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二章:把李世民写入启蒙教材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李承乾的太子教令一下,三省六部接到教令,当即忙碌奔走。 “召我没有?” 刘洎见到尚书省六部官员都在奔走,忍不住焦急。 他是黄门侍郎,但门下省侍中暂阙,也算是领着侍中的差事。 只不过,魏征以特进知门下省事,管着门下省的事务。 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去。 毕竟,太子召见传人,谁不在谁尴尬一说,在朝野是广为流传的。 他如果不去,那自己的处境不是很微妙了? 但太子教令也没给他啊。 自己难道厚着脸皮去东宫不成? 所以,他才焦急难安,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黄门侍郎刘洎,太子教令:召你即刻前往东宫议事,不得有误。” 好在长孙冲前来宣读召见,刘洎如蒙大赦,想也不想领命,道:“臣刘洎遵令!” 中书省那边,长孙冲也去传令了。 很快,就能看到太极宫一片景象,三省六部主官,接二连三行走,皆是匆匆朝东宫而去。 这一事当然是惊动了李世民。 他在知晓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在练习王羲之书法。 东宫。 群臣陆续抵达显德殿,见太子早就在等候了,纷纷行礼拜见。 “免礼。” “诸公坐吧。” 李承乾淡淡的说道,他手里拿着一道奏本在看,他好像还没看完,没有立刻跟群臣交谈。 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人也不着急,只是有点好奇。 晋王李治怎么会在太子身边侍奉? 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治也知道众人投来的目光,不过他没有去管,低声对自家太子哥哥说道:“民部尚书唐俭在外,兵部尚书李绩在统兵……。” 这是两个未能来的。 李承乾点头不说话,李治只好乖乖的坐好。 不久后。 李承乾总算是放下奏本,笑道:“今日请诸公前来,有些仓促。” “但孤许久未理国事,免不得有地方要讨教诸公的。” 他这话是给这次召见,定了基调,也是给出信号。 孤要理政管事了。 众人自然是听得懂李承乾话里的意思。 时隔一年之久,太子再次署理政事。 这对如今的局势来说,其实大家是乐于见到的。 太子贤明,却一直不管政事,不知朝务。 朝野内外都会有闲言碎语,他们这些当重臣的,都会承受极大的压力。 陛下那边也不好交代。 是不是你们专权擅权,不让太子参与政事啊。 如此贤明的国本储君,你们是想以后让太子成为昏君不成? 这样的议论,谁都不想听到。 “殿下言重,臣等自当竭力辅佐!” 房玄龄说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这奏本,是从尚书省刚送来的,关于长安范围教育试点的安排。” “孤看完后,教书先生,适龄学生登记造册等方面,没有问题。” “但有一点,孤觉得比较欠妥。” 高士廉疑惑的问道:“敢问殿下,是哪方面不妥?” “在此事上,尚书省多次商议,才最终定下这番章程的。” “左仆射,你觉得呢?”李承乾没有回答舅公的话,而是问房玄龄。 高士廉是尚书省的右仆射,还兼着吏部的差事。 左仆射是房玄龄。 房玄龄顿了顿,没有回答,反问道:“殿下认为哪方面需要改进的。” 其他人也露出不解之色。 长安的教育试点。 事关"天子门生",谁都无比重视。 尚书省商议,多次呈递给陛下御览,才定下来的。 可以说,大家都很满意。 他们想不通,哪里还让太子觉得欠缺的。 “教材!” 李承乾说道:“教材方面,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还是依照蒙学教材。” “孤觉得欠缺的,是你们为何不进一步做出改变来呢?” 房玄龄正色,道:“还请殿下赐教,蒙学教材该如何修改?” 蒙学教材,其实也是经过他们多次商讨才定下的。 毕竟,其他学堂私塾,都是用的蒙学教材。 可以证明在蒙学上,是有作用的。 “左仆射,我听说过朝中典故。” “当年杜公健在,你多谋略,杜公善决断,同心辅佐陛下,引为美谈佳话。” 李承乾说这事,众人差点没跟上节奏。 刚才不说启蒙教材,为何突然转过弯,说房谋杜断之事。 这都过去多久了? 十多年了,如今提起来,有什么意义? 房玄龄摇头,哀叹道:“只可惜杜公早逝,痛失一知己。” “陛下也时常为之惋惜。” 