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零七章:孤很不高兴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李承乾回到长安后,继续外出。 不过,这次他叫上魏征与于志宁后,继续外出微服访查。 “殿下。” “长安有点过于热闹了。” 半路上,于志宁主动挑起这个话题。 魏征冷哼道:“是有点热闹了,热闹的不太像话。” 李承乾微微一笑,道:“热闹点不好吗?” 于志宁还没开口,魏征当即反驳道:“殿下以为这是好事?” “公然骂战,操纵舆论,愚弄百姓。” “要再不管的话,怕是要演变为拳脚行。” 于志宁这时才接话,道:“每日报纸数十种,几十万份发行。” “不说其内容多少双方的骂战,就是此举也太过劳民伤财,损耗民心了。” “百姓都不知道该信谁的。” “这边说他有理,百姓就信,那边说他才是对的,百姓也相信。” 他双手一摊,叹道:“这把百姓都分成两个阵营了。” “长此以往下去,就不会是热闹,会分散民心的。” 江南系与山东系,双方的斗争已经不是火药味,是早就点燃了。 双方舆论骂战,打得不可开交。 长安的舆论,几乎是被他们搅合的一塌糊涂,思想混乱,百姓文人也是各执一词,相互攻讦。 别说百姓,学子文人信什么。 就连官员们,看到双方的报纸内容,也不知道真假。 而且报纸内容也越发变味了。 原来有的经典注释什么,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些世家士族,塞了私货的文章。 早就没最开始,双方能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来了。 李承乾倒是很放松。 他看着外面的田野,很是满意。 长安到底是京师啊。 在农业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他看到不少百姓,在开垦荒地,铲除荒草,翻开土地,等着太阳炙热干了之后,放火一把绝根不说,还能给新地施肥。 “不要危言耸听,也不要过于紧张。” “朝中本来就提倡言论自由,就连陛下也多次表示,凡是他有不对的地方,尽管直说,无须顾忌,不会因言获罪。” “陛下心胸博广,都能接受犯颜直谏。” “民间报纸又没有对朝局大事乱点评说话,如何能对他们插手干预他们呢?” 李承乾也不看他们,淡淡的说道:“说什么劳民伤财,损耗民心。” “劳民伤财谁了?” “那些报纸一文钱一份,成本都是他们扛下来的。” “伤的也是他们自己。” “一文钱百姓花不起,但也有识字读书的人宣读,让他们见识开阔。” “启发明智,学到道理,怎么能说损耗民心呢?” 这个道理,其实都懂。 但到底是让人不舒服。 于志宁道:“殿下,话虽如此,但长安是京畿重地,天下中心。” “这些报纸传到天下各地,进一步引起骂战,若是导致南北割裂,就怕悔之晚矣啊。” 魏征也有些忧心忡忡。 他知道于志宁说的不是假话。 “殿下不得不慎重,思想本就复杂,引起南北文人士子对立,从而出现割裂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李承乾不置可否。 事情并没有到那等地步。 如果说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的话,他还担心。 就现在全靠吼,识字率低的情况,短短时间内就造成这等局面。 那才有鬼了。 李承乾一行来到一处京畿县。 先去了一处村庄,找到老农借个歇脚地,顺带着喝点水,再询问购买贞观犁,耕牛的事情。 “不瞒贵人,贞观犁以旧换新,再多补点钱,小老儿也认了,谁让贞观犁其实好用呢。” 老农坐在一边,说道:“只不过,这耕牛,我家是有的,一头就够了。” “但里正就是要我多买一头。” “多一头不说,还有多一个贞观犁。” “补的贞观犁,家里就掏了一半多的积蓄,哪里还有钱再买一头耕牛加贞观犁啊。” “哎……。” “这是要把人往死路上逼,也不知道圣天子是怎么想的。” 这话说的。 魏征与于志宁脸色很不自然。 李治与李恪也不由低头。 李承乾问道:“以旧换新,朝廷有补贴,贞观犁补的价格,应该不高吧?” “我在其他地方听人说,最多补一百。” 老农激动的说道:“那是别的地方,我们这里是两百,有的还要高。” “两百?” 