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八十九章: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大唐精神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李世民身子微微一荡,旋即撑在扶手上,单手扶额,斜看着魏征,眸中是又惊又怒。 两人的对话翻译过来。 李世民:你没爹! 魏征:你是我爹! 君父君父,在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代指天子。 但这一次魏征却将其具现化,正式将君父的概念给确立了。 李世民无法反驳,也没有理由去反驳。 以他的帝王角度来说,他为君父是没有错的。 也是需要这一层君父的关系。 天子牧民,天下百姓皆是天子子民。 魏征的一句君父,把他给整破防了,但又给他加上一层外甲。 “我惹他干什么啊。” 李世民冷静下来后,心中不知道该懊悔,还是该庆幸。 这会儿尬住了。 他要是再呵斥魏征,那么史书上如何记载这一桩君父事件? 好事会变成坏事的。 魏征在这事上,可得后世赞扬的美名。 他要是否定君父关系,那是自毁长城啊。 干不过! 真的干不过。 还是太子来收拾他吧。 太子,你出来啊。 你别不说话。 我知道你在看戏! 再不出来,我蚌埠住了。 李世民殷切看向李承乾,希望他出来救场。 也不知道李承乾是不是感受到召唤。 他突然起身,朝着魏征走去。 “太傅!” 李承乾扶起魏征,眼神很是复杂,“既视陛下为君父,为何置君父于不仁不义的境地?” “这不是作为臣子,该有的品德与行为。” 魏征想要说什么,却被他给打断了,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这件事情,是孤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李承乾看向群臣,道:“没有详细说明,为何如此。” “太傅,你先去坐下,孤自会解释明白。” 魏征擦了擦眼角,拱手退下入座。 李承乾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道:“孤留皇子在京,自是知道可能带来的未知变故。” “但孤想的是,要在我辈之中,树立表率。” “再则,皇子在京,孤也准备将亲王皇子的封地,全部免去。” 他本来不想这么快,就把后续动作说出来的。 但闹到这个地步,他不得不这么做。 要想把事情给圆满解决。 群臣那边就不能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魏征一句他独言之,相当于变相指责群臣不忠。 群臣岂能担上这样的骂名? 他们肯定会出言的,要是他们因此站出来,那事情就难以进行了。 所以李承乾才抢先,把话给接过来,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然后,就是他发挥之时。 该安抚的安抚,该给说法的给说法。 果然。 听闻李承乾后续的动作,群臣俱惊。 就连李世民也多次打量他,他事前并不知道这事。 他微微皱眉,转念就明白过来。 当下事急,太子没办法跟他交涉。 李孝恭等人一顿,亲王的封地收了,那到时候他们这些郡王的怎么说? “孤曾在天启殿,与诸多名士商讨过《礼》。” “其中就有封内还是封外之议。” 李承乾和盘托出,缓缓说道:“大唐矢志于创造前所未有的盛世,又秉持开拓探索的宏大愿望。” “这一目标与精神,文武百官,包括陛下以及孤,都在贯彻践行,并坚定前行。” “太傅是直臣,有自己的操守与坚持。” “但孤想提醒太傅,你要多多领悟大唐精神,保守谨慎是好的行为,但固步自封,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他得堵住群臣的话,群臣不言,是领悟到大唐精神的精髓,并认真贯彻。 同时也要批评魏征的思想觉悟不够,没有领悟大唐精神。 这次你邀名成功,那么该见好就收,我把话都说明白,也给你台阶下,不要再胡搅蛮缠了。 魏征老脸微微一红。 太子变相指责他的思想,没有跟上大部队步伐。 这次是一次尝试的行为。 如果成功,是要为后世打下政治基础的。 往后都会为此效仿执行。 太子搬出“礼”来,魏征是接不住的,也不能接。 “大唐精神是以陛下领导为核心,集大成的思想指导方针。” “我们应该紧密的团结在陛下英明领导的旗帜下,领悟学习陛下的思想与精神。” 李承乾语气掷地有声的说道:“在陛下的思想与精神指导下,励精图治,治国安民的同时,又要勇于探索尝试,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符合大唐国情的道路与方向来。” “这样,我大唐才能有别于历朝历代,在前贤开辟的道路上,我们创造出新的篇章来。” 李世民不扶额了,也不生气了。 他挺直腰身,坐姿正经,器宇轩昂的扫视群臣。 心情大美。 听听! 太子说的话语。 