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四十六章:东北大都督府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百济,违背大唐的意志,跟着高句丽欺负新罗,还胆敢出兵协助高句丽,抵抗大唐。 它不灭,谁灭? 高句丽就是他的下场。 只不过,新罗的事情有点麻烦。 这个小弟对大唐毕恭毕敬,提供优质的新罗婢。 想要灭人家的国,真的有点说不过去。 眼下大势到了这等地步,在半岛再留下个新罗,不说李世民不答应。 就是李承乾也绝对不会容忍新罗还存在的。 但大家都还是要脸的。 师出有名,必须要贯彻下去。 哪怕是要吃掉新罗,也要给他罗织个罪名才是。 李绩与程知节大军,修整数日后,开拔前往百济,并不用太过担心,百济之战。 不说百济知晓高句丽覆灭,人心惶惶,就是那点兵力,也真不够大唐砍的。 李世民走在王宫之中,李承乾在他身侧。 其他人吊在身后不远处。 天子与太子商议事情,他们不敢跟得太近。 “新罗,是个麻烦事。” “太子准备怎么做?” 李世民问道。 他几次差点就喊出高明两个字,但每次话到口中,就变成太子。 “内附吧。” 李承乾说道:“让上官仪去,说服新罗王内附。” “如果不行,那就只能用强了。” 新罗这个地方,必须吃下。 那是作为大唐跳板,远眺东瀛岛的。 这是李承乾既定的战略意图,不可能让新罗继续存在。 “也好。” 李世民道:“我许他个爵位,封个国公,就留在长安。” 他是自无不可。 能内附解决的,不用刀兵最好。 挟灭亡高句丽与百济的威势,只要新罗王不是傻子,他就知道该如何取舍。 要么步后尘,要么去长安当个逍遥国公。 “火药的事情,我都知晓了。” 李世民突然说道。 李承乾不意外,他道:“陛下什么想法?” 他知道这会儿,李世民要跟他摊牌了。 不然不会突然提这一嘴。 李世民没有立即回答,他走了两步,道:“稚奴告诉我的。” “初见之时,我很是震惊,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利器。” “高句丽三十万大军,在火药爆炸下,就跟无头苍蝇一般。” 李承乾默默的听着,说这么多,就是为后面的话做铺垫。 “所以,我准备设立一支火箭营。” “由你太子卫队作为骨干,扩充到三到五万人。” 李世民道:“你的太子卫队,由你全权做主,重新遴选如何?” “多少人?” 李承乾道。 这是提要求了。 也是答应把太子卫队给李世民去,去设立火箭营。 这对他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从太子卫队出去的将士,不管如何,扩散到军中,也是无形之中壮大李承乾在军中的声音。 不可能不在太子卫队,就不念太子这一份恩情不是? 此外,就是改变唐军作战方式,唐军整体实力,都能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此战太子卫队暴露的东西,也会受到朝野的重视。 从整个大局发展来看,对科技的推动与发明,都是极为有利的。 未来可期! “你就这么干净利落?”李世民很是讶异,“我还以为你会跟我争执一番。” 这确实是他没想到的,李承乾这么洒脱,反而让他有点难为情。 “太子卫队是我的,但他们更是大唐将士。” “也是在陛下的领导下。” 李承乾语气平静的说道:“陛下要扩编重用太子卫队的将士,伏惟陛下作威作福而已。” “我相信将士们高兴都还来不及。” 李世民沉默的走着,一时间没有说话。 他确实忌惮太子卫队的威力,但太子光明磊落的回答,让他有点不好意思。 “此外,李畋他们研究出炸药,用的钱是东宫的,但实际也是从陛下内库支的。” 李承乾也不揽功劳,钱确实是李世民给的。 只不过李世民不知道钱用在火药研发上。 “说来说去,一切都是离不开陛下的支持。” 这把李世民干得更沉默了。 他有些时候真的是捉摸不透,这个好大儿的想法。 换了是他人,不说藏着掖着,就是这份功劳,也绝对不会退让。 但从他的说法来看,最大的功劳,反而是李世民自己。 这光明正大的回答,反而是让李世民有点不好意思。 看起来好像他反而是个小偷,偷偷摸摸的猜疑担心。 “既然太子都这么说了,那我也就从善如流。” “卫队五千人不变。” “但你想做什么,我会支持你的。” 李世民想了想,觉得自己有点过于亏欠了。 李承乾笑了,他等的就是这个。 你李世民终究还是拉不下脸来,白吃白嫖。 “有个人我要留着。” “谁?” “裴行俭。” 李承乾道:“我准备有大用。” 两人漫不经心的走着,话题却逐渐走向至关重要的决策层面。 “高句丽打下来了,但还需要治理,教化。” 李承乾道:“我设想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地,设立三道。” “高句丽以北,设辽北道,高句丽以南,百济以北,设辽中道,百济与新罗设辽东道。” “三道合并,归属东北大都督府,暂领军政大权。” “治所就在平壤城。” 李世民眉头微微一皱,道:“这并无先例,也与其他道冲突。” “这三道以及东北大都督府,是特例。” 李承乾道:“不与国内的"道"等同。” “可以是看作是大唐在外的试点行政点,往后可看作行省。” 他怕李世民不好理解,才说成道的。 “那还不如直接叫行省。” 李世民道:“辽北行省,辽中行省,辽东行省。” “这样才区分开来。” 李承乾点头道:“这样也可以。” “行省设立军政两套机构,互不统属,互不干涉,各自为政。” “上面是大都督府……。” 李世民若有所思,“这样一来,可就多出好多位子了。” 三个行省,相当于六套文武官职。 这样的位置虽然远在北方,但从官秩上来说,是升迁了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惦记着。 这会涉及到不小的利益争夺。 “越是在困难的地方,越是能磨砺人。” “东北大都督府这一片区域,尤其是那一处平原,若是能够开发耕种,能产出多少粮食来?” 李承乾道。 李世民也是见过那一片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的。 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耕种之所。 太子想要开发那片草原的意图,可见一般。 “能将这一片荒芜,治理成为大唐又一个粮仓,这样的官员能力,得到过检验,升迁到朝中,也是能臣干吏。” 没有什么比这更能锻炼出官员能力的。 只要是能治理好。 李承乾不吝啬给他们到中枢为官的。 这些官员,其他不问,能力绝对是优越本土官员的。 “你准备让裴行俭当这个东北大都督府的大都督?” 李世民一下明了,“他才三十不到,能担此大任?” “你可不要拔苗助长啊。” “再者,都督府有三行省的军政大权,远离中枢,权柄是不是太重了?” 拔苗助长是不是。 李承乾不太关注。 他对裴行俭寄予极高的期望,眼下就要开始培养他了。 “不,裴行俭不适合,他当个行省主官成了。” “哦?那你觉得谁可以仁大都督?” “韩瑗!” “这人是谁?” 韩瑗这人,李世民有点印象,但一时间想不起来。 能让他有印象的,想必是官职不低。 “二郎的老师。” “正四品下的官秩。” 经这么一提醒,李世民想起来了,“是你当初要的那个韩瑗是吧?” “对。” “这人倒是不错。” 李世民点头,“那另外两个行省呢?” “辽东行省,上官仪说服新罗内附,就是他。” “辽中行省,刘仁轨就比较合适。” 裴行俭就是辽北行省。 两个人都是李世民的人。 他不禁点头,道:“还是那句话,大都督府权柄太大,没有制衡的,可不好。” “陛下,二十余万的俘虏,还没有安排吧?” “你怎么想的?” “东北距离长安太过遥远,不论是有无制衡,朝廷想要发展此地,也是有心无力,鞭长莫及。” 李承乾停下脚步,望着远处吊着的众人,道:“不如,在幽州动用二十万俘虏,修一座陪都。” “一来是朝廷表明朝廷对东北治理的决心,二来是也能看着大都督府……。” 李世民豁然转身,看着李承乾,道:“这才是你的目的吧?” “陛下觉得这个陪都设想不好吗?” “可有太原了。” “太原能看幽州,幽州能看辽东三省。” 李世民凝眉想了想,没有第一时间做出答复。 李承乾却知道他心动了。 这就是环环相扣。 长安距离洛阳很近,洛阳距离太原也很近,可太原距离东北太远了。 中间没有一个支点。 怕是不行的。 在幽州设立个陪都,既能有支点,也能让二十万俘虏有用处。 这个陪都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帮李世民看着辽东三省。 意思是不管有多远,天子威严还在,天子还看着你们。 李世民不放心大都督府的权柄,有个陪都就心安不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