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章 重临洛阳,刘庄问策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历史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不会因任何人而停留。 ——皇帝亦不能阻。 当国丧结束; 且为刘秀定下了谥号的那一刻起。 这个曾照亮过一个时代的皇帝便已经彻底消失在人间,而属于他的时代也终将彻底翻页。 ....... 洛阳。 此时已是永平二年。 时隔了近二十年的光阴,顾氏子弟终于是再次得到了皇帝的诏令,即将要重新踏入大汉的政治中心。 不过如今的顾氏自然不比当初,皇帝的这一封诏令未曾引起任何波澜。 终究还是不同了。 随着顾啸与刘秀的相继离世,如今的顾氏也再也不是当初那般只能让众人仰望的存在了。 时移世易,顾啸的声望只会越来越少。 在朝中无人的情况下,顾氏要想保证始终如日中天的声望,那自然是不可能。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刘庄这个皇帝的态度。 与刘秀的性格完全不同。 自登基之始,刘庄就彻底展现出了他的不同,给大汉所有臣子带来了十足的震撼。 他竟然恢复了自秦时便被废掉冕服制度。 冠冕、衣裳、佩玉、乘舆皆拟古式。 这记载于古籍之中的礼节,对群臣来说甚至都觉着有些陌生了。 而且这还未完,随后刘庄便展现出了极强的政治能力。 他先拜如今的功臣之首邓禹为太傅。 又任命宗室刘苍为骠骑将军。 在安顿好了功臣与宗室,旋即便开启了大规模的人事调度。 毕竟是做了十余年东宫的太子。 且刘庄自幼聪慧,自少时刘秀便会经常性的借国事来问他的想法,甚至后来更是直接参与到了军事层面。 他本就有着自己的班底,对大汉朝堂上下可谓是了如指掌。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在如今的永平一朝可谓是彰显的淋漓尽致。 但在这一系列的人事调度之下,群臣敏锐的察觉到了刘庄的执政底色。 ——他在打压外戚! 仅此一点,便足以让群臣不再将顾氏放在眼中。 顾氏虽与传统外戚有所不同。 但只要皇帝有此态度,顾氏就注定了无法在新朝再次登天。 因为顾康的妻子是刘礼刘! 虽是妹婿,亦是外戚! 其实对于这一切顾易自然是心知肚明。 对于刘庄这位皇帝。 虽然于现代社会之中并不怎么被提起,但他的性格顾易却还是清楚的。 且不论其功绩,只说其最大的特点。 防范外戚! 终明帝一生,未曾重用过外戚一人。 但当初刘秀这可是当众说出来的话,他不可能拂了皇帝的颜面。 祸福相依... 顾氏于刘秀一朝得得“圣宠”,便注定要承受其后续的代价。 而且在顾意看来,与公主联姻远比将家中女眷嫁入皇室要好得多。 既然无法避免那便将风险降到最低。 此举虽然可能会引起顾氏在刘庄这不能得到重用。 但只要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就算顾氏无法被重用,却也能保证顾氏的下限不会太低。 毕竟顾氏根基太浅,但凡一朝失势便有可能直接跌入谷底。 这也算是一道保障。 而且顾易也并不认为刘庄就一定会狠狠的压制顾氏。 ——如今的顾氏不同于普通的外戚。 顾氏是白身起家。 刘秀就曾以顾氏镇压功臣集团,让功臣集团老老实实的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 且以顾氏如今的人口与底蕴根本就还不足以与当代的大族相比。 当今之天下与先汉时期完全不同。 当年陪着刘邦打天下的几乎都是同乡的老兄弟,多数都是平民亦或是最底层的官员。 然如今的大汉呢? 功臣集团中几乎每一个都是大族出身,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有着自己的政治立场。 唯有顾氏不同。 这对于刘庄这种性格的皇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而事情的预料也果不出顾易的预料。 刘庄真的召见了顾氏。 ...... 绵延数十米的车队在官道之上缓缓而行。 车上装的并不是什么财物,而是顾氏最新改良过的曲辕犁。 这些年来,顾康一直没有放下过对于农具的改良。 且因为他对种田之事十分了解的关系。 经过了他几次的改良,如今的曲辕犁在实用性上面已经彻底超过了当前的长直辕犁。 这是刘庄诏令中要求顾康所带的。 而且顾康也想趁着这次机会是试探出这个天子将来的治国方向。 这对他而言十分的关键。 