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八章 新年新气象,大汉建四方8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然而…… 实际上的情况是,若没有赵旻,赵大娘虽然也是妥妥的商业女强人,但赵家的生意规模,绝对不可能做到如此巨大。 赵家一年的营收,大概是四千万匹优质蜀锦。 在西域,一匹优质蜀锦可兑换十匹绢,折合为后世软妹币,大约为3000元。 所以,赵家一年的营收,大约是120000000000元。 没错,一千二百亿元! 去年,大汉一整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玩意儿俗称gdp,折合为后世软妹币,大约是四千五百亿元。 仅仅赵家一年的营收,便占据了大汉生产总值的27%。 而在赵旻发展经济民生之前,大汉的gdp总和,大约只相当于400亿软妹币。 这点儿可怜的产值,还比不上后世一个中等县。 而且,这点儿可怜的产值,主要还是来源于手工业、商业发达的益州。 农业的产值,相对于手工业、商业而言,还是太低了。 当然了,赵家的营收,只是营业收入而已,并非利润。 但以丝绸之路外贸、国内商业贸易,那高到吓人的利润率而言,赵家去年一年的纯利润,也至少有一千万匹优质蜀锦,也就是大约三百亿软妹币。 卫府去年一年的军费、供养汉帝刘协的经费,便是从这些纯利润中出来的。 综上所述,因赵家、卫府本为一体之关系,赵家单论营收规模,说是富可敌国毫不为过。 于是乎…… 周群、杜琼这两名巴蜀名士,在见到年龄老、容颜却不老的赵大娘之后…… 二人在惊叹、恭谨之余,便忍不住掐指算了起来。 这是迷信的东汉,天下各地关于妖精的传说,屡见不鲜。 很快,二人同时松了口气。 不言而喻,赵大娘只是精于养生、驻颜有术之妇人,却非妖精。 通过亲家翁张裕,赵大娘早已得知巴蜀周群、杜琼二人,同样对占星一道造诣颇深。 于是乎…… 已经快得心病的赵大娘,便忍不住咨询二人。 “周公、杜公,不知犬子与舍甥女之婚事,何时为上吉之日?” 赵旻如今有一明一暗正妻二人,妾室五人(不包括步练师),儿女亦有不少。 所以,赵大娘并非担心赵家子嗣不足。 赵大娘只是担心,自家外甥女甄宓,将来会孤苦无依。 此事要怪,也只能怪“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一封建糟粕思想。 周群、杜琼二人则对此面面相觑。 他们二人委实未料到,初次见面,赵大娘竟会询问此事。 但二人毕竟都是业务能力精熟之人。 向赵大娘讨来赵旻、甄宓的生辰八字之后,二人便同时计算、占卜起来。 在残唐之前,《易》尚有三经存世,且此经的主要作用,就是卜筮; 次要作用,则是学者通过《易》研究八卦之易理,并从中体悟天地变易之道。 毕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易理是天地变易之道,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 综上所述,在五代十国之前,学者、士人对《易》之研究,大多在“象”而不在“辞”。 但到了北宋之后,随着关洛学派崛起,理学渐渐成为儒家主流思想。 自此以后,学者、儒生对《易经》的研究,便渐渐舍本逐末…… 俗称跑偏了。 但在东汉末年,《易》尚未跑偏。 而且,其中蕴含着返璞归真的数理。 其中,阴阳六爻为二进制;六十四卦为八进制,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在张仲景先生的《伤寒杂病论》中,便有十二消息卦,对应人体十二时辰脉象之阐述。 不懂《易经》,根本不可能成为大医。 这便足以证明,《易》中之数术,实则蕴含天地至理。 更何况,每个人的生辰八字之中,本就蕴含了生命密码。 这决非迷信。 所谓的dna配对方式,只是此生命密码的具象化表现方式之一而已。 所以,周群、杜琼二人得到赵旻、甄宓的生辰八字之后,在卜筮之余,还需要进行反复计算。 张裕当然不可能在一边高喊“666”。 其人同样也在认真计算、卜筮。 约莫两刻钟之后,三人擦了擦额头细密的汗珠,同时抬起头来。 然后,三人异口同声道:“张老夫人(赵大娘本姓张,夫姓为赵),以某等观之,来年冬月初六为良辰吉日。 况且,戌、亥之交(晚九点前后),最为适合洞房。” 赵旻秒懂。 这三人的意思是说,在这个时间,他与甄宓…… 便有可能极大可能使甄宓受孕,然后,生出来的很可能是儿子。 