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历:朕成了暴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三章 心软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万岁仁慈啊!”申时行叹了口气,将手中的奏疏作了票拟。 余有丁也有同感,开口说道:“万岁亦不希望太大的朝局动荡,新政施行,也需较安定的环境。” 申有时颌首,表示赞同。 若是皇帝继续隐忍不发,依附张四维一派的官员会更多。 到那时候,就不是这二十多名官员,而是多上数倍不止。 那将是一场大狱,真的要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啦! 正是有念于此,申时行和余有丁,才感慨万岁提早发动,是心软了。 “万岁亲政,此举也有立威之意。”申时行想得比较多,认为是多种原因所造成。 余有丁也想到了这一点,却也觉得正常。 皇帝十岁登基,如今已是十年,却因张摄政,而没有表现的机会。 皇帝虽是九五至尊,但也需要威信。 比如十岁的万历,虽然也是众臣跪拜、山呼万岁,但心里怎么想,只有各人知道。 现在是二十岁,虽然已成年,已亲政,但还没表现出诸如英明睿智这样的特质。 “张四维呀,你真是错估了形势,错看了万岁与张相的关系。”余有丁心中暗叹,却并不为张四维惋惜。 抛开新政不说,万岁确实与张居正感情深厚。 不仅因倒张而雷霆一怒,更赐御笔匾,树张居正为万世忠臣楷模。 在殿内的忠孝论,更是为张居正洗刷污名,把那些反对夺情者打下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沽名卖直,这是名声臭了;阴藏祸心,欲阻新政,就更与奸党沾边。这,谁还敢用?” 余有丁为王锡爵感到悲哀,本来有望入阁,这下泡汤了。 要知道,王锡爵可是反对夺情,并因此而有了些名望。 但什么名望也没有皇帝的喜厌更重要,现在阁臣增补就暂时停止。 “万岁心思难测呀!”余有丁票拟完最后一本奏疏,暗自叹了口气。 若是王锡爵入阁,那他们这一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就集齐了。 有同年之谊,想必能同舟共济,相无嫌猜。…….. “王锡爵不行啊!”乾清宫内,朱翊钧轻轻摇头,否决了这个入阁人选。 虽然给反对夺情的官员打了标签,但朱翊钧也并没有真的打算全都不用。 可关键是阁臣的入选标准,与他的不同,差距很大。 “王家屏,许国。”朱翊钧思索着,还是摇头。 王家屏曾是万历的日讲官,感情还是有的。 许国也是翰林出身,朱翊钧依然不看好。 可现在,对于各地的封疆大吏,朱翊钧并没有特别看好的。 “既如此,便先不入阁臣,选几个内阁行走,考察使用。” 朱翊钧想到了清朝的军机处,就有军机处行走等职。 清朝军机处的主要成员为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另选内阁中书等官充军机章京。 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逐渐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 也就是说,皇权更加集中,内阁成了摆设。 朱翊钧现在还不想改动太大,内阁虽有分权,但对他推行新政,影响不大。 “皇权过于集中,长远来看,也是弊大于利。责任内阁,倒是可以借鉴的模式。” 朱翊钧不得不想得长远,毕竟他知道后代子孙好像不太靠谱。 “朱常洛那小崽子,快要出生了吧!” “要不要改个名字,或许能转运呢?” 朱翊钧自失地一笑,摇了摇头,转头吩咐值事太监,“赏王恭妃金银币各十枚,绫绸十匹。” 值事太监领旨而去,朱翊钧才拿起东厂的奏报。 拿下张四维的同时,也有快马传旨给山西,查抄张家。 现在,张家及其姻亲家族,已经被连根拔起,所获钱财初步清点,已有三百多万银子。 另外,还有房产田地和其它产业,总值也近百万。 当然,在历史上晋商的排名中,这根本排不上号。 据载:清朝时的晋商首富王泰来,家产约有一千七百万两白银。 即便这是百多年后的事情,晋商豪富也换了好几茬。 但张家等的财富,在当时来看,也算是比较惊人了。 朱翊钧却认为这并不意外,晋商先从开中法中获得财富,后又有马市边贸。 而且,晋商到了清朝,已经换了好几代,好几茬。 后崛起的如平阳亢家、太谷曹家、祁县乔家等,资产更加惊人。 镇抚司和东厂已经把晋商的所有底细打探清楚,但朱翊钧还不准备都抄家。 对张家人的审讯,已经拿到了其家贿赂边关守将,向蒙古走私的证据。 其实,屁股不干净的晋商,并不乏其人。 朱翊钧要杀鸡儆猴,让其他有走私之罪的晋商大出血以赎罪。 杀个人头滚滚,朱翊钧认为并不符合大局,以及他的发展思路。 马市还要开,先保证右翼蒙古诸部的消停。 而要组织起有实力从事边贸的大商户,并不容易。 而准入制要赚出抚赏银,并有超额,还少不得大商贾的参与。 “万岁,吏部尚书王国光、户部尚书张学颜奉召觐见。”值事太监入内禀报,打断了他的思绪。 “宣!”朱翊钧轻轻点了点头。 时间不大,王国光和张学颜进殿拜见。 朱翊钧温言道:“二卿免礼,赐座。” 王国光和张学颜在绣墩上恭谨落座,静神听着万岁的吩咐。 朱翊钧拿起他草拟的章程,缓缓说道:“这是朕拟的大致计划,关于马市交易的。” “二卿先看看,或是拿回去商议完善。” “然后,精选能吏,赶往山西,召集商贾,重整马市。” 王国光和张学颜躬身接过内官递来的文件,仔细阅看。 马市交易和海贸一样,都是暴利行业。 但规章制度却不完善,或者说是官员们故意留下可钻的漏洞。 在朱翊钧看来,最大的漏洞便是没有准入制的门槛,或者说是门槛太低。 国内行商是国内的收税标准,对外进出口,岂能一样? “朕已下旨,命各镇军将整肃部下,严把关口。再有受贿私放者,按通敌卖国罪严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