一切妥当?”
董昭、荀攸二人同时颔首。
“主公尽管放心,一切皆已布置妥当。刘玄德下一批货,将断无可能通过江都县。”
赵旻放下心来。
“并州之鲜卑互市,而今又如何?”
董昭答道。
“回主公,囿于并州境内之地形,故而并州之互市而今仅开设两处。
一处在雁门郡马邑、楼烦二县之间、长城之外侧,此地乃鲜卑、匈奴人活跃之区域也;
另一处则在使匈奴中郎将,由张儁乂主持。”
马邑是张辽(张辽祖上本姓聂)老家,其祖上聂壹,曾在汉武帝时谋划马邑之谋。
使匈奴中郎将,与关中三辅之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相同,既是地名,又是官名。
使匈奴中郎将之职责,在于监视南匈奴单于。
是以,其地位于并州西河郡境内、南匈奴王庭之左近。
其地周边,在夏秋之时,皆为一望无垠之大草原。
程昱、董昭、贾诩、荀攸、鲁肃五人,在卫府出征幽州鲜卑人之前,曾反复讨论过,应在并州何地设互市。
最终,五人选定了这两处地址。
赵旻对此同样颇为满意。
然后……
董昭复又道。
“此外,主公,幽州代郡郡治、高柳城外,亦颇为适合设互市焉。”
高柳城,便是后世的大同地区阳高县。
此地在汉末时,毗邻秦汉长城(实际上,那一段是先秦赵武灵王所修建之赵长城)。
赵武灵王修建的长城,长度实则比秦始皇连通燕、赵、魏、韩(三家分晋时,韩国祖上也曾阔过)、秦这五国长城的长度还要长。
区别却是:
赵武灵王未留骂名;
而秦始皇却因修长城之事,被骂成了千古暴君。
因毗邻长城,又为代郡郡治所在,是以,高柳城北,颇为适合建立互市。
问题是:
代郡(后世晋北之大同、朔州一带)属于幽州刺史部。
此事对于赵旻而言,当然不是问题。
“公仁公将此拟为公文,发至曹子廉处即可。
卞夫人今正在幽州蓟城,其人自知应如何做。”
董昭当即颔首称是。
赵旻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此处,便压低声音道。
“公仁公,不妨邀刘玄德主臣众人,明日至卫府一叙。
事关互市、购船、共同压制孙仲谋等诸事,公仁公务必邀其人前来!”
董昭再次颔首。
“某知此事之轻重,主公尽管放心便是。”
赵旻颔首,旋即……鬼鬼祟祟溜回自己座位。
同一时间……
江都码头之上。
神色颇为焦急的关羽、张飞二人,乘船甫一靠岸,陈登便迎上前来,向二人作揖行礼。
“云长兄!翼德兄!别来无恙否?”
关羽、张飞见是陈登,神色登时缓和下来
。
二人还礼后,顾不上与陈登叙旧,而是先问刘备。
“元龙贤弟,刘使君今安在?”
陈登笑道。
“二位兄长不必担忧,玄德兄长应已至许都。
或许,二位兄长再与玄德兄长相见之时,玄德兄长已为南越王也。”
关羽、张飞同时笑了起来。
“若当真如此,便不枉某等随大兄出生入死二十载也!”
见气氛缓和下来,陈登便适时问道。
“二位兄长即孤身至此,想必豫章、桂阳二郡,今已撤兵焉?”
关羽、张飞仅仅带来十余名亲卫,确实算是孤身前来。
二人同时颔首。
“贤弟放心,从文既信守承诺,某等亦绝非言而无信之小人。
二郡之兵马,此番皆已南下赶回龙编城也。”
性格有些急躁的张飞,看了看天色,便对陈登抱拳道。
“元龙贤弟,天色不早,某须即刻赶路。待某等返程之时,此当与贤弟把盏言欢、大醉一场!”
陈登哈哈大笑。
“翼德兄所言极是!弟亦期盼久矣!
既如此,二位兄长请速速赶路,待二位兄长返程途经射阳城时,弟必倒履相迎!”
关羽闻言,抚须含笑颔首,张飞则哈哈大笑。
二人再次登船后,便向陈登抱拳告辞而去。
陈登昂然而立,目送二人远去。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法正是孟达的同乡兼好友,但法正恰好死在建安二十五年(220);
更重要的是,法正与诸葛亮不睦。
陈寿对此记载为“诸葛亮与法正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蜀书法正传》
法正随刘备北伐汉中时(219),诸葛亮在后方偷偷撤换了法正的蜀郡太守之位,还一度犹豫是否要支援汉中前线(见《杨洪传》)。
可知后方的权力斗争,已经影响到了前线的军事行动。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诸葛)亮于是表(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太守)。--《蜀书杨洪传》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蜀书杨洪传》
孟达与诸葛亮关系亦值得玩味。
在《孟达辞先主表》中,孟达提到“归顺以来,君臣双方积怨已久”。
在《孟达与刘封书》中,孟达点明了“左右之人必离间于汉中王矣”,其所隐喻者,便是诸葛亮(见前文引注)。
臣(指孟达)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指刘备)乎!--《孟达辞先主表》
孟达在法正死亡同年(220)出走魏国,恐怕与法正身死,他在朝中再无靠山有关。
孟达与法正少年入蜀,年龄相似;
按法正“卒年四十五”的记载看,孟达出走时,也应正值壮年。
建安初,天下饥荒,(法)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蜀书法正传》
(法正)明年卒,时年四十五。--《蜀书法正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