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侯弃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4章 万亩稻田图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好主意!” 众人都拍手称赞。 成平帝过六十大寿,各地官员的贺寿礼必然都很珍稀珍贵,送去的东西再珍贵也出不了头。 但是咱们这位陛下,不仅喜欢金银财宝奇花异石,还喜欢名声啊。 “大人送上这幅万亩稻田图,必然会别出心裁,让陛下眼前一亮。”池乔羽赞道。 白世元心中一动,是不是也学赵林,也给皇上来这么一副别出心裁的寿礼? 以前的白世元不需要,自有白家去送。 但现在他是巡抚,就得有自己那一份礼物了。 不然皇上怕是会不高兴。 赵林笑道:“倒不是为了讨好陛下,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的土地上长出如此美丽的稻田图,自然要让陛下也看看。” 看看,看看,做总督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 大家还想着怎么送礼讨好皇上,人家赵林就把这一切都推给了皇上。 这才是送礼的最高境界。 这不是送礼,而这本来就是你的,只是物归原主。 皇上能不高兴吗。 学,必须学,赶紧拿小本本记下来。 池乔羽扫了一眼,见苏映寒一手拿着一个硬壳纸,一手拿着炭笔,正在那奋笔疾书。 糟了,连拍马屁都落后了。 这姓苏的不愧是晋州豪商,就是会拍马屁。 池乔羽故意问道:“苏大人,你在写什么呢?” 苏映寒道:“在记录大人的话。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如圣人教诲般让下官茅塞顿开,但下官记性不够好,所以要用笔记下来。” 吭哧吭哧! 旁边传来压不住的笑声。 苏迪狠狠瞪了苏映寒一眼。 真是给自己把脸丢光了。 但是苏映寒一点都不脸红,反而正色道:“大家不要笑。我不如你们有才华,能到大人麾下还是靠着堂弟提携。能听到大人亲口教诲的机会非常难得,若是不赶紧记下来,以后定然悔之晚矣。” 赵林摇头失笑,道:“你的心思我懂。去找画师吧。” “是,大人。” 见赵林领了情,苏映寒高高兴兴地去找画师了。 苏迪忍不住道:“堂兄就这样的人,大人别跟他一般见识。” 赵林笑道:“无妨,虽然映寒表现得急切了点,但你我大家谁不是这样的人呢?我做这些,何尝不是和他一样讨好陛下呢?” 众人纷纷点头。 大哥不说二哥,都是讨好上官,没什么可笑话的。 反倒是苏映寒豁得出去,让人佩服。 赵林在明州城另立了总督府,把傅文启等几个重要人物都要了过去填充总督府,苏映寒也跟了过去。 现在他们都是总督府的人。 白世元又托白家安排了新的人来,这样双方都好。 很快,苏映寒就带着画师前来。 是一位年约六十的老者,不修边幅,看起来邋邋遢遢的样子。 “这位水道子大师乃是附近有名的画师,曾经受邀去皇宫给贵妃们画过像。” 苏映寒介绍道:“本来水大师不愿来,给多少银两都不来,但一听到乃是画万亩水稻图,用来记载百姓们的丰收喜悦,一文钱报酬不要就来了。” 赵林对水道子道:“有劳大师了。” 水道子没理赵林,他从马车上跳下来后就左看看,右看看,返回马车上在书童的搀扶下站在车厢上远眺,连声赞道:“好!好!值得老夫来此一趟。快,把纸铺好,把墨磨好,老夫已经有了感觉,要开始画了。” 书童连忙去铺画纸、研磨。 赵林等人站在一边看着。 等书童准备好,水道子立刻挥笔作画,如行云流水,挥毫泼墨,全神贯注,一蹴而就。 不过半个时辰,一幅图便画好了。 “好了。” 水道子恋恋不舍地看了好一会儿,才把画笔一扔,道。 赵林等人立刻围上去观看。 这幅画的宽近八寸,长近十尺,是一幅货真价实的长画。 画上的图像栩栩如生,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里面有农夫在收割,有蝴蝶在飞舞,还有田鼠在下面偷吃。 天上太阳和煦,地上金黄稻浪,远处绿荫树木为背景。 鸟儿在空中飞舞,孩子在稻田中奔跑嬉戏,狗儿追逐野兔。 生活气息很浓郁。 