关键是,这孩子有极高的概率,没有任何先天性遗传病。 于是乎,赵旻彻底松了口气。 赵大娘心态却登时凌乱。 如今是腊月初三,甄宓还要再等上一年。 明年赵旻29岁,甄宓23岁(都是虚岁),放在后世,这是最佳生育年龄。 但在汉末,甄宓已经是个妥妥的老姑娘了。 赵大娘焉能不为之而心态凌乱? 担心自家老娘继续作妖,赵旻忙不迭打岔道。 “有劳三位大人劳心劳力,如此甚善!” 说着,赵旻向周群、张裕、杜琼这三位长辈深施一礼。 然后,赵旻又忙不迭向自家老娘解释起来。 “母亲大人有所不知,三位先生曾提醒于某,来年六月,河北大部将有旱灾。 孩儿需及早防备、并尽速处理旱情。以是故,来年旱情解除之前,孩儿必无暇与阿宓成亲,还望母亲大人见谅。” 有一句话,赵旻始终未向赵大娘明言。 那就是: 甄宓一旦嫁给赵旻,其人便不可能继续在宫中任女史。 控制欲本就超强的伏寿,在得知此事之后,不勃然大怒才怪! 赵旻必然也要被伏寿迁怒…… 总之,往后赵旻的日子,将会非常难熬。 至少,赵旻陪家中妻妾的时间,将会愈发短。 以是故,赵旻是能拖一时算一时。 赵大娘叹了口气,颔首道。 “阿旻,阿宓已苦候你一年有余,你万不可负之!” 赵旻连连颔首。 “母亲大人尽管放心,来年冬月初六,孩儿必迎娶阿宓。” 此事就此暂告一段落。 赵大娘含笑对巴蜀三位名士道。 “三位先生如不嫌弃,便请在寒舍用些粗茶淡饭如何?” 张裕呵呵笑着,向赵大娘作揖行礼。 “请嫂夫人见谅,天子今晚赐宴,是故弟等稍后尚需进宫。” 赵大娘轻轻挥了挥袍袖。 “既如此,便请三位先生明日光临寒舍,老身必用心为三位先生,略备些粗茶淡饭。” 三人对此,自无不可。 眼看已近酉时,周群、张裕、杜琼三人,便先行告辞…… 他们三人之穿戴,略显随意,是故需至张裕在许都的宅邸,更换一身朝服。 赵旻送走三人之后,也同样需要换上武官之朝服。 这时,赵大娘方才压低声音道。 “阿旻,为母后日需赶回真定故里祭祖,至望日(十五)之后方还。 为母不在之时,你务必妥善招待张公等三位先生,你可知否?” 赵旻颔首。 “母亲大人放心便是。” 赵旻、甄宓婚期既定,也算解了赵大娘一桩心事。 赵大娘这时方才想起…… “阿旻,你若与阿宓成亲,阿寿是否将……” 赵旻欲哭无泪。 亲娘咧!您老这才想起此事来? 于是其人苦着脸道:“母亲大人应同样了解阿寿方是。” 赵大娘先是讪讪一笑,旋即叹了口气。 “阿旻勿忧,关于此事,为母将择机向阿寿说明。”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按此,姜维对待忠、孝的态度与彼时的士大夫存在明显差异。他叛出魏国,于“忠”有亏;他弃母不顾,于“孝”有愧,此人一心追求者唯有“功名”与“远志”,也无怪乎孙盛会痛斥姜维在“忠、孝、义、节、智、勇”六个方面“无一焉”,最终将其定性为“有魏之逋臣(即叛臣),亡国(指蜀汉)之乱相”。 平心而论,孙盛对待姜维的这番评价,未免有过分贬低之嫌;但“功名”对姜维的吸引胜过了“忠孝”对他的束缚,也确属事实。 姜维的特殊性格及形成原因 如前所述,相较于同时代的士大夫,姜维具备了异乎寻常的功名之心与相对寡淡的忠孝之心,尤其是姜维拒绝归魏,将其母置于险境,在彼时是极不常见的(可与毕谌、徐庶案例作对比);这可能来自环境影响与个人性格的双重作用。 (1)环境影响 姜维长于雍凉,这一地区在汉、魏属于边地,汉、羌混居,移风易俗之事常有。 按《维传》,传主入蜀后,“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这段材料说明了两件事,其一是姜维谙于胡俗;其二是姜维有能力“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这就证明了他不仅“练于胡俗”,同时也通晓胡语。 这种情况在民族杂居的地区并不罕见,更早一些的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无不如此。 董卓“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以至他入京时,麾下充斥着“湟中义从”(月氏别种)、“羌胡”与“秦胡”(胡化汉民)。 他的女婿牛辅,身边近卫是“攴胡赤儿”,因此这一集团被洛阳士大夫视作“羌胡之种”,又有蔡文姬作《悲愤诗》云“卓众来东下……来兵皆胡羌”。 至于李傕、郭汜,皆“习于夷风”(见《献帝起居注》),可知其生活习惯、语言风俗方面与董卓高度相似。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