李承乾道:“既惋惜,何不如编写为一故事,写入教材中,将其宣扬传颂呢?” 嗯? 众人猛然抬头,不可思议的看向太子。 长孙无忌下意识看向房玄龄。 不是。 太子,你这是要干什么。 “孤以为,启蒙教材不能一成不变,应该为其增色。” “我大唐当年起义,诛灭暴隋,有多少故事可传颂的?” “陛下年少,何等英明武神,创造多少典故事迹。” “若不能写入教材,让世人铭记学习,难道不是一大憾事嘛?” 李承乾将众人的反应,都看在眼里,语气平缓的说道:“房谋杜断,为一典故。” “陛下箭术无双,为一典故。” “郑国公直言劝谏,陛下虚心听纳……。” 魏征不由挺起了胸膛,脸上不无骄傲之色。 “诸位与陛下还有许多逸闻故事,皆可编写入教材之中。” 李承乾道:“不要太过复杂,简单明了易懂。” “让孩童从小在启蒙就接受陛下的英明神武,知晓我大唐君臣同心。” “岂不是一件美事?” 他不相信这事,会被否决。 把你们写入教材,那是天大的恩典。 也是沾了跟李世民的光。 你们还不同意?那就真不识好歹。 送上门千古留名的机会都把握不住,你们还能干什么? 李承乾都要怀疑这些人的忠心了。 他把李世民的各种故事写入教材,目的很简单。 就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受到李世民正面的影响。 让他们熟读背诵李世民的逸闻故事。 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正是影响思想,任意挥洒涂抹的时候。 给他们播下爱戴崇敬的种子,印象深刻,难以忘却。 假以时日,等到长大后,这一批"天子门生"将会更加忠诚,心向大唐。 这仅仅是第一步。 与其让他人来教人忠君爱国,还不如朝廷主动出击。 接过教书育人的重担,培养出爱国爱民的学生来。 到时候,再统一全国教材,不论是什么阶段的,必须要朝廷编订的教材传授学识。 敢用朝廷之外的教材,下狱论罪。 这相当于把世家门阀的根基,斩断了大半。 再在将科举完善,形成巨大的影响,作为晋升之阶,只考教材内的,不考教材外的。 世家门阀? 死去吧。 “殿下!” 在场之人无不激动,能入教材,谁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呢。 “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高士廉很是喟叹,“殿下天启四句,就是要我们能放开思想,跳出固有思维去想事情。” “结果,我还是因循守旧,不思改进。” “殿下一言惊醒梦中。” “臣惭愧啊。” 天启四句,本该是崇教四句。 是因为李承乾在崇教殿说的那四句话。 只不过后来改崇教为天启。 也将称之为天启四句。 房玄龄也露出惭愧之色来,“臣有负天启四句的启示啊。” 魏征兴致勃勃,这不管他的事,你们尚书省跟礼部没搞好,惭愧是应该的。 他想喷一喷这几人,差点痛失登上教科书的机会。 但想了想还是算了。 “殿下所言,属实金玉良言。” “陛下英明神武,胸怀博广……。” 他对李世民狠狠的吹了一通,道:“朝中皆知,但百姓却少有知晓。” “若为启蒙教材,孩童学习后,回家也能告知父母。” “这样一下来,百姓们都知道陛下是何等贤君明主了。” 长孙无忌也忍不住出来表态了,“殿下,臣以为当让尚书省,礼部所制定章程打回,重新制定。” 李承乾笑吟吟的说道:“左右仆射。” “你们怎么说?” 房玄龄与高士廉那还有说的,都到这个份上,敢继续执行这章程。 别说陛下没办法交代,就是自己也要沦为愚笨之人了。 “臣等思虑不周,多谢殿下点醒,回头我们就重新制定……。” 房玄龄与高士廉当即表态,至于礼部,李道宗还没回来呢。 也没有礼部说话的份。 “既然如此。” 李承乾伸手拿起奏本,道:“就请二位拟写建议,呈请陛下御批。” 李治起身,将奏本放在木盘内,朝房玄龄与高士廉走了过去。 木盘除了奏本外,还有白纸笔墨。 房玄龄一顿:“殿下,这……臣有些不解。” “两位将启蒙教材的想法,写在白纸上,贴附在奏本之后,呈交给陛下,陛下一看之下,便一目了然。” “陛下觉得可行,批朱即可,若是不行,召人问询,或者打回重议便是。” 李承乾笑道:“这样要省不少的功夫。” 众人觉得很是惊奇,魏征笑道:“这法子倒是不错啊。” 房玄龄与高士廉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 “左右仆射,你们先写吧,写好之后,便立即呈入太极宫。” “正好孤要看看其他奏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