一眼看去,似乎整个人都跟着鲜活起来,充满了生气。 “好!不愧是水大师!这幅万亩稻田图,堪称传世名画。”赵林赞道。 “确实画得好,这幅画完美地把那股冲击力画了出来。”池乔羽紧跟着称赞。 “画画讲究的是意蕴而不是内容,水大师做到了。”白世元从技术上赞赏。 其他人也都纷纷跟着称赞。 水道子傲然道:“幸亏你们请了老夫来,换成别人,就浪费这么好的景象了。” 赵林笑道:“大师说得对。赏银百两。” 水道子慨然收之,问道:“这些稻田是谁的?” 苏映寒连忙道:“这是总督大人亲自率人开垦出来的荒地。” “哦?” 水道子惊讶地看着赵林:“你就是那位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最年轻的知府,现在是最年轻的总督赵林?” 苏迪喝道:“放肆,竟敢直呼总督名讳。” 赵林摆手,笑道:“正是小子。” 水道子道:“稻子收了后准备怎么处理?” 赵林道:“一部分送往京师给皇上当贺礼,让皇上知道我们九江百姓的心意。一部分用来代替百姓的赋税上缴,可以让百姓少交点税。剩下的储存起来,等来年百姓们青黄不接的时候用作赈济。” 水道子道:“就这?” 赵林道:“大师有要教小子的?” 水道子道:“不囤积起来,等着饥荒缺粮的时候高价买卖?” 赵林失笑:“那都是小钱,本督看不上。” 水道子沉默片刻,朝赵林施了一礼:“是老夫失礼了。” 赵林连忙回礼:“大师客气。屯居积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虽然可以挣钱,但我并不愿意挣这个钱。想要钱,我有的是又快又好的办法。” 比如剿匪。 那些匪徒们好不容易积攒的财物,都被赵林给割了。 再比如抓贪官。 贪官们可比匪徒叛军还肥,抓一个贪官堪比剿灭一帮匪徒。 赵林只把九江巡抚衙门的贪官处理了,各州县的贪官还留着呢。 还有北原省上下的贪官污吏们。 这些可都是赵林的钱庄,需要的时候就割两个。 众人拜服。 把如此行为干得明目张胆的人,也就赵林一个了。 现在还有御史弹劾他,说他吞没钱财,那些财物应该上缴国库。 “把画收好,这次送给皇上的寿礼就是它了。”赵林吩咐道。 水道子的胡子差点揪掉:“你要把这幅画送给皇上当寿礼?” “对。”赵林道:“皇上六十大寿,我觉得再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礼物了,大师觉得呢?” 水道子围着画转了几圈,道:“早知是给皇上做寿礼用,老夫就多用点心思了。” 赵林笑道:“多用心思又比现在好到哪去?太刻意了反而不美。” 水道子闻言大喜:“想不到总督大人还懂这个。不错,画画讲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凡是刻意画出来的,都不配叫做画。这幅画送给皇上做寿礼,也是老夫的荣幸。多谢总督大人。” 水道子给赵林鞠了一躬。 水道子也是凡人。 是凡人,就有名利之心。 他的画作为寿礼送给当今皇上,是无上的荣光。 他自然要道谢。 赵林连忙上前扶起,道:“水大师客气了,这要是本督的荣幸。” 两人相视一笑。 苏迪道:“大人,可以动镰了。” 赵林点点头。 立刻有手下送来镰刀,每人一把,赵林带领他们下到稻田,开始割了秋天第一束稻谷。 随即,早就准备好的青州军一拥而下,开始收割。 “真是热火朝天的场面啊。”池乔羽赞道。 “快,快,准备笔墨纸砚。”水道子催促道。 见众人都看过去,水道子急急解释道:“老夫心有所感,准备再画一幅秋收图。” 众人立刻让开,给水道子发挥的空间。 一直画到日落,这幅图才画好,水道子筋疲力尽,道:“这幅图送给总督大人,请大人笑纳” 赵林过去看了一眼,顿时眼前一亮,脱口而出:“好画。” 众人纷纷称赞。 画确实好。 这个秋收图和之前的万亩稻田图又是不同。 虽然画的主体还是稻田和农夫,但韵味在于收获,沉甸甸的稻穗,在黄昏下闪耀着光芒,让人分不清那金黄色的到底是日光还是稻穗。 稻田里,农夫们有的奋力隔着稻子,有的起身擦汗,有的搬运稻谷,还有的仰天大笑,连娃娃们都在拿着稻谷玩耍。 其中足有数十人,每一个人的表情都有不同,但无不透露出丰收的喜悦。 很简单的一幅画,但正如赵林所说,不管诗还是画,看的是意境。 