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父刘璋,开局我硬钢刘大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178章 问计诸葛亮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锦衣卫连续送来的三份军报都是魏吴两军在濡须口僵持,未放一矢。 三天一份军报,三份那就是九天。 就是说曹魏的二十五万大军和东吴的十万大军在濡须口僵持了九天了,这还不算将情报从濡须口送来的这段日子。 刘循坐不住了,他准备依照诸葛亮的计策,再度派张任和郑度兵出潼关,攻打洛阳。 然而,在这个时候,郑度病了。 郑度病了,让张任独自率军出发他又有些不放心。 张任虽然忠于自己,也是一员智将,但是如果他遇到了司马懿,恐怕就会吃亏。 现在曹丕在濡须口方向动用了这么多的人马,他能调动的机动兵力应当是不多了,如果自己再兵发洛阳,曹丕想以少数的人马击退汉军,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司马懿率军。 而纵观整个三国时代,能独立带兵和司马懿较量的扳着指头也能数得过来。 曹操可以。 周瑜可以。 鲁肃可以。 吕蒙或许差点,也能将就。 陆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再然后呢? 现在在刘循麾下能和司马懿单练的,就只有一个人。 诸葛亮。 再除了诸葛亮以外,好像就真的没有人可以和司马懿单练了。 可是,如果启用诸葛亮,引得郑度的反对怎么办? 因为一旦启用诸葛亮,不要说郑度了,就是黄权也能看得出,刘循以后用兵可能就不会再让郑度出马。 最起码,刘循有了一个选择的余地。 那样的话,郑度和诸葛亮之间必然有一场明争暗斗。 因为他们都想成为刘循独一无二的人选。 而且这场恶斗一旦控制不住,还极有可能演变成世家豪强重新崛起的序幕。 在《三国演义》上司马懿为了让自己成为大魏的唯一,就故意的放跑过一次大魏的死敌诸葛亮。 不错,就是空城计。 就算司马懿不知道那是一座空城,那他能不能指挥二十万大军将那座空城围起来。 只要围起来,诸葛亮就完蛋。 但是,司马懿没有围,不仅没有围,还调头就跑。 因为在启用他之前,魏主曹叡是将他一撸到底了的。 如果没有诸葛亮,他就不会有再度出山领兵的机会。 他真的围住诸葛亮,活捉诸葛亮,杀死诸葛亮,那就是断送自己的前程。 后来,司马懿能够篡位成功,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抵抗诸葛亮的北伐中刷满经验的必然行为吗? 甚至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司马氏的崛起,曹魏的灭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旦郑度和诸葛亮内斗,也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因为一旦诸葛亮占据上风,谁敢保证郑度不会拉拢庞羲和益州的世家豪强来对抗刘循? 就算没有诸葛亮,一旦郑度命长,谁又能保证他不是司马懿式的人物呢? 要知道所有的权臣都是皇帝对其失去了控制力的忠臣。 曹操和司马懿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就算郑度没有病,这一次东出,刘循也未必敢用郑度。 张任加郑度,能是司马懿的对手吗? 刘循决定,再度夜访太学院,向诸葛亮问计。 刘循见到诸葛亮,将濡须口战况告诉他后问道:“孔明先生,你觉得他们双方之间已经和谈了吗?” 诸葛亮道:“回禀陛下,以臣下之见,他们之间或许已经谈了,但暂时不可能谈和。” “何以见得?” “虽然曹休率领二十五万大军攻打濡须口,但是陆逊的麾下也有十万人,孙权本人也坐镇庐江,更有水军的优势,双方没有分出个胜负来,甚至都没有比出个强弱来,如何能谈和呢?” 刘循听了诸葛亮的话,若有所思的道:“那依先生之见,我朝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按兵不动了?” 诸葛亮道:“依照常理,应当是这样。” “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刘循不解的看着诸葛亮问道:“如果不是常理的话,我朝又该如何呢?” 诸葛亮道:“臣下所说的常理是我朝现在按兵不动,就是不使魏吴之间失衡,只要他们双方之间谁也胜不了谁,那么和谈就难以形成。但是,如果魏吴之间形成这样的僵持时日一旦久了,比如一个月,两个月之后,他们就会尝试着相互接触,双方打这一仗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结盟中占些先机,如果双方能在接触之中,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结成同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z. 刘循沉思良久,问道:“那以先生之见,我朝当如何用兵呢?” 诸葛亮回答道:“一个半月后,兵发关东。” 刘循问道:“那不就打破了魏吴之间的平衡,让孙权捡了便宜吗?” 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笑道:“陛下,臣下之所以说一个半月后用兵,那是加上这九天和送消息回来的时间,差不多两个月。这个时候,魏吴之间,应当是从试探性的接触到谈得大致妥当了。而且,臣下建议的出兵,绝不是仅仅出兵,而是在出兵之前,陛下先派一位重臣悄悄的出使江东,然后大张旗鼓的回来,当这位使臣一回到长安,时日卡在两个月上,这时大军立刻出发,攻打曹魏,魏吴之间的联盟,自然而然就瓦解了。” 刘循确实被诸葛亮绕糊涂了,有些不够用了:“这……这怎么就瓦解了呢?请先生再说得详细一些。” 如果诸葛亮面对的是刘备,那一定是说:“主公只管依计而行,到时自见分晓。”但是现在是刘循,他自认为和刘循的信任还没有达到刘备的程度,于是道:“陛下,曹魏和孙吴如果是在两军阵前密谋结盟,那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最担心的就是我大汉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我大汉的使者悄悄的到了江东,孙权决然不敢向曹魏泄露,因为孙权怕曹魏误以为我大汉和他孙权是在联合用计。” 刘循微微颔首:“有道理,既然是悄悄的去,那大张旗鼓的回来,这不是自己泄露了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