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1978年,我从养猪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章 剽窃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晚上。 油灯下。 赵东阳的手指之间,一支圆珠笔正在高速的旋转,他面对着面前的草稿纸,久久不能下笔。 他答应了王初夏。 每个礼拜,一封信。 男子汉大丈夫,一口唾沫一个钉,既然答应了,硬着头皮,也要写。 但是怎么写呢。 这成为了一个难题。 写信? 都不知道是几十年前的陋习。 在未来,只需要一个飞信就能表达的东西,谁还会用笔辛辛苦苦的写信啊。 “致吾妻!” 他落笔,写下了这三个意义重大的开头。 他们是登记在册的夫妻。 是国家婚姻法认可的。 一天没有离婚。 他们就是夫妻。 “秋日临,冷风瑟瑟,不知你可添衣否?” “燕大校园,如身置古时候一般的美丽,闻未名湖畔,有理想之人,肆意高高歌,吟诗作赋,高谈阔论……” “其实上面,都是脑子抽水了才写的,我就不是文化人!” “我很好,你一切可好,如今天冷了,向阳大队地处秦岭腹地,虽不至四季如春,可入冬晚,出春快,如今尚且不算是很冷,可燕京地处北地,估计已经寒意冲天了,你要多穿衣服,保重身体,进了大学,学习刻苦是对的,但是要按时吃饭,不能亏待了自己,有空要回家看看,不能和咱们的爸爸妈妈吵架,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开阔天空……” 越发的唠叨,才是赵东阳,毕竟,他已经是一个快七十岁的老人家了。 人越老。 年轻时候所介意的,都会变成了不介意。 更加希望,一家人能够和和睦睦。 “我们向阳大队,这几天大丰收了,不过我看我家老汉不是很高兴,我算了一笔账,估计大队交了公粮之后,所剩无几,难渡冬春了!” “日子还是要过了,只是总有一种感觉,我们农民的日子,太难过了,今岁可算得上是风调雨顺,可如果连风调雨顺都吃不饱饭,那农民该如何才能走上温饱,甚至走上那条梦寐以求的小康之路呢!” “老汉日益疲累,不得温饱之法,我甚是担忧,闻燕大思想致开放,常常聚集学生,谈论时事,你可否给我说说,以他们之观点,当今时局,可有对农民,对于生产大队的破局之法。” “如今我正在发展大队副业,以养猪为突破点,今岁养了足足五十头的猪仔,死了一头了,若能养成四十九,今岁,我向阳大队的社员,或许过得好一些,吃点肉,换点钱,置一身新衣裳……” “有些唠叨,不知你可否爱听!” “到了最后,给你送一首诗吧!” 赵东阳知道,王初夏有些小文青的性格,她喜欢现代诗,喜欢朦胧诗,所以,在曾经八十年代,他花费了不知道多少时日,以她所爱而努力,把大部分的现代诗,朦胧诗,都背的滚瓜烂熟。 目的就一个。 能和她王初夏,有一个共同话题,能让这场婚姻,继续走下去,能让他们多年的感情开花结果…… 只是事实证明。 两个性格背驰之人,终究是走不到一起去。 “双栀船!” 这是朦胧诗人之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舒婷的名作。 八二年才出版的。 他挺喜欢的一首朦胧诗。 相对于舒婷的代表作之巅峰的《致橡树》,其实赵东阳更加喜欢这一首《双栀船》。 所以,他无耻的剽窃了名家作品。 以表达自己的心绪。 放不下就是放不下,五十年的婚姻,三结三离,那又如何,看到他第一眼,他还是放不下,更加无法接受,有一日,她舍自己而去,投入别人怀抱的那种可能性。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赵东阳能把一字一言记得这么熟悉,那是因为,王某人就这一首诗,给他讲解了好几次,或许一开始,他并没有喜欢,但是听得多了,总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情。