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书七零:女场长她火爆全兵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1章 171:两头麦穗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学生何昌盛指着一片嫩黄的小白菜惊叹: “这小菜出的真好,真水灵。” 钟宝泉伸手,小心翼翼的从苗床里捏了一撮土,撵了撵,又闻了闻,最后放到手心搓了几下: “不错,这个育苗土配的很好,疏松不板结,土壤保墒效果也不错,足够湿润,配这个土壤的人,应该很专业。” 谭小絮没说这是自己亲妈配出来的: “这是我们连队一位有十几年经验的老职工配出来的育苗土。” 钟宝泉再次感慨: “你们农场,真的是人才济济!” 而后又趁机教育自己的学生: “我们要多向老职工学习,有时候,他们的经验比我们整天待在实验室里研究的成果更有价值。” 两个学生一起点头: “是,我们会多向老职工学习的。” 三个人把所有苗床都仔细看了。 包括知青们做的记录,记录每样种子的种植时间、催芽过程、出苗情况,记录的很专业。 来自农业大学的专家学生们没想到,在这个偏远的农业连队,居然能看到如此专业的育苗工作。 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本来他们的心情已经算是跌到谷底了,大老远、坐了几个小时的车、从哈城赶过来,被带到被这么个偏远的地方,中途遇到狼。 再到后来,齐雁情绪崩溃,当场大哭,哭的大家心里乱糟糟的,已经对这个地方不抱什么期待了。 结果柳暗花明,没成想,在隔壁连队,能看见如此专业细致的育苗工作。 这里,每样种子发育的都很好。 苗很壮实。 刚破土的种子,看起来也十分强劲,透着勃发的生命力。 还有的刚种下的种子,为了保墒,上面覆盖了一层帆布。 所有工作,都得到农业专家的极大好评。 来自农业专家的肯定,让杵在旁边、始终插不上话的总场长心里酸溜溜的难受。 谭小絮已经不自觉的屏蔽了这位总场长的存在,当着陈康的面,对钟宝泉说出了自己的设想: “钟老师,其实,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塑料膜,完全可以用塑料膜代替,用塑料膜建成这样的房子,这样,哪怕是冬天,也能在房子里种蔬菜。” 这就是大棚种植了。 钟宝泉道: “我大学里的几位同僚,也有跟你一样的想法,但是,毕竟条件跟不上,首先塑料膜不能大规模供应,还有房屋结构、用料,这些都要解决,冬天保温也是个难题,如果能把这些全部解决的话,冬天种出夏天的蔬菜,理论上是可行的。” 谭小絮知道,七十年代,提出大棚蔬菜,有点太超前了。 这不是有想法就能实现的。 需要其他技术配套设施跟的上才行。 谭小絮大胆道: “只要有人号召起来,我们努力研究,想办法攻破所有技术难关,一定会实现。” 钟宝泉听她说的头头是道,忍不住道: “小谭很有研究嘛。” 谭小絮谦虚: “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想。” “有想法是好的——你这个育苗室,效果真的不比我们农业大学的育苗室差。” “谢谢钟老师肯定。” 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谭小絮很高兴。 看完了木刻楞,谭小絮又带他们到大田里看。 这时候,最早种的那一批小麦,已经发芽了,仔细看,黑土地里露出一层毛茸茸的细小生命,看起来十分喜人。 钟宝泉蹲在地头。 不愧是搞农业的,对脏兮兮的泥土一点嫌弃的意思都没有,挽起袖子,四根手指直接伸进土里,用手指当铲子,铲起一小把土。 把已经发芽的小麦放在眼前仔细查看,很细心的扒开一根细芽,麦芽很壮实,钟宝泉有点意外道: “这里的小麦种的这么早,出芽情况居然不错。” 他放下土,站起来,拍掉手上的土,望着远处跟蚂蚁一样大小的拖拉机还在耕作,问: “一共多少亩小麦?” “一共六千亩。” “那么多,你这一片场地,刚建起来吧?” “是,不瞒钟老师,这个连队,才建起来一个多月。” 谭小絮刚说完,就听到倒吸凉气的声音。 “才一个月,已经规模这么大了?真不敢相信。” 有个学生道: “你要不说,我们还以为,已经建了好几个月了,这根本不像是刚建了一个多月的地方。” “是我们连队全体职工齐心协力的结果。” 钟宝泉道: “这也说明,小谭领导有方。” 谭小絮不敢在农业专家面前显摆自己,只笑了笑。 钟宝泉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忽然问道: “你知道,三十年前小麦亩产多少吗?” “钟老师,您要考我这个问题,可就难住我了。” “三十多年前,我还小,但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小麦每亩只有三四百斤。而且,我们这边是北方,跟南方不一样,南方一年两季作物,我们这边,一年只有一季,所以我小的时候,经常吃不饱肚子。我最早的记忆,就是从饿肚子开始的,大概三四岁左右,我饿的头枕在门槛上,不知是饿晕了,还是在睡觉,总之迷迷糊糊不清醒。” 谭小絮由衷的说道: “钟老师,您真不容易,从一个饿肚子的孩子,成为现在受人尊敬的农业专家,中间一定走了很长的路吧?” 钟宝泉听她这么说,突然很受触动: “小谭你是哪里人?” “我就是农场人,我是荒二代,我爸是北大荒第一代垦荒者,我在农场出生,也在这里长大。” “真幸运啊,在农场出生,应该从来没饿过肚子吧?” 谭小絮摇头: “很幸运,确实没有。” 包括最艰难的六零年。 虽然在老谭家,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吃,也不一定每顿饭都能吃的多饱。 但确实没有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经历。 日子再艰难,下一顿饭还是有着落的。 钟宝泉继续回忆: “我是饿着肚子长大的,从小就挨饿,那时候就梦想着,将来能吃饱饭就好了。 有一次,夜里做梦,梦到这年秋天,地里的小麦,每根麦秆上结出了两头麦穗,每一头麦穗都沉甸甸的好看。 那一年,粮食大丰收,地里的小麦产量翻了倍,一整年,我没有挨过饿。 睡醒之前,我还在吃着白面蒸的馒头,吃着馒头醒过来,发现嘴里全是口水,原来只是做了个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