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秦疆悍卒:我最强莽夫,干翻匈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章 陈胜吴广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丞相,容我再考虑考虑。” 扶苏最终说道。 李斯微微点头。 “公子,老臣希望您能尽快做出决断。时间紧迫,稍有不慎,局势便可能失控。” “李齐那边我也会跟蒙恬将军一起去跟圣上周旋,你且放心。” 说罢,李斯告辞离去。 扶苏望着李斯离去的背影,心中一片茫然。 他回到牢房,李齐看到他的神情,便知事情有了新的变化。 “公子,李斯那老头说了什么?” 李齐问道。 扶苏将李斯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齐。 李齐听完,沉思片刻说道。 “公子,李斯的话虽有道理,但您也不能贸然答应。他身为丞相,位高权重,其背后或许还有其他的利益考量。” “再者说了,李斯那老东西他的心眼子可不比徐福和赵高少上半分,你暂且观望观望。” 李齐才不相信李斯的屁话。 历史上的李斯伙同赵高一起做了假的圣旨,导致扶苏自杀而亡。 他才不会相信李斯有这么好的心。 扶苏苦笑着摇头。 “如今我真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兄弟,一方面是天下,我该如何抉择?” “公子,无论您做出何种选择,我李齐都支持您。” 李齐目光坚定。 “只是您要明白,一旦做出决定,便再无回头之路。” “那,李齐你说我真的会从父皇手里把你救下吗?” 李齐此时实在不愿谈及秦始皇。 秦始皇晚年的种种作为让他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懑,于是赶忙岔开话题。 “公子,你别看如今长城已然修葺成功,看似巍峨坚固,能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可它却难以抵挡即将兵临城下的内乱啊。” 扶苏闻言,不禁皱起了眉头,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连忙反驳道。 “内乱?这怎么可能会有内乱呢?只要父皇他老人家还在位一天,大秦便稳如泰山,绝不可能出现内乱。” 李齐听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略带嘲讽的冷笑,说道。 “公子,你我从北地回来的这一路,难道不知道那些百姓的模样吗?他们眼中毫无半分快乐,唯有一片死寂啊。长久以来,百姓被欺压得太狠了,老实人被欺负得多了,也终会有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之时,所谓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李齐顿了顿,神色愈发凝重,继续跟扶苏分析起来。 “你看看这大牢之中有哪几个人是因为杀人放火被抓进来的,大多都是因为逃了杂役,才被抓起来。” “不过是不想去当杂役,就被抓进这暗无天日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放出去。” 李齐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公子,你看如今百姓的生活,实在是太过艰苦了。赋税重得压得人喘不过气,家中的男丁又都被抓去建造长城,皇陵,阿旁宫。这日子,简直看不到一丝希望。您设身处地想想,倘若您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员,面对这般境遇,又怎会心甘情愿、老老实实去服那沉重的杂役呢?” 扶苏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李齐。 她早就知道哀民生之多艰,可…… 真正的权利都在秦始皇手中,哪怕他再反对也无济于补。 “权利不在我手中,哪怕我再怎么反对也……” 李齐听了扶苏的话,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的那一幕。 他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短暂的沉思,随后缓缓开口。 “公子,您可曾想过,若百姓被逼到绝境,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我未站在过他们的视角之中,并不知道他们心中所想。” 李齐叹了一口气,决定将陈胜吴广的事情当做一个假设来告诉扶苏。 “你被征召到大泽乡,但是路上却突逢大雨,耽误了到大泽乡的时间,扶苏公子,你熟读大秦律法,若你是掌管此事的酷吏,该如何判罚?” 扶苏皱着眉说道。 “自然是将耽误时间的人就地砍杀,以儆效尤。” 李齐挑眉,一副我就知道如此的样子。 “这……这未免太过血腥,若我真的是那酷吏我不会这么做的。” 李齐摇了摇头。 “公子,你为办起事儿便不知道他们的心思,若如果你真的是掌管此事的苦力,未必又会是现在的想法。” “听我继续往下说,若我是那农民我可能就地揭竿起义。” 扶苏听了李齐说要起义的话,皱着眉头问道。 “这是何意?” “公子,你想想,如果咱们是那农民你继续往前走,到了地方会被处死,起义了,失败了也会被处死,但万一走了狗屎运,他成功了呢?” “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拼死反抗,就会有千千万万人站起来反抗,如今大秦的百姓已经不能再施压了他们所受的苦难已经太多了。” 扶苏听着李齐的话,心中虽仍存疑虑,但也不禁泛起一丝波澜。 他回想起路途所见,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眼神中透露出的麻木与绝望,确实让人痛心。 扶苏想起自己和李齐共同写下的万字竹简,在父皇的统治下,局势竟已严峻至此。 “可我大秦律法严明,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维护着天下的秩序,百姓们怎会轻易反叛呢?” 扶苏试图寻找理由反驳李齐的观点。 李齐摇了摇头说道。 “公子,律法若只用来严苛约束百姓,而不顾及他们的死活,那便成了压迫的工具。如今繁重的赋税、无休止的徭役,早已让百姓不堪重负。建造长城,本是为了保家卫国,可在执行过程中,却让太多家庭支离破碎。百姓们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系,又怎会对这样的律法心怀敬畏呢?” “公子,您想想,我们一路走来,看到多少村庄十室九空,田间地头无人耕种,老弱病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些被征去修长城的百姓,在工地上受尽折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死伤无数。他们的家人,望眼欲穿,却等来的是亲人的噩耗。这样的日子,百姓们还能忍耐多久?” 李齐的话语中充满了悲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