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处互市,均对参与建设的鲜卑牧民,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轲比能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
总而言之,轲比能之所以愿归附于大汉、为大汉效力……
是在其人经过亲眼目睹、深思熟虑之后,所下的成熟决定。
而绝非其人意气用事、一时冲动。
得知其中详情之后,赵旻终于彻底放心。
然后……
便是赵旻取出封赏之诏、赏赐此番出征将士等等一系列流程。
这些诏书,早在捷报传至许都之时,便已被伏寿拟好、并钤盖完毕印玺。
伏寿在心中,早已将卫府视为自己的私属所有了。
这其实也没毛病。
卫府目前,属于伏寿的老公。
而将来,卫府则注定是属于伏寿亲儿子的。
当日傍晚,赵旻犒赏卫府群臣、全军。
这几年卫府府库充盈,赵旻对臣属、将士们又一向大方。
是以,此次犒赏宴,菜式颇为丰盛,且销量供应高粱酒(赵旻担心兵卒醉酒哗变,因此始终坚持禁酒令)。
犒赏之事揭过不提。
而就在翌日上午……
就在赵旻、刘备双方,继续对磨、纠结广陵郡互市之各种利益之时。
太史慈所率领的东路军,也顺利凯旋。
这一次,刘备并未随赵旻出城相迎。
与西路军不同的是,东路军的夏侯惇、马超、鲁肃三人未归。
鲁肃将夏侯惇、马超二人,分别留在了右北平郡、辽西郡,协助其人迁徙鲜卑人。
历史上,六十年之后方才诞生的拓跋鲜卑、秃发鲜卑,此时其祖宗所在的各部族,尚远在兴安岭一带活动。
而兴安岭一带,不属于幽州刺史部。
赵旻一时之间,还顾不上彼处。
所以,赵旻只能是逐步迁徙塞北一带的鲜卑人,诱使居于东北的鲜卑人南迁。
然后……
卫府再逐一将这些鲜卑人,迁徙至右北平、辽西二郡的平原地区。
此为后话,揭过不提。
总体来看,如今并州采取互市政策,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渐迁徙鲜卑人、匈奴人;
而幽州则是采取强迫迁徙的方式,强制迁徙鲜卑人至幽州长城内的平原地带。
这些鲜卑人,被卫府打散之后,将与汉人杂居、共同屯田。
简言之:
赵旻实施的这种民族大融合政策……
实际上是完美避开了“五胡乱华”这一血腥过程。
但这种民族大融合产生的最终结果,却与历史上四百年后,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情况,殊途同归。
因为东路军之中,并无刘备的故友。
是以午时之前,刘备一方之众人,便颇为识趣地提前告辞离去。
卫府则继续大宴群臣、将士们,同时,继续销量供应高粱酒。
但情况与昨日略有不同。
刘备在返回许都驻地之后,便匆匆召开了一场短会。
只见,其人蹙眉看向诸葛亮。
“孔明先生,卫府先征服西域,又定鲜卑人,兼且卫府无往不利。
如此一来,待卫府安定西域、北方之后,某等将何以安身立命?”
刘备虽然有些多虑,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其人之忧虑,绝非多余。
诸葛亮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但诸葛亮对此,并不担忧。
“主公实则不必忧虑也。
一者,主公乃天子钦封之南越王,兼且世袭罔替,卫府若敢对主公兴兵,便为大逆不道也;
二者,主公之藩国非一郡之地,而为一州之地也,是以卫府不便安插国相。
三者,纵使卫府欲在交趾安插国相,交趾山高水长,此国相又能有何作为焉?”
两汉的王国相,是由天子所任命,负有代天子督导、监察、匡正诸侯王之责。
因此,在历史记载之中,王国相针对诸侯王,屡有歹毒之举。
当然了,那是在太平治世。
乱世中的王国相,一般都会选择明哲保身。
正因如此,汉末时,陈王刘宠的国相骆俊,才会尤其使人感觉难能可贵。
(豫州刺史部陈国)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时天下饥荒,邻郡人多归就之,俊倾资赈赡,并得全活。
后袁术求粮于陈而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
摘自范晔《后汉书之卷五十》
如今天下已渐趋于一统,因此,王国相之责,便逐渐恢复为,太平治世时,其人所应有之职责。
综上所述。
即便刘协不任命王国相,赴刘备之封地,刘嗣长大成人、继承大统之后,也必然将遣王国相驻于交趾。
遑论,如今还有卫府!