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每一次读这一首双栀船,赵东阳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感,而通过自己写出来,这也会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他有了足足七十年人生经历之后,再读一次,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双栀船》这首现代朦胧诗,不管是艺术手法,还是表达出来那种爱的意义,在文学上,都是非常有特点的。 有人品论。 这是抒写的是一种理想的现代爱情,为此,诗人使用了“双桅船”、“岸”、“雾”、“风”、“风暴”、“灯”等象征性意象…… 其实赵东阳读的不太懂,但是有感觉,就是那种,玄而又玄的感觉。 信写好了。 吹了吹。 笔迹完全干净之后。 他才折叠起来。 放进了信封里面。 信封是公社的,上面已经贴上了邮票了。 只要送出去,就可以了。…………………… 翌日。 太阳升起来的一瞬间。 赵东阳从屋子里面起来,大家已经下地干活了,小孩子不是去玩,也跟着大人去干活了,家里面就他一个,在厨房里面还热了一碗粥,还有自己家腌的咸菜。 新米煮的粥,很香的。 他洗漱之后,狼吞虎咽的吃完,回屋里面拿上昨天晚上写的信,直奔大队部去了。 不想亲自去公社寄信。 就只能让大队部什么时候有人去公社,帮忙寄一下。 其实有邮差会到向阳大队的。 可一个礼拜,大概来一次而已,估计要好几天,还不如拿去公社寄出去,更快一点。 到了大队部。 大队部也没什么人。 丰收之后,还会种一季的粗粮,比如玉米,土豆,番薯什么的,保证来年精粮不够吃的时候,粗粮能顶上去用。 如果是秦岭以北的气候。 比较难。 但是他们这里是秦岭以南,气候还可以,特别还是山里面,亚热带气候,一年可以种植好几季的粮食,比如两季度的水稻之后,冬天的时间,就可以种植一些好存活的粮了。 所以大丰收之后,就是忙碌翻地什么的。 大队长赵江山和大队会计余文涛同志,正在算账。 “目前的收成,39万6960斤,以我们目前827亩的水田收成,亩产在480斤,比去年的秋粮好太多了,比今年的春粮亩产,高了150多斤,交完公粮之后……” 余文涛细细的给大队长赵江山算一笔账,脸上是高兴的,因为今年的秋粮收成,可能是这几年,向阳大队最好的一个成绩了:“我们向阳大队,312户,1723口人,口粮来说,估计省点用,以粗粮来混合使用,也能撑到明年春夏之间,今年或许可以不用返销粮了!” 向阳大队,三百多户,平均每户五六个人,差不多,比如说赵江山家里就多很多人,可有些人家,三四口人,也顶天了,毕竟只要结婚了,很多就开始分家了。 “亩产还是差点,东关最后的公社,双文公社的永安大队,亩产能达到将近六百斤!” 赵江山还是很忧心:“目前我们最好的成绩,也没有到五百斤,还是有些丢人,这样下去,我们就算是风调雨顺,也很难温饱!” “亩产我们很难提高了,人家永安大队的水田,质量好,我们比不上啊,不过五队那边曾经有一个提议,在大水泊那边,再开二百亩梯田,半山往上,把灌溉渠,从北面走,绕一圈,工程大一点,但是能绕出二百亩水田来,这对我们大队的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余文涛轻声的说道。 “不是不行,就是……”赵江山说道:“之前开二百亩梯田,把各个生产队都累得不行了,再开的话,他们可能有怨言了!” “我们大队的亩产本来就不高了,就八百亩的水田,连人均半亩地都不够,做的再好,口粮也肯定不够的,我觉得,辛苦一点,也要干,当初你能带领咱大队,硬生生开出几百亩水田,又把这二十几公里的灌溉渠给啃下来,我相信你也能再开二百亩!” 余文涛就是赵江山同志的忠实小弟,管账,出谋划策,都能做的条条是理。 赵东阳站在旁边,听了一小会,两人都没有发现自己,这心也够大的,他开口:“也不是不能开,但是这事情,不能让老汉你来提出来,得让别人来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