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七章 新年新气象,大汉建四方7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彼时,扬州牧刘繇已亡,其人之同乡太史慈,收服了丹阳郡不少山越人、并割据丹阳郡南部。 孙策收服太史慈之后,太史慈赴豫章郡收拢刘繇残部,沿途又收拢了不少山越人归来。 其后,孙策平定江东,成就“小霸王”之威名。 彼时,因孙策出身于寒微,是以其人仇视江东士族,兼且其人威名卓著,是以,彼时之山越人皆归心于孙策。 孙权一不具备孙策之威名,二以权谋诈术统治江东,是以山越人再次逃匿山野,便不足为奇。 再次重申:山越人并非少数民族,而是因乱世,而追随宗帅逃匿山野之流民。 陶渊明所著之散文《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实则便是山越人之生活情况。 那些村民,便可归属于山越人之范畴。 所以,孙权所谓“征讨山越人”,实则是讨伐其人治下之流民! 孙权诡诈、无道如此。 反过来考虑,刘晔、曹仁正在执行的“星火燎原”计划,实则是颇为正义的反抗暴政行动。 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革命。 如今赵旻既然已知丹阳郡来年必有涝灾,其人便决不可能对此放任不管。 如此一来,只要孙权未能施行仁政,那么…… 丹阳郡民心向背,便颇耐人寻味。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如今赵旻当务之急,是先搞清楚,来年究竟有哪些灾害,以便其人及时做好部署、并加以应对。 于是乎,赵旻再三追问周群、张裕、杜琼三人。 这三人被赵旻追问得毫无脾气,只好请赵旻取来文房四宝,仔细回忆、记录各自所观察到的星象启示。 最终,赵旻得出如下结论: 来年盛夏六月,冀州、幽州大部,将出现较大范围的旱灾; 同时期,江东丹阳郡、吴郡将出现较大范围涝灾; 来年十月至冬月之间,凉州大部,以及并州北部,或将出现雪灾;而幽州大部,或将出现极寒天气。 除上述区域,大汉全境,基本还算是风调雨顺。 那些不能使大汉百姓伤筋动骨的小灾小害,显然不会出现各种征兆。 于是赵旻吐出一口浊气。 若仅如此,那么苍天待赵旻,或者准确来说,是待大汉百姓,确实不薄。 因为,赵旻至少还有一年时间,来解决天下各地的各种水利隐患、并完善主要河流的水利设施。 赵旻心事尽去之后,这才想起,这三名巴蜀名士,应当随自己入宫、觐见汉帝刘协。 这时代之人,几乎全民迷信。 而这三人又是著名神算子。 是故,无论于情于理,还是于忠于义,赵旻都应率此三人入宫觐见汉帝刘协。 于是乎,两刻钟之后,这四人便出现在长乐宫正殿前。 在古代建筑中,宫是指建筑群,而殿则是指某间大型宫室。 赵旻设计、并遥控指挥修建的许都宫城长秋宫、长乐宫,实际上皆是由正殿、两侧偏殿以及后殿所组成。 区别在于,长秋宫是皇后、太子、两位公主,以及一众后妃、皇子居住; 而长乐宫群殿,则是刘协展开朝会、接见群臣、吃喝玩乐以及居住之地。 原来作为许都宫城主殿的承光殿,如今已是太子、以及一众太子属官的办公公廨。 东汉建筑风格,与西汉略有不同。 东汉的建筑,比西汉少了几分雄浑、古朴,却多了几分华丽与细腻。 这一点,在挑檐下的斗拱设计、各类枋(其实就是后世圈梁)之外观修饰、柱础之华丽纹饰,以及各类装饰性结构上,便可看出。 当然了,无论如何发展,汉阙都是不能缺少的。 隋唐的建筑风格,几乎完全是以东汉建筑风格为基础,然后慢慢演变而形成。 赵旻正在遥控指挥修建的长安城宫城,所采用的建筑风格,便是典型的东汉风…… 赵旻在做设计之时,倒是考虑过参考李唐建筑风格。 但考虑到这是神圣庄严的大汉皇宫、自己子孙后代的长期居住、办公地点,其人只好因循守旧,继续沿用东汉风。 很快,赵旻、周群、张裕及杜琼四人,便顺利见到了汉帝刘协。 赵旻向刘协如是介绍三人。 “陛下,先前玄德公受陛下封为南越王之祥瑞,实则由此三君所献也。” 赵旻这一句话,瞬间便勾起了刘协的兴趣。 “哦?原来如此!” 巴蜀这三名神算子连连自谦。 刘协略做沉吟后,复又道。 “诸君可否向吾明示,吾大汉之国祚如何?” 此非正式场合,因此刘协并未用“朕”这一颇为严肃之自称。 三位巴蜀名士闻得此问,便垂首面面相觑。 最后,由三人中年龄最长的周群开口。 “回陛下,以臣等观之,大汉之国祚,至少尚有三百年以上。 若陛下之子孙有明君,或可再为大汉续国祚达百年之久。 如此一来,大汉之国祚可超周朝,前后将长达八百年以上,臣等恭喜陛下!” 言罢,三人同时顿首行礼。 周群于占卜星象上的造诣,远不及其小老弟张裕,是故这种话真伪难辨。 但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是以,刘协龙颜大悦。 “甚善!甚善!如此说来,后汉第二次中兴,乃是始于朕焉!” 此虽非正式场合,但刘协这句话颇为神圣庄严,是以其人改用“朕”这一自称。 