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七十六章:两宫强调,江南士族报纸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站在田地讨论,不太适合。 一众人打道回府,在两仪殿会坐。 李承乾回宫换了一身常服,也随后到来。 李世民也换了衣服,坐在主位上。 “考虑问题全面是好事。” “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想到如何防止漏洞出现。” 李承乾这才淡淡的说道:“生育国策,我们颁布了一条法律。” “贴补之策,我们也可以制度想要的。” “诸公皆是朝中贤臣能人,大家集思广益,查漏补缺嘛。” 李世民笑道:“太子说的不错。” “有什么疑问,现在提出来,商议商议对策。” “我觉得,辅机说的贴补之计,是利于民生百姓的。” “今日亲耕,在表率。” “但我是大唐皇帝,天下百姓君父,不能只是表率,更要做出惠及百姓的行为。” “玄龄,你有什么想说的?” 他点名喊道。 之前的话,就算是为这次贴补大计确立了性质。 补贴大计是要实行的,是君父恩惠子民。 但在实行之前,有什么问题,该说该讲的,不能藏着。 房玄龄道:“郑国公说了这事,臣正好想到一个问题。” “是不是要限制每家每户购买的数量?” “不加以限制,一家购买多个,岂不是要被人利用了?” 李世民指着房玄龄,欣喜的说道:“看看。” “这就是问题嘛。” “有话就说,有问题就提。” “玄龄要是不说,我们把这补贴大计颁布了,那岂不是便宜有些人了?” 说完,他道:“这个问题很好。” “诸位有什么对策?” 长孙无忌道:“陛下,臣以为简单,限制数量即可。” “每户最多只有两头牛。” 房玄龄摇头,“这样,有些家中七八口人的,怎么做?” “还有那些大门大户的,土地较多,一两头怎么够呢?” “有些违背初衷了。” 张亮惊讶的说道:“那些有钱人家,也在补贴范围?” 魏征不满的说道:“都是陛下的子民,难道还要分钱多钱少的嘛?” 张亮明智的闭嘴。 干不过这些文官。 我是乱入的。 李承乾道:“魏师这话就说的很对。” “孤向来不对以贵贱区分孤的子民。” “不管他钱多钱少,有地没地,孤都一视同仁的。” 李世民:“太子说的好。” “我的子民,我自当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众人:“陛下圣明!” 李承乾道:“不管是大族,还是有钱人家,都应该享受朝廷的补贴。” “只不过,这个贴补,要做出限制来。” 他巡视一圈,“首次,以旧抵消部分,朝堂补贴,第二次,朝廷降低补贴力度。” “第三次,朝廷不再补贴。” “耕牛也是一样,第一头全额补贴,第二头半价补贴,第三头,由买家原价去购买。” 这次补贴是面向广大底层百姓的。 主要是让广大百姓,解放劳动力,能够更多的耕种土地,开垦荒地出来。 买一头牛,哪怕是有朝廷的补贴,李承乾估摸着也可能掏空他们家庭大部分的财产。 至于第二头半价补贴,怕是会让很多百姓望而却步。 更别说第三头了。 那只能是有钱人家,拥有大量土地的才会去选择。 所以,只对补贴两次,能够杜绝钻空子的弊端,也能真切的照顾到底层百姓。 “殿下英明。” “这个限制之法,大大的降低补贴大计的风险,也让人无机可乘。。” 长孙无忌不无激动的说道。 房玄龄附和一声,道:“不过,还是要防止有人以第二头牛,低买高卖。” 魏征正色道:“那就防微杜渐,以律法进行约束。” “不许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李世民问道:“那百姓无计可施,要变卖该如何办?” 魏征当即道:“这很简单,官府以补贴后的价格赎回。” “官府也不占百姓的便宜,百姓也别想从中获利。” “毕竟,朝廷最根本的愿想,是鼓励耕种,鼓励开垦。” 李承乾没有说话,但心里却很是感叹啊。 不用他多说什么。 这些贤臣就能把问题找出来,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耕牛在官府手中流转,极大的限制有人从中牟利。 当然,有可能出现官府中饱私囊等行为。 这就需要朝廷对此监督以及巡查了。 最终还是要落到御史台的身上。 随后,众人就此事,进行展开的讨论商议。 逐渐把补贴大计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漏洞,都给出了办法。 李承乾走出太极宫,浑身很是放松啊。 这是,由长孙无忌与工部联手去办,想来会有些瑕疵,但大的方向,是好的。 “今日陛下举行亲耕礼。” “马上写出一份文稿,在报纸发行出来。” “是!” 