虽然人一直都在巨鹿,但这些年来,他一直都在关注着朝堂上下的局势,刘庄登基后的一系列手段已经足矣说明了他与刘秀性格上的不同。 无论是文治也好,亦或是武治也罢。 作为一个在政治属性上高达90点的人。 顾康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天下人都能看的出来,皇帝不喜外戚。 他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顾康十分清楚,这恐怕是这一朝顾氏唯一的机会。 若是没能抓住...就算不会跌入低谷,但顾氏的声望也会迅速降低。 如今之顾氏在天下人心中本就底蕴不足。 若是真的想奠定万世辉煌之基,就必须要一代代有才之人前仆后继,直至顾氏的名头彻底在百姓心中当做常识时,才算是初步功成。 也正是因为如此。 顾康这一行便只带了顾晟一人。 自顾啸离世之后,他便一直在抗着整个顾氏,对于自己那两个弟弟妹妹的才能无比清楚。 守成尚可,建功立业不足。 如今的天下已经没有从龙之功给他们立下了,他们唯有靠着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到最高点。 唯有精锐,才能再振顾氏于天下的声望。 这,便是顾康此行的目标! 一路前行。 面对着即将重新踏入洛阳这件事,两兄弟的反应可谓是截然不同。 顾康从始至终都是那般的冷静。 很难让人从他的脸上看出他到底是在想些什么。 他的性格一向十分沉稳冷静,无论遇到任何事皆是处变不惊。 至于顾晟,则是与当代大部分武将的性格一般,越是临近洛阳,整个人便愈发的激动。 他憋了太久了!!! 没有武将会失去建功立业之心。 顾晟亦然! 他向来崇拜那些古之名将,渴望着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如他们一般建功立业,为顾氏的万世之基添砖加瓦。 两兄弟就这样策马走在最前。 见顾康一直绷着个脸,顾晟不由得开口劝道:“兄长无需担忧。” “以你我兄弟二人之才...又岂会得不到陛下重用?” 虽然顾晟的政治水平要比顾啸高。 但相比于顾康而言,他便有些捉襟见肘了。 顾康一直都在思考若是此行未能得皇帝重用之后顾氏该当如何。 陆续的减少食邑是一定的。 冠军侯的爵位也不定能保得住。 若是注重教育,以顾氏如今的底蕴,将来若是再出人杰或许会再次起势。 但这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顾康是个务实主义者,他想为整个家族考虑好一切。 哪怕这一朝注定无果也不能让整个家族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这注定是一个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至少,在未见到刘庄这个天子之前,顾氏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 洛阳。 当顾康顾晟两兄弟再次踏入这座恢弘的巨城之时,两人的表情都是有些复杂。 作为如今大汉的政治中心,整个洛阳城的变化相比于当初极大。 顾晟倒是还好。 毕竟当初顾啸离世之时他曾前来报丧。 而对于顾康而言则是完全不同,自当初随着顾啸离开洛阳之后,这洛阳对于他而言便只有听闻。 他早已不止一次的想过重新回到洛阳时的场景。 如今,竟真的实现了。 随着少时的记忆一点点从脑海之中浮现,以他这般沉稳的性格都不由得为之触动。 对于这次的顾氏归来,刘庄还是给足了“冠军侯”的面子。 虽不及顾啸当初的巅峰。 亦是派了礼官相迎,且让顾康顾晟直接前往皇宫面见他。 这在这种时代可谓是一件殊荣。 并且,刘庄显然也是为这次的会面做了准备,让本在南宫议事的臣子退去,只留下了日常的护卫。 而顾意也并未猜错。 刘庄此次召见顾氏的原因确实有着顾氏与其他大族不同的缘故。 不过却也不止于此。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刘秀曾在临终之前与他说过,顾氏二子皆有才能,可重用。 这是刘秀身为帝王的识人之能。 曾不止一次的与刘庄说过。 刚刚的登基之时的刘庄对此其实还有些不以为意。 因为熟知王莽乱政之事,他对外戚有着很深的防范心。 可当他听到顾康时常深入田地,且改良了农业工具之后,使巨鹿郡的粮产越来越高时,这才决定了要见一见如今顾氏的子弟。 可能这也是这场游戏最大的乐趣。 当初顾易为了能够获得成就点落下的一手闲棋,反倒是为顾氏起了破局的大作用。 这一点连他也未曾料到。 南宫。 虽然心中早就已经有了猜测,但当刘庄再次见到顾康时,还是不禁愣住了。 因为时常便会深入田地之中试验农具的关系。 