水道子的这幅秋收图已经把秋收喜悦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接连画了两幅画,水道子非常疲惫,对赵林拱手道:“老夫不堪劳累,不陪大人观赏了,先行告辞。” “大师请便,待本督忙完后请大师喝茶。”赵林道。 目送水道子离开,苏迪赞道:“画画颇为消耗心力,一般一幅画少则数个时辰,多则数月数年不等,水大师一日之内连画两幅画,且都是如此大幅,不愧是大师之名。” 赵林笑道:“所以人家叫大师嘛。” 两幅画,一幅万亩稻田图,一幅秋收图,让赵林非常满意,回去后就命人裱好,只等稻谷收好晒好,起程入京。 三万青州军加上数千的辅兵,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终于把稻田全部收割完并晒好。 “将军,此次共种植田地一百万零七十三亩,收割水稻四亿五千三百二十五万余斤,平均每亩地产稻谷四百五十余斤。按照出粮率七成来算,每亩地产大米三百一十五斤,合计共有三亿一千七百二十七万五千斤。” 军中主簿皮朋兴向赵林禀报道。 “哦?产量这么高的吗?是不是搞错了?”赵林惊讶道。 要知道田地虽多,但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良田,其他的都是水浇地等不怎么好的地,竟然产量这么高,出乎赵林的预料。 赵林也对农业有所了解,亩产超过四百斤就已经算是上好的良田了,哪能平均达到450斤? 皮朋兴笑道:“卑职刚开始也有所不信,怀疑是搞错了,仔细核查了好几次,并没搞错。卑职仔细想了一阵,觉得应该是这个原因。” 赵林来了兴趣:“快说。” 皮朋兴道:“我们统一开荒,基本上所有田地都联在一起,方便耕种。而大人又兴修水利,开沟挖渠,这样雨天排水,旱时浇地,比老百姓那样纯靠天时更有利于种地。再加上大家吃饱喝足,都有干劲,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产量就上去了。” “说得对。” 赵林一拍手,道:“规模化种植,我怎么忘了这点?” “规模化种植?”皮朋兴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但不妨碍他理解。 “大人总结得好,就是规模化种植。” 皮朋兴道:“那些大户人家的地产量就比普通百姓的高,就因为他们进行了小规模化的种植。” “不错。”赵林点头,道:“你做得很好,总结的很不错。这些粮食,取七百二十万斤装船,送往京师,剩下的放仓库,以备使用。” “是。”皮朋兴应道。 一艘漕船可装粮12万斤,六十艘船需七百二十万。 对应成平帝的六十大寿。 至于中间的消耗,就不计了,反正船数对得上就行,又不需要计算粮食总量。 “青州军劳累一年,不能白干,每人奖一个月的饷银。”赵林又说道。 皮朋兴连忙劝道:“每日给他们吃三顿饭,而且每顿都管饱已经是天大的恩德,让他们干活是应该的,哪还能给奖励?” 换成别的军队,饷银那绝对不可能全额发放,有的真是能吃饱就不错了。 赵林这里不光能吃饱,每天还吃三顿饭,现在又给奖励,连皮朋兴都忍不住劝了。 赵林笑道:“皇帝还不差饿兵呢。他们是来当兵,不是做奴隶,种田不是他们的职责。去吧,银子不够就从总督府出。” 皮朋兴感动道:“多谢将军!卑职一定让所有人都知道将军的恩德。” 赵林纠正道:“是陛下的天恩。” “对,对,陛下天恩,将军是替陛下办差的。”皮朋兴连忙改口。 因为他是军人,所以称呼赵林为将军。 显得亲近。 正如高俊良和陈奇峰同时在赵林面前,两人的称呼都不同。 此时陈奇峰也过来了:“将军,您找我?” 皮朋兴明智地告辞离开。 赵林道:“坐。” 等陈奇峰坐下,赵林道:“本督现在掌管两省军务,对于青州军就没法拿出足够精力,所以想让你代本督掌管青州军,你觉得如何?” 陈奇峰猛地站起来,激动道:“将军厚爱,卑职万死不辞。只是……” 陈奇峰有些犹豫。 赵林道:“但说无妨。” 陈奇峰道:“您也知道,卑职是长公主的人,只为她那三千兵而来。若是长公主需要,卑职就得立刻离开。” 赵林呵呵一笑,道:“所以才让你代本官执掌。若非如此,本官就上奏陛下,让你正式成为青州军主帅了。” 