刘协只是缺乏执政经验而已,却不代表人家傻。 跪着的这四人更不傻。 于是四人同时顿首行礼,口中高呼。 “陛下诚为一代明主焉!” 这是红果果地拍刘协马屁。 刘协在得意之下,忍不住哈哈大笑…… 同时,其人毫不留情地窃取了,某个苟哥的功劳。 “诸卿所言极是!若非朕大胆重用贤明之士,大汉又岂能有今日?” 看在刘协给自己养儿子的份上,某个苟哥忍了。 三位巴蜀名士,当然更不可能跟大汉天子抬杠。 于是,四人继续顿首行礼,同时高呼。 “陛下英明神武,确为大汉中兴之主!” 刘协心情一好,便与伏寿、赵旻一样…… “卿等为国分忧,朕心甚慰!今晚朕于长乐宫正殿赐宴,犒赏群臣!” 四人又一次顿首行礼。 “谢陛下!” 刘协挥挥袍袖。 “诸卿且稍作歇息。” 出得宫城之后,赵旻便又领着这三人,去了自己家中…… 周群、杜琼二人,都想拜访一下,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赵大娘。 如今赵家背靠卫府这棵大树,在西域都护府、二关互市以及大散关互市的生意,皆做得风生水起。 赵家的摊子做得太大,赵大娘早已不再关注生意之事,只是在家做做统筹、调度之事。 甚至于,赵冉赵大爷都处于半退休状态,只是每月率自己的亲信团队,查查账、看一看三大报表…… 财务三报表制度,当然是被赵旻搬运到这个时空中的。 赵家所有生意的经营状况,皆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计算表之中。 赵家如今,无论现金流,还是利润分配,每日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赵家的账房团队(就是会计师团队),根本无暇作假。 而且,赵家商队从上到下,也都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也不屑于贪污受贿。 赵家处罚严厉是一方面。 但最主要原因,还是赵家给得太多了。 因为,赵大娘手中的生意规模之巨大,远远超出普通商贾之想象。 巴蜀这三名士人家中生意规模,虽在巴蜀亦算首屈一指,但在赵家面前,宛若蝼蚁。 所以,张裕始终对赵大娘礼敬有加。 而在周群及杜琼二人看来,赵大娘绝对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成功女士。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作为边缘地区的豪族,若按年功序列升迁,姜维在魏致仕之前,乐观估计大约能做到郡守一级。 考虑到他“好立功名,阴养死士”的性格,这恐怕很难满足其志向。 按其父姜囧生前曾为“郡功曹”,那么以“中郎”身份“参本郡军事”的姜维,在仕途方面的成就甚至还不及他那位早逝的父亲。 姜维是否出于仕途考虑而叛变,已经难于考证,不过他的叛变行为,却严重牵连了宗族成员。他入蜀之时恰逢马谡兵败,诸葛亮遂“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因此滞留冀县的姜氏亲属未来及被接走,尽数“系保官以延之”。 (姜)维不得还(冀县),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魏略》 此处“保官”为“保宫”之讹,按《汉书苏武传》,“保宫”是“工徒役作”之所,即姜维的直系亲属被曹魏官方罚做苦役。事实上受到牵连的远不止姜维在魏的“母”、“妻”、“子”,按《魏书》、《晋书》中均无具备独立列传的天水姜氏成员,可知这一宗族在魏、晋二朝的宦途无疑受到过严重影响。 天水姜氏的相关记载,多见于《晋书》中的“载记”部分,这种体例属于“霸史”范畴,即地方割据史,诸姜氏或仕于苻坚、或仕于姚苌,可以确定他们未能被司马氏所重用。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晋的存续时间(即有效控制关中的时间)过短,另一方面也和姜维叛入蜀中导致的历史嫌隙有关。 秦州别驾天水姜平子,诗有“丁”字,直而不曲。--《晋书苻坚载记》 于是天水姜延、冯翊寇明……建忠高平牧官都尉王敏等咸承檄起兵。--《晋书苻丕载记》 姜维入蜀后,曹魏方面曾令狱中的姜母写信,劝其子归魏,结果姜维回信称“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一记载分别见于孙盛《杂记》与唐修《晋书》,而《晋书》又云孙盛有“良史”之才,互文印证,可信度较高。 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杂记》 (孙盛)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晋书孙盛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