魏征惊声,道:“朝廷明文下发,朝廷补贴大头,百姓最多拿出一百而已,怎么会两百?” “不可能,官府说的朝廷规定的,不同地方补钱就不一样。” 老农摇头,道:“我们这个县,补的都是两百。” “虫豸!” 魏征骂道。 还需要多言? 这肯定是有人欺上瞒下,上下其手的收刮钱财。 李承乾看向牛棚,道:“老丈,那你怎么还有两头牛啊?” “犁也有两套?” 老农神色一阵潮红,道:“贵人,你以为我是在骗你不成?” 李治道:“那这牛你是怎么来的?” “这事说来话长。” 老农愁眉苦脸的说道:“我家本来就无钱了,但县里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必须要购买第二头牛。” “不买不行?”李恪问道。 “不买不给下地啊。” 老农道:“我说没钱,也不行,然后就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可借子钱……。” “我实在没有办法,不借的话,根本无法种地,最后只好以地做抵押,借了子钱,买了耕牛。” “二十五贯钱啊。” “我这一家子……。” 说到这里,老农垂泪,苍老的脸庞满是悲戚。 二十五贯子钱。 利息加上,日复一日的。 一辈子他们基本上就被套上了。 魏征他们能感受到,太子平静的表情下,掩藏着滔天的怒火。 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国策,却被一群蛀虫用来如此肆意欺压百姓。 二十五贯子钱。 那是能要了一家人的命。 “现在我们一家七口人,就连孩子都要下地帮忙,开垦更多的荒地出来,否则,来年税赋,口粮,加上子钱利息,根本不够。” “不读书吗?”李承乾问道。 “之前能读,但后来学堂要收什么束脩,拿不出钱来,就读不了了。” 于志宁再也忍不住,怒声道:“放肆,朝廷何时规定了,要收束脩的?” 老农吓了一跳,道:“官府是有这个规定的。” 于志宁还想说什么,李承乾摆手压住,道:“老丈,村里人都是这样的嘛?” “大差不差吧,有些孩子还在读,但也读不出什么来,识不了几个字。” “怎么识不了几个字呢?” “我听人说,是记不住字,孩子太难认识了。” 李承乾道:“老丈,方便村子其他人来聊聊吗?” “贵人,还是算了吧,这事小老儿知道,很麻烦的。”老农道:“我知道朝廷本意是为了我们这些百姓好。” “但民不与官斗,还是算了吧。” 李治道:“老丈,尽管去叫来,我们问些话而已。” “去吧。” 老农犹犹豫豫,还是起身去叫人,正好不忙,没一会儿就来了不少人。 李承乾耐心的询问他们一些事情,都得到回答。 “干什么?都在干什么。” 有人嚷嚷道:“你们是没事做,聚众闹事是不是?” “快滚,全部都滚!” “朝廷出钱,让你们种地,你们就这么报答朝廷的?” 李承乾等人看去,只见一个肥头大耳的富态男子,在几个精壮打手的簇拥下,挤了进来,然后开始驱赶村民。 村民们作鸟兽散。 富态男子见到李承乾等人,有些一愣,旋即大大咧咧的说道:“你们是何人?” “你又是谁?”李治沉声问道。 “本地里正。” 这里正道:“问你们话呢,哪里人士,户籍所在何处,如是道来?” “户籍长安。” “长安人士。” 李恪说道。 李承乾起身,众人也跟着站了起来,老农战战兢兢,很是害怕,根本不敢看里正。 由此可见,这里正横行霸道,对百姓造成多大的伤害。 “老丈别怕,多谢今日告知,否则孤还不知道,这天子脚下贪官污吏横行。” 他温声说道,老农惊呆了。 他其他没听到,就听到一个字。 孤! 这是谁能自称的? 那是贵不可言的大人物。 一群人涌了出来,将里正团团围住。 里正这时候也懵逼傻眼了。 他也听到了。 普天之下,能自称孤的,除了太子,别无他人。 噗通! 里正跪下了。 由不得他不跪,别说是不是太子,就身边这群凶神恶煞之人,就能要他命。 “封锁消息,三郎即刻回长安。” “叫孙伏伽,马周,马上赶来。” 李承乾看都没看里正一眼,举步朝外走去,“奏请陛下,言明当地之事,孤暂时不回了。” 不回了! 魏征与于志宁心头一颤。 太子要亲自督办这事吗? “殿下,交给大理寺卿与御史大夫就成了,何须劳动殿下亲为?” 于志宁劝说道。 李承乾脚步不停,道:“天子脚下都糜烂至此,那长安之外,又该是何等触目惊心?” “孤的子民,正在遭受压迫剥削。” “孤很不高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