陈奇峰这人精于军阵,而且听话老实,不管赵林安排做什么都做得很好,是个领兵打仗的好苗子。 可惜是李薇白的人,赵林不能挖过来。 “你尽管放心,想走随时能走,只需要告诉我一声就是。”赵林道。 陈奇峰一揖到底:“如此,多谢将军器重,卑职定不负重托,为将军把青州军看好,不让别人夺了去。” 赵林笑着纠正道:“是陛下的军队。当然了,也有部分是长公主的,他们是一家人嘛。” “对,对,是陛下和长公主的。”陈奇峰道。 赵林把一份文书交给陈奇峰道:“这是青州军未来的工作安排,你照此行事就行。” “是!将军尽管放心,卑职一定把工作做好,不让将军失望。”陈奇峰双手接过,大声说道。 赵林摆摆手,道:“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总督府找我。” 安排好青州军的事情,赵林就准备起程入京。 走水路到京城需要五六天时间,中间要绕一下,再加上预留的可能要耽误的时间,也该起程了。 到了京城就差不多是成平帝的寿辰了。 但还没出门,就有人找上门来。 “大人为何把青州军交于陈奇峰代领,末将就不行吗?”杨南天愤怒道。 陈奇峰跟在后面,见没拦住杨南天,急得不行。 赵林扫了杨南天一眼:“你不行。” “我哪里不行?”杨南天很不服气。 “陈奇峰比你强。”赵林道。 “末将不服。”杨南天怒道。 赵林扫了杨南天一眼:“也罢,既然不服气,本督就给你个机会。你们各挑三千人打一场,胜的那个替本督领青州军,如何?” “好!”杨南天大声道。 赵林看向陈奇峰:“你呢?” 陈奇峰拱手道:“卑职也愿意。” “行了,你们回去准备,明天开打。是阵地战还是追击战,你们自己商量。赶紧打完了事,别耽误本督时间。”赵林不耐烦道。 “哼,我一定能打赢你。”杨南天急匆匆走了。 陈奇峰无奈对赵林道:“是卑职无能,惊扰了将军。” “无妨。明天好好打,让他看看为什么不选他。”赵林随口道。 “卑职绝不会给您丢脸。”陈奇峰也匆匆离开了 “何必这么麻烦,军令如山,不听就是违抗军令,按律当斩。” 傅文启过来说道。 赵林笑道:“左右不过是心里不平衡,又不是什么大事。要是强压下去,对青州军以后的团结也有影响。反正我相信陈奇峰,打一场也好让所有人都闭嘴。” 傅文启点点头。 青州军三万人,再加上辅兵、亲属、聚拢过来的商人等,已经形成一个中等规模的军镇了。 谁统领青州军,谁就说了算,所以杨南天很上心。 但是赵林根本没当回事。 陈奇峰若是连杨南天都打不过,也不值得李薇白为他费心思了。 第二天。 陈奇峰和杨南天一起来请赵林出面观战。 他们选择的在校场正面对战。 各三千人,不骑马,不用厢车。 听说这样热闹的事,白世元带着巡抚衙门的人也跑来看热闹。 “幸好总督留在明州,不然这热闹岂不是让池乔羽看了去?”白世元好半天憋出一句半是恭维的话。 赵林笑道:“白大人不擅长的事情就不要勉强,本督也不在乎那些,你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白世元红着脸道:“大人教训的是。” 谁能想到这个人两年多前还要叫自己一声恩师呢。 现在反过来教训自己。 果然此一时,彼一时啊。 陈奇峰和杨南天各自整备好,一起来到赵林面前:“请将军/大人下令。” 赵林点点头,道:“此次较量,友谊第一,比试第二,切勿因此伤了和气。” 两人异口同声道:“大人尽管放心。” 赵林道:“开始吧。” 两人各自返回营地。 片刻后,一片喊杀声响起,杨南天的人首先出来。 他麾下三千人,都穿着精良的铠甲,拿着精良的兵器,排成队形朝对面冲去。 陈奇峰的人也很快出来。 虽然穿着同样的铠甲拿着同样的兵器,但是他的兵和杨南天的完全不一样。 陈奇峰手下的兵并未冲动,只是站在原地,随着陈奇峰的调动,弓弩手在最前面,张弓等待。 刀盾兵在弓弩手后面,他们放弃了那晚去青州射杀熊家人的小盾,而是扛着一人高的大盾,把盾牌立在最前面,用肩膀扛着。 长枪兵在刀盾兵身后,他们持着将近两丈长的长枪,枪尖都摘掉换成了用布包裹的木头,上面沾满了石灰,既能免去演练时造成伤害,又能看清楚伤到的地方。 赵林微微点头:“陈奇峰到底是将门之子,排兵布阵很是精通。反观杨南天,虽然是个老将,但就很粗糙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