相比于如今大部分的儒生,顾康的皮肤更显得有些黝黑,竟然跟顾晟这个常年练武的武夫相差不大。 这完全出乎了刘庄的预料。 一瞬间,刘庄的眼神甚至都柔和了些许。 果然,顾康这种务实主义者很符合刘庄对臣子的期望! “臣,拜见陛下!” 顾康并未因为刘庄的刹那错愕而分神,而是认认真真的行礼。 而顾晟此时也是完全收起了平日的张扬,默默的站在顾康身后跟着行礼。 “济世,振羽。”刘庄亲切地称呼着两人的字号,“你二人何须与朕如此见外?” “此处又没有外人,先帝当初与啸公私下中可从未这般客套。” “快快入座。” 听到皇帝如此称呼,顾晟紧绷的神情顿时放松了一些。 皇帝直接称呼臣子的字号。 这向来是一种表示亲近的行为。 但顾康依旧沉稳,再次郑重地向刘庄行礼后,才走到座位前坐下。 刘庄一直专注地看着顾康,脸上的表情愈发复杂。 “早就听闻济世常常关心农户之困。” “如今看来,所言非虚啊。” 他感慨地说道。 闻言,还未等顾康开口,放松下来的顾晟便立刻露出了一丝笑容,道:“那是自然,陛下可能不知,我兄长对于农事的了解,丝毫不亚于农户。” “他这几年来亲自耕种的田地,甚至都要比有经验的农户产量还要好。” “哦?当真如此?”刘庄露出浓厚的兴趣,看向顾康问道,“济世可是有什么独到的良策?” “朕听闻你改良了耕犁,效果远超长直辕犁,不知可曾带来?” 来了! 顾康心中明白,这看似随意的交谈,实则暗藏皇帝对他才能的试探。 很有可能直接决定未来顾氏的地位。 但他表情却丝毫不乱,朝着刘庄拱手行礼,道:“回陛下,臣已将曲辕犁带了过来,如今正在宫外。” “速速取来。”刘庄对此还是十分感兴趣的,连忙吩咐了下去。 而趁此时间,顾康也是道出了自己对于农耕之事的改革。 “陛下,臣自幼随家父深入田间,观察农耕,因此对农耕之事确实略知一二。” “农耕之基,乃为田地。” “如今我大汉各地百姓皆深知肥田的重要性。” “所用方法也各有不同,如粪田、草木灰、油渣等,各有千秋。” “臣就是以此为基,相继做出了些许改良,就比如在其中添加河泥、塘泥等物,便会使其效果更佳...” 顾康在农业方面的造诣颇深。 虽尚未完全领悟顾易当初留下的所有经验,但水平已远超同时代之人。 简单来说,这是需要一代代人慢慢摸索才能有的经验。 但,顾康提前了! 而就在顾康说着这些之时,曲辕犁也是被送了进来。 顾康并未停下,借着曲辕犁,向刘庄详细讲解其精妙之处,如如何节省体力,与现今的长直辕犁相比优势何在。 刘庄完全被顾康的讲述吸引住了。 或许是受到了刘秀的影响,他对百姓之事同样极为上心。 如今见顾康说起了事关民生之大计。 他岂能不认真? 顾康沉稳刚毅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怯场,将一切都说的条条清晰。 越是听下去刘庄的表情越是复杂。 如今之顾氏虽不比巅峰。 但以顾康这般身份之人竟对农耕之事如此了解,便足矣说明了他的不同。 他就这样一直沉默着,直至顾康说完,刘庄这才不禁长叹一声,道:“若非是先帝,朕恐损一治世大才矣。” “由此可见...” “朕不如先帝甚远....” 他的表情满是感慨。 面对皇帝如此自谦的话语,就连顾晟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应。 但刘庄也不在意,瞬间表情便恢复了正常,认真的看着顾康再次问道:“济世,朕在问你。” “以我大汉当今之形势。” “该如何治天下?” 确定了顾康却有才能,那便要确定顾康的上限! 显然,刘庄就是这个意思。 听到这话,顾康的表情并未有什么变化,但他却也没有直接回答刘庄,而是再次朝着刘庄行了一礼,旋即这才开口: “臣敢问陛下..想以何种方式治天下?” 顾康是个道德底线十分灵活的人,要说唯一的坚持估计就是要让顾氏持续伟大。 确定皇帝的心思然后再给出回答便是表明了他的自信。 对于顾康的这个回答,刘庄十分的意外,沉默了一下,眼神逐渐凌厉,格外铿锵的道: “朕,要完成先帝中元之伟业!” 中元之伟业,那是刘秀在封禅之后所表达的宏伟志向; ——复前汉孝文帝时期之国力; 抚西域,定匈奴; 为大汉留下万世基业! 顾康瞬间便明白了刘庄的想法,表情终是有了变化。 能臣遇庸主,向来皆是以遗憾落幕。 顾康一直都在担忧这件事。 既要立伟业,便不能遇庸主。 当刘庄说出这句话之后,顾康心中一直悬着的大石,终于是渐渐的落了下来。..... —————— “永平二年三月,帝诏顾氏觐见,乃问策于康。 康从容以对,言辞切要,条理井然。 帝闻之,讶然称奇,遂与康促膝倾谈,至暮方休。” ——《后汉书.孝明帝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