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四十章:贞观十九年来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长安。 梁国公府,书房。 房遗直端着一碗汤药进来,见父亲还在埋首伏案,脚步都放轻了不少。 “阿耶,先把汤药喝了吧。” 房玄龄头也没抬,说道:“放这里吧。” 房遗直还不知道,放这里怕是等会儿想起来都忘了。 “你还要签字,到时候东宫那边检查起来,不好交代的。” 他劝道。 这汤药是寿杏侯,亲自开的方子,并且是东宫那边监督,什么时候喝,都需要由本人签字的。 这一年来,圣天子,太子不在长安。 几乎重担都压在父亲的身上。 房遗直既是感叹又是揪心的。 别看这权柄很重,实际上父亲是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可以说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不敢大意。 经常到深更半夜,书房的火光还亮着。 身体也就跟着出现问题,只好服汤药。 “好吧。” 房玄龄也只好罢手,一口将汤药喝完,也顾不得其他,继续俯首。 “嗯?” “你怎么还不走?” 房玄龄抬头看到好大儿还在,问道。 “父亲,还是早点休息吧,你这样熬坏身体可怎么得了。”房遗直关切的说道。 “哎。” 房玄龄道:“陛下与太子如此器重于我,我岂能懈怠?” “如今北方战事,大战一触即发,许多事情都要朝中调度,安排的。” “粮草器械是必须要跟上的。” “前些日子,陛下下令又调了十万府兵秘密北上。” “十万人,人吃马嚼的,哪有不能顾全的?” “战局如何,我不用操心,但后勤补给是一定要保证的。” 说到这里,房玄龄面露凝重之色,想说什么,终究是没有开口。 “你先下去吧。” “老夫心头有数。” 无奈。 房遗直只好退下。 书房安静下来,房玄龄没有在埋案,他似乎是在天人交战,拿着笔,看着白纸,犹豫着是不是拿过来书写。 最终。 他好似下定决心一般,拿起白纸,奋笔疾书起来。 “圣天子在北,臣顿首三叩!” “臣昧死呈奏……。” …… 李世民拿着长安来的奏本,迟迟没有说话,半响后,才道:“去请太子来。” “是!” 不久后,李承乾一人到来。 行辕内,只有李世民在。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面对李世民。 李承乾心头有点不得劲。 “参见陛下……!” 李承乾道。 “你……。” 李世民想说什么,终究还是摇头,没有说出来,他道:“这是梁国公的奏本。” “你看看吧。” 李承乾接过来一看,眼睛微微一沉。 房玄龄上奏。 两宫在北,长安久日无主。 请天子或者太子归朝,坐镇中枢。 虽然话说的很是中规中矩。 但内容的含义,却不是这么简单。 房玄龄就差明说,两宫都在北地,要是有个闪失,那该怎么办? 还是回去一个,出现问题,朝中至少不会乱。 房玄龄并非是杞人忧天,而是从大局出发,隐晦的点醒李世民与李承乾。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更别说是两个。 大唐是强盛,唐军也所向无敌。 但天子与太子却不该俱在战场第一线。 李承乾收了起来,问道:“陛下怎么看?” 李世民道:“太子回去吧。” “有我在幽州便可。” 我是不可能回去的。 回去的只能是你太子。 你在这里有什么用? 李承乾摇头,“我也不回去。” “你留在这里干什么?” 李世民道:“今年的年末大朝议谁来主持?” “明年的事务怎么安排?” 李承乾道:“朝中事务,梁国公与赵国公都处理是很是妥当。” “今年大朝议由他们主持便是。” “至于明年的事情,太子妃在长安,她有些事情也可代劳的。” 李世民并没有再立皇后。 后宫之中,不论是太极宫,还是东宫。 太子妃在名义上是后宫之主,还是名正言顺的那种。 李世民的那些妃子,没有人地位比太子妃更高的。 只不过,太子妃向来深居东宫,直观东宫之事,并没有插手太极宫后宫。 但她的身份地位,是谁都没办法否认的。 当天子,太子不在长安。 太子妃就是身份最高之人。 她是能代表天子,代表太子出面办事的。 “这事没有先例。” 李世民皱眉说道。 “我朝可以有这个先例。”李承乾平静的回道。 这让李世民有点无奈,道:“你不怕再出一个吕后?” 闻言。 李承乾扬眉,诧异道:“我又不是汉高祖。” 你是在抬举我,还是太看得起太子妃了? “我不是那个意思。”