我的思想,我的精神。 就是大唐思想,大唐精神。 是指导你们做事治国的方针。 你们都要领悟学习。 不要像魏征一样跟我对着干。 我对劝谏从善如流,有话好好说,不要蹬鼻子上脸,动不动就给我难看。 好好做事,比什么都管用。 李承乾的话,无疑是将他捧上另外一个高度。 同时也让群臣站在了一个新的台阶上。 大唐取得有别于历朝历代的成就,那么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他们全都能青史留名,后世称颂。 大唐之前有那么多贤人。 为什么处在变革时期的大唐的我们,不能成为后世人眼中的贤人呢? 魏征低头不语,他心中产生了极大的羞愧。 太子是要让我们都成为后世人的贤人。 自己却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深意。 还要太子这般言说才行。 李恪面色没有变化,但心里却是翻起惊涛骇浪。 他们事先是知道封地会免去的。 却不知道会把他们往大唐之外封。 难道真要效仿周王朝故事? 更让他震惊的,是太子的这一番话语。 真是令他耳目一新,眼界大开。 兄长的思想高度,他这一辈子怕是都难以企及啊。 群臣也在蠢蠢欲动,长孙无忌与高士廉都想站出来发表一同大论。 房玄龄的胡须,也是无风自舞,可见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 李承乾没有时间去看群臣的反应,但大概也猜到几分。 他继续说道:“封王在外,也不是那么说封就封的。” “还是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 “首先是亲王们要有足够的个人能力。” “这能力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应该拥有其一。” 李承乾一顿,目光冷峻起来,沉声道:“但孤的弟弟们,却很不幸。” “他们不能太有能力,也不能太有出众的地方。” “太有能力了,会有风言风语。” “没有能力的,却要受到弹劾。” “他们不管如何做,都要谨小慎微,生怕一个不小心,就遭到莫名的弹劾。” 他拍了拍胸口,道:“孤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皇子亲王,何至于被猜疑到这等地步?” 其实。 他这话也是为以前的自己发声。 当年前身过的处境,都是那般为难。 可想而知,皇子们又是何等举步维艰的。 可以说,上至他这个太子,下至皇子亲王。 任何言行,都被人用放大镜观察着。 稍不如他们意,不是教训就是上奏弹劾。 李世民下意识的看向儿子们,只见一个个都低着头,没有说话。 从感情来说,他是不想看到有这样猜疑的。 可理智与经历告诉他,想要不猜疑,是不可能的。 “现在要他们封王在外,若是没有相应的能力,孤这个作为兄长的很担心。” 李承乾道:“所以,孤允许他们,从文从武,就是要他们学到治理封地的能力。” “孤也要大唐的公主们,能够为盛世出一份力。” “难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应该的吗?” 群臣鸦雀无声。 本来就不能说话,现在更不会说了。 就听太子在唱。 “三郎!” 李承乾唤道。 李恪当即道:“殿下!” “你来告诉陛下,告诉诸公。” “你是什么想法?” 李恪一愣,他脑海快速的闪过无数念头,随后道:“臣身为亲王,是皇子,更是陛下的臣子。” “自当紧密的团结在陛下英明领导的旗帜下。” “不管朝廷是何方针,是何决策。” “臣拥护陛下的精神与思想,坚定不移,至死不渝!” 李承乾暗暗的称赞一声,不愧是李恪啊。 脑筋转的就是快。 太有活学活用了。 这个态度,表的漂亮。 “四郎!” 李承乾再喊道。 李胖胖没想到自己也有份,他也没多想,顺着李恪的话说了下去。 随后是其他的皇子,一个个站起身来,高声洪亮的言说。 李世民越听,脸色就越是笑容。 他真的太高兴了。 皇子表态完后,就轮到角落的公主们了。 叫她们来,可不是看戏的,是来做戏表态的。 也是要作为一份力量展示的。 李世民看到这些公主们,尤其是那些妹妹们。 嘴角的笑容根本就压不住。 妹妹们的支持,让他心中难以忘却的伤疤,要好受许多。 群臣看着站出来的皇子,先帝之女,当今之女。 头一次感受到来自李氏宗室带来的压力。 这些公主们,通过联姻,可是把朝中不知道多少大臣给捆绑在一起了。 或许大家都没有刻意的去了解。 就连李世民也没有考虑到。 但当李承乾把他们全部都拉出来站台的时候,恍然之间才发现。 这一股力量,强的可怕。 “河间郡王。” “江夏王!” “汉王……。” 李承乾可还没有展示完,他把其他李氏宗室也全部点了出来。 李孝恭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发声表明他们的拥护态度。 这朝廷上,一眼望去。 不是皇子,就是公主,不是国公,就是郡王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