第二天。 大唐帝国报再次发行。 重点讲述亲耕礼仪式,同时还将李世民在仪式上的讲话,进行报道。 “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在亲耕礼仪式上对群臣作出强调:民以食为天,朝廷要紧密关注春耕的进行,确保春耕顺利完成,一旦发现春耕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为百姓耕种排忧解难,保证今年丰收。” “睿智仁德的皇太子殿下,对群臣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道,州,县等各地官府主官,亲赴民间田地视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春耕乃是民生大计,不能让事来找人,要各级官吏主动找事。” “两宫强调:切实维护春耕生产秩序,一切以春耕为要……。” 报纸一经发行,马上就迎来了哄抢。 大多都是士子,读书人等。 长安百姓则是不约而同的汇聚到一处,听着他人的宣读。 “陛下与太子如此重视春耕。” “怎么能不重视,你才吃饱饭多久。” “国有贤君明主,我大唐之幸啊。” 长安各地都在奔走相处,口口相传。 不出意料,这份报纸也到了朝中大臣的手中。 “这轻薄的一份报纸,就能让长安再三震动啊。” 房玄龄感叹道:“之前对庙堂报告,如今也传遍天下,也在争相传颂,大加议论的。” “谁说不是呢。” 房遗直也是惊叹,这报纸简直是刷名望的神器。 以当前独《大唐帝国报》一份,只要是识文懂字的,就没有人不会看。 他知道,自己阿耶在民间的声誉,可比之前要夸张的多。 什么贤臣,什么堪比管仲等名号,都在流传。 “阿耶,你如今有这般大的名望,万一陛下……。”房遗直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就是担心陛下猜忌。 “这你就多虑了。” 房玄龄顺着胡须,轻笑道:“老夫今年六十有四,陛下今年却不过四十有四。” “正直春秋鼎盛,威望无双。” “老夫越是有贤名,越是能衬托陛下的贤明与文治武功。” 换了是其他帝王,他或许还会怕民间的声望。 哪个臣子,还没担心过功高震主的? 深知李世民为人,又在年岁上差距如此之大。 房玄龄是一点都不会担心。 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名望上来,李世民都不可能对他有猜忌。 他又不是李靖。 再者。 真要论名望,东宫那位皇太子的名望,比他是只高不低。 多少士子,多少名士大家,对太子推崇的。 与皇太子相比? 他这名望高涨,都是太子给的。 “阿郎!” “大郎!” 管家急忙跑来,气喘吁吁的扬着手中的东西。 “怎么了?” “慌慌张张的,成什么样子?” 房玄龄皱眉道。 “怎么了?”房遗直问道。 “大郎,是报纸。” 管家说道:“又出来两份报纸。” “嗯?” 两人疑惑,一人拿了一份,房玄龄瞳孔微缩,“文以载道?” “阿耶,你看,这是圣贤报!” 房玄龄观察两份报纸,“哪里来的?” “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两份?” “这个陆云,谢谦是谁?” 房遗直小声道:“不会是江南陆氏,谢氏吧?” 房玄龄恍然惊觉,“太子让江南士族发行报纸?” “这事情怕是要大了啊。” …… “殿下。” “你说这江南士族也真是有意思。” 长孙冲撇嘴,道:“什么文以载道报,圣贤报。” “跟我们这《大唐帝国报》的档次就不一样。” “用殿下的话来说,一点格局都没有。” 李治道:“冲哥,你这就不知道了。” “文以载道,圣贤两名,可是冲着山东士族去的。” “你想想,山东那些士族,看到这两份报纸的名字会怎么想?” 怎么想? 李承乾嘴角露出玩味之色。 自然会很有意思了。 他目光落在报纸上。 长安是京师,江南士族想要在长安发行报纸,肯定要经过他的过目与允许的。 但在江南,他们怎么搞,李承乾就管不到那么多。 内容他看过。 没有多少过激的表述,不过就是江南名士写的文章而已。 可别小看这种文章,在江南流传没什么。 一旦在山东流传,那可是上门打脸。 文以载道,更是刊印一些古籍的注释。 这个可就很要命了。 要是北边的读书人,认可这些注释,引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的话。 那相当于江南士族,隔空传播理论与主张,还收了不知道什么来历身份的无名弟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