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父刘璋,开局我硬钢刘大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162章 继承汉统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就在刘循风风火火为太学忙前忙后的时候,邺城传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 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曹丕正式称帝,国号大魏。 历史上的曹丕是在洛阳称帝的,然而如今长安、潼关都已经落入了刘循的手里,洛阳明显就不再适合做为都城了。 当长安的汉王刘循和汉王文武们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所有的人脸上都流露出了伤心的表情,但是所有人的内心却又是无比激动的。 伤心那是必须的,皇帝禅让了皇位,那也就意味着大汉王朝灭亡了。 作为大汉的臣子,国破家亡了如果不伤心,那还有一点点的良心吗? 但是,他的激动也是必然的。 因为大汉皇帝已经对天下宣布过了,如果他被杀或者是被篡位,大汉的江山由皇太弟刘循继承。 这也就是说,刘循现在当皇帝是顺理成章,更是名正言顺。 但是,刘循并不急于称帝。 刘循不急是郑度教授的。 不急就是证明他刘循没有想当皇帝的心,说明刘循是个忠臣。 想一想曹丕那边刚刚将刘协赶下台,刘循这边就称帝,那他刘循成了什么? 那岂不是成了和曹丕一样的人物吗? 甚至曹丕称帝就是他刘循的帮凶。 那刘循就成了曹丕称帝的主谋。 当即,由郑度领衔,率领百官,就是成都的诸葛亮,潼关的关羽,武关的张飞也都到了长安,进宫劝刘循继承大统。 关羽、张飞原本是不愿意来给刘循抬轿子吹喇叭的,但是诸葛亮到了长安之后,奉郑度的政令去劝说关羽、张飞来劝进。 诸葛亮劝告关张,告诉他们刘循延续汉统的是刘备的夙愿,另外不劝进刘循,难道去劝进大汉的死敌曹丕吗?其三,也最关键的一点,少主刘禅就在绵竹,怎么能不顾及刘禅的安危呢? 关羽、张飞再是傲娇,也只能到了长安。 西川第一神棍谯周道:“大王,臣下昨夜在长安夜观天象,见有一道黄气从长安城的西北角冲天而起,帝星出现在毕、胃、昴交汇之处,犹如月亮一般的明亮。这正是大王继承帝位,继承汉统的时候,不知道大王还有什么值得犹豫呢?” 谯周说的这一番话虽然是哄鬼的,但是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 汉献帝刘协的封汉王、皇太弟,那只能代表人君的心意。 何况汉献帝还亡国了。 但是,谯周的这一番说辞却是代表了天意。 皇帝是老天爷的儿子,没有老天的首肯,就算继承了帝位,那也属于违法行为,那就注定了帝位长久不了。 当下,郑度与许靖引领大小文武上劝进表,请求刘循继位。 这种劝进表上的文字生涩拗口,刘循假装看过之后,佯装大惊失色:“你们要将孤陷于不义吗?” 郑度道:“大王,曹丕篡夺汉室江山,大王是陛下亲封的皇太弟,大汉苗裔,继承以延续大汉的江山,势所必然也。难道大王为了自己的名声,忍心看着大汉的江山社稷就此断绝,就此沉沦吗?” 刘循勃然大怒:“孤怎么能和曹丕一样,无法无天!”随即拂袖而去。 三日之后——这是基本程序——郑度又引着百官入朝,请出了刘循,跪倒一片。 郑度流泪道:“当今天子已经被曹贼废黜,大王不立刻继承帝位,兴师讨逆,是不忠不义也!当今天下,没有不想让大王称帝的人,没有不想让大王剿灭曹贼的人,大王不从臣下等所议,就会大失民望!” 原本郑度要广散流言,说曹丕已经弑了刘协。 但是刘循没有让他这样做。 这样造谣,如果曹丕又把刘协抬出来怎么办?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刘循道:“孤虽然是景帝之孙,但是并没有德泽以布万民,当今圣上还在,孤若称帝,与篡逆的曹贼又有什么区别!” 赵云道:“大王所言差矣!大王兵临许昌城下时,当今天子有言,如果有人篡逆,大王可立刻继承大统,这是臣下和全军将士们亲耳所闻,大王称帝怎么能和曹贼一样呢?相反,大王如果执意不继承大统,那才是违抗圣意!”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刘循称帝该是情理之中了吧。 但是,依照程序,刘循必须还要拒绝一次。 所以无论赵云的话说得如何的在情在理,情真意切,刘循就是不干。 第二天,刘循听说郑度病重,急忙亲自到了郑度的府邸之中,直到郑度的床边,问道:“军师,你这是得了什么病啊?” 郑度道:“大王,臣下是为我大汉的江山社稷忧心如焚,命不久矣……” 刘循按照游戏规则,关切的问道:“军师忧虑的是什么事啊?” 郑度只推说病重,紧闭双眼不答。 刘循再三请问。 郑度方才道:“臣下自从跟随大王抗击刘备,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日大王有两川并关中、凉州之地,也算不负臣下夙昔之愿。今日曹丕篡汉,大汉的社稷即将断毁,文武百官都愿意拥戴大王继承汉统,灭魏兴汉,共图功名,不想大王执意不肯,百官之中已经有了怨言,不久必将散尽。一旦文武都走了,吴魏来攻,江山难保,臣下安得不忧虑啊?” 刘循道:“军师,不是孤一定不肯,只是怕天下人议论。” 郑度道:“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王是陛下亲封的皇太弟,名正言顺,有什么可以议论的?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刘循沉思半晌道:“等军师病愈,再来行动吧。” 郑度听罢,从床榻上一跃而起,轻轻敲打屏风,黄权、张任领着文武百官从外面进来,一起拜伏于地道:“大王既然允许,便请择日以行大礼!” 刘循看去,有太傅许靖、太常庞羲、大将军张任、司农刘巴、汉王长史董和、蜀郡太守诸葛亮、刘璝、李严、吴懿、马超、杜琼、谯周、秦宓、来敏、赵云、关羽、张飞等数十人。 刘循大惊失色:“你们这是要孤于不义啊!” 郑度道:“大王既然准许了臣下等所请,便可筑坛择吉,恭行大礼。” 刘循没有办法,只得准许。 于是在长安城外的渭水边上,筑起登坛致祭。 诸事齐备后,刘循蹬坛,继承汉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