李世民瞪眼道。 你这小子怎么油盐不进呢? 把太子妃推出来,这算什么事情? “难道你不明白,妇人不得干政?” 李世民语气有点严肃的说道。 李承乾道:“我知道。” “但陛下也该知道,我大唐不是只有男子,还有更多的女子。” 唐朝女子的地位,可不跟宋朝后的女子地位等同。 虽说有妇人不得干政的说法。 但自汉朝开始,再到唐朝。 妇人参政议政的事情还少了? 执掌神器的都有。 就别说干预朝政的女子。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男子在外,女子在内。” 李承乾道:“双方是互为一体的。” “随陛下出征的将士们,家中都有人在挂念。” “不能忽视了她们的情感与心情。” “如果,对其家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那么将士们感念恩德,在外会更加奋勇杀敌,也会更加忠诚。” “当年母后在世,不是多有关心大臣家眷,频频请她们到宫里叙旧交谈。” 他道:“这一份恩典,陛下遗忘许久了。” “是该重新拾起。” 家庭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 李世民不担心这个问题,是长孙皇后贤惠,她走的家眷路线,侧面给李世民提供太大的帮助了。 一个好的贤内助。 往往起到的作用,那是出乎意料。 李承乾当下,就有心让太子妃出面,然后与各家各户的女眷们亲近。 这样一来是女眷们得到重视,二来是让女眷们有事情可做。 一天天的待在家宅,什么都不想,成天担心自家男人好坏的。 心态迟早要出问题,然后男人一回家,就要吐槽这,吐槽那的。 浑身疲惫的男人回到家,就遭受这样的对待,谁乐意啊。 走妇女路线,发挥她们的作用。 可是能让家在安宁不少。 李世民沉吟,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思索再三后。 他道:“那就让太子妃明年出面?” “陛下要扶个贵妃当皇后,她出面也成。”李承乾不咸不淡的说道。 李世民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他哪敢啊。 别说他没有立后的心思。 就算是有,看看太子这样子。 说的平静,但立一个试试? “不用,就太子妃吧。” 李世民道:“我这就给长安下令。” “那我就先走了。” 再不走。 我坐立难安。 跟你说话,真忍不住什么时候情绪爆发,跟你上嘴脸了。 “那你不回去啊?” “都有太子妃了,我回去干什么?” 李承乾快步离开,李世民愣了愣,“这混账玩意儿!” “你会打仗嘛你。” 他骂骂咧咧一通后,道:“也好,让他也见识见识战场。” “储君不知兵怎么能行?” 李世民拿起房玄龄的奏本,喊人来点火给烧了。 这奏本,就当没存在过。 “把李君羡叫来。” “是!” 李君羡很快到来。 “高句丽那边的事情,你要东厂全力行动起来。” “一举一动都要让我知晓。” 李世民严厉的说道。 说归说,做归做。 房玄龄的奏本提醒了他,那必须动用一切力量,保证万无一失。 …… 贞观十九年到来。 朝中举行大朝议,由房玄龄主持,长孙无忌做的尚书省工作报告。 大朝议内容纪要,全部都送到幽州,呈到御前。 这次尚书省报告,有点小尴尬。 民部的税收目标没有达成。 只有九千四百多万。 距离三成,还差一千万。 长孙无忌坐在太极殿,刚作完工作报告,就受到百官的质问。 哪怕朝廷收入达到九千多万,远超去年。 但面对质问,依旧让长孙无忌难以圆说。 好在房玄龄以大局为重,出言打圆场,才让长孙无忌不至于下不了台来。 但这也让长孙无忌丢脸丢大发了。 右仆射的位置,也遭到不少人的非议。 “舅父应该是气坏了吧?” 李治道:“九千多万的税赋收入,都没能免掉质问。” “以我看来,舅父当上民部尚书后,又迁尚书省右仆射,朝廷税收连年增长,已经很是难能可贵了。” 这会儿。 他们裹着大氅,内着棉衣,站在一处山上,正在眺望北方的冰天雪地。 李承乾双手举着一个望远镜,正在查看地形地貌。 “当面许下的承诺,没有完成,遭到质疑是应该的。” “舅父的权柄,还没大到让朝野不作声。” 他望着远处,淡淡的说道:“陛下不是没有计较嘛。” “群臣非议问题不大。” 大家心里都有数的。 该找茬的找茬,想要拉下马是不可能。 所以只能是让长孙无忌难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