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二章 新的思想体系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当他听说那个逆子要独尊儒术时,他更是愤怒。 董仲舒:“虽然这句话众所周知,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 你可能也认为罢黜百家意味只采用儒家思想,排除其他所有思想。” “难道不是这样?” 嬴政冷笑。 “当然不是,嬴高公子只是想迷惑大众,让六国的残余势力无法摸清大秦的改革方向。 实则罢黜百家,并非单纯推崇儒家学说,而是汲取众家之精华,融汇而成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 例如墨家的机关技巧……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法家的律法统治…… 均为大秦发掘的可贵智慧。 取其精粹。 概括而言,是以儒家思想为基座,法家理念为构架,并汲取其他学派的有益观点,铸就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 自此,无论是六国旧地还是诸子百家,将凝聚为一个团结向上的思想整体。 从而,杜绝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公子高曾说,思想上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 唯其如此,大秦才能在百姓心中稳固不拔。” 闻言,嬴政的世界观仿佛遭遇了巨大的裂变。 一道充满希望的光芒,透了进来。 汲取百家之长,塑造新思想…… 只有当思想统一,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统一。 嬴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天下归一,万众一心拥护大秦。 他寻觅了半生的治国良策,竟然就在眼前。 他曾经考虑过极端之策,将六国余孽一网打尽,从根源上断绝反抗势力。 然而,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 因为他明白,单靠武力无法掌控人心,就算六国余孽尽灭,他人未必就没有反秦的念头。 而嬴高的妙计,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的问题,确保大秦能够真正实现统一,让天下人甘愿成为秦人。 妙哉! 妙哉! 不得不承认,嬴高在某些领域,的确棋高一着。 他愣在原地,目光凝滞不动。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大秦的昌盛,同样大有裨益。 诸子百家的竞相绽放,必然蕴含着璀璨的智慧,其中不乏真正值得借鉴的学说。 当然,这些思想中也不足之处,甚至谬误存在。 这没关系,只需汲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就行。 比如墨家的机关术,及其工匠们卓越的技艺,全是一时之选。 若能真正汲取各家之长,大秦必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 不久后,定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朕苦思冥想终生,都没能想出如此妙计啊。 嬴高,你确实是朕的骄傲! 此事对大秦大利,朕自然不会过分责罚于你。 嬴政内心极度激动,感到眼前豁然开朗。 稍后,又皱紧了眉头。 统一思想的策略固然优秀,但实施起来异常艰难,没有几十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 “这种想法固然好,但研究诸子百家,吸取其优点,涉及诸多问题。这些优点是否适合大秦的发展,无法确定。难道要逐一尝试么?” 这是许多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能穷尽一生去彻底研究一家学说。 要想掌握百家学说的全部优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朝堂上众多文官甚至很少有人读过多个学派的书籍,更不用说找到有用的思想了。 大多数人只是道听途说,或许草草翻阅,根本没办法识别出学说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董仲舒听到询问,仍然保持冷静,目光看向门前来来往往的行人,透露出一丝尊敬。 “这就是我大秦的幸运,文武百官,天下百姓都无法做到的事,嬴高公子却做到了。 嬴高公子研究透了诸子百家,能清晰阐述他们的优点,思维敏锐,常常一语中的,让文武百官无言以对。 因此,无人质疑嬴高公子的学识,我敢说,嬴高公子对大秦来说是幸事。 大秦统一天下,是嬴政陛下的功绩,而嬴高公子让大秦走向富强。” 听到这些,嬴政感到难以置信。 嬴高真的如此厉害? 思维敏锐,思想活跃? 研究过诸子百家,还能一一列举他们的优点? 朕怎么不知道他读过诸子百家的书籍? 他提出改革思想,肯定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不过,他能驳得文武百官无言以对,或许真的研读过百家书籍,否则怎能对百家的优点了如指掌? 朕只是假死两个月,出来后发现世界已经改变,连最不争气的儿子也变了。 嬴政的神情完全愣怔。 董仲舒看到他错愕的模样,只是淡然一笑,似乎早已司空见惯。 随后,他徐徐开口:“老先生是否也为嬴高公子的才华感到震惊?我当初得知时,同样露出了惊异的表情。此刻,我心中最为敬仰的,莫过于嬴高公子。” 对于嬴高的才华感到惊讶? 嬴政心中一滞。 他可以承认自己的惊讶,但绝不可能表达出对那个逆子的敬佩之情。 他,是赋予他生命的君王。 在未来的惩处中,他会考虑到他的才华,适当减轻惩责,仅此而已。 他,不会敬佩任何人。 观察到嬴政沉默,董仲舒心中暗喜,以为自己的言辞正中其下怀。 这情形并不令人惊讶。 在朝堂之上,嬴高以其非凡气度,直面文武百官,一番唇舌剑锋,终使众人折服,惊愕不已。 “老先生,我说了很多,料想您应已心领神会。不知心中是否还有疑问?” 疑问? 朕心中确有诸多疑问待解! 且不论他是如何萌生改革思想之念,单就执行此思想而言,便是一大难题。 借助百家之长以治大秦,仅凭嬴高一人之力,根本难以为继。 若无诸子百家中杰出人才涌入大秦,思想之优势难以显现。 而使他们心悦诚服地为大秦尽忠职守,最好的莫过于赋予官职。 然而首先提出异议的,恰恰是朝堂上的文武官员。 这些百家之人,许多本就与秦为敌,甚至有些是反秦的煽动者,若让他们成为大秦的官吏,岂非引狼入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