是以,刘备有此担心,实属正常。
但诸葛亮所说之言,也没有任何问题。
刘备封地是一州,而不是一郡,而且还是天南之州。
以诸葛亮对赵旻的了解,赵旻决不会派遣王国相至交趾。
即便赵旻失了智,派来一个王国相,这个王国相在交趾,也必将毫无作为。
一言蔽之:
刘备就是多虑了。
刘备闻言,微微颔首。
“如此说来,以先生观之,卫府无意针对备之藩国?”
诸葛亮对此不假思索。
“主公尽管放心!此非卫府不愿,实为不能也!主公请看!”
说着,诸葛亮自衣襟之中,取出一份大汉疆域图。
诸葛亮将其展开后,刘备凑上前一看,只觉豁然开朗。
盖因……
刘备霍然发觉,赵旻所辖之境,而今幅员岂止万里!
由此可见……
刘备的思维,仍停留在汉末乱世之时。
这时,诸葛亮适时道。
“主公,大汉经历十余年乱世之后,而今百废待兴。
卫将军雄才大略,陆续平定天下十一州刺史部。
此外,卫将军尚可重设西域都护府、复开前汉之商路,诱使西域胡商,络绎不绝至我大汉货殖。
自此,大汉腹心之地国泰民安、西域重启,太平治世初现端倪。
卫府亦雄踞天下十一州之地,试图振兴大汉于此乱世之中。
然则,而今扬州刺史部尚余丹阳郡、吴郡、会稽郡未归于朝廷之手。
是以,主公,卫府当务之急,在西域、在十一州、在胡人,以及在扬州三郡,而决不在交趾也。
但使主公与卫府谈妥互市、且妥善经营交趾及南洋诸国,则主公必将无需忧虑卫府。
为主公之大业,亮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罢,诸葛亮又一次向刘备深施一礼。
刘备眼眶有些湿润了。
其人亲自扶起诸葛亮。
“孔明先生,今后你我齐心协力、妥善经营交趾便是!”
糜竺、刘琰、简雍、孙乾四人,同时向刘备深施一礼。
“某等必为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上的糜竺,与其人在演义中的形象迥异。
历史上真正的糜竺,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奸商,而是“擅长弓马”的名士。
糜竺传结尾记载,竺子糜威,威子糜照,与父祖一样,均长于骑射,可谓允文允武。
自竺至照,皆便弓马,善射御云。
摘自《蜀书八之糜竺传》
无论历史上还是此时空,糜氏家族能够随刘备四海周旋,都与其家族尚武风气不无关联。
很难想象,一个娇生惯养、锦衣玉食的大商贾家族,能随落魄的刘备流浪四方。
须知,糜氏兄弟追随刘备的时代,恰恰是刘备寄人篱下,频繁改换门庭的创业时期。
其人困于吕布之手、制于袁绍麾下、奔刘表于荆襄、避曹操于当阳,屡遭倾覆。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益州集团由于受到排斥贬抑,在刘备死前(223)登于高位者不多,因此能够被排斥的人数也有限,可考者有张裕、彭羕。
张裕出身蜀郡,是刘璋旧臣,在刘备麾下为后部司马。
后部司马是刘焉所创,位同郡守。
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周)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蜀书周群传》
(刘焉)枉诛大姓巴郡太守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前后左右部司马拟四军,统兵,位皆二千石。--《华阳国志刘焉志》
张裕与刘备有旧怨,曾嘲笑“先主无须”,委质之后又多有悖逆之言,因此被杀。
张裕死前,诸葛亮曾“表请其罪”,但刘备不肯通融,张裕遂死。
(刘备)乃显(张)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同锄)。”--《蜀书周群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