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第15章 想发财,就开海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没有理会瞠目结舌的朱棣,曹爽掸了掸身上有些杂乱的稻草,重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落,颇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我大明禁止开海贸易,实在是一叶障目呐。" "走海路?" 或许是头一回听到此等说法,朱棣的表情显得有些错愕,本是炙热的眸子中满是迷茫和不安。 早在洪武三年,他的父皇刚刚于南京建国称帝,便下令关闭了太仓黄渡市舶司,而后又于洪武七年裁撤了从初唐开始,历朝历代均予以保留的船舶司,结束了对外的海上贸易。 不仅如此,就在前年的时候,他的父皇再次下旨强调,禁止临海渔民私通海外诸国,甚至不准外藩有所往来。 此事不好办呐。 ... ... 闻听仍在耳畔旁悠悠回荡的呼喝声,一墙之隔的朱元璋虽是没有动怒,但神色间隐隐却也有些不善。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小子,竟敢说他一叶障目? 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对于他大明而言,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呐。 像是猜到了朱元璋心中所想,一旁沉默不语多时的凉国公蓝玉也罕见的拍起了马屁,恭维道:"陛下的良苦用心,岂是那毛头小子能够知晓的.." 虽说天威难测,但对于似他这样追随朱元璋多年的开国功勋而言,还真能够体会朱元璋禁海的"良苦用心"。 毕竟在国朝初建的那几年,福建浙江等地依旧时常遭受到方国珍,张士诚余孽旧部的袭扰,使得地方上苦不堪言。 除了昔日的"竞争对手"之外,那些身材矮小,面容憎恶的倭寇也时常漂洋过海,袭扰大明的沿海地区。 也正是基于此等原因,朱元璋方才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禁海",断绝与海外的一切联系以及贸易往来。 "这话咱爱听,咱的高瞻远瞩,岂是那毛头小子能够体会的?" "咱老朱的话,绝对错不了.." 闻言,朱元璋便是满脸得意的点了点头,只是未等他跟身旁的蓝玉多嘚瑟几句,耳畔旁传来的嗤笑声便将其涌至喉咙深处的话语重新咽了回去。 ... "不就是些方国珍,张士诚的旧部余孽吗?" "大明朝都建国二十余年了,难道还怕这些败军之将?!" 牢房中,曹爽不知何时,重新从地砖上起身,面色涨红的盯着眼前欲言又止的燕王朱棣,声音很是激昂。 "自然是不怕的.."不知怎地,在战场上悍不畏死的燕王朱棣面对着咄咄逼人的曹爽,竟是显得有些心虚。 其实他也对于此事颇为不解,毕竟如今大明已然立国二十余年,塞外虽然仍有北元余孽未曾荡平,但国内已然基本稳定,区区败军之将自是不足为虑。 "至于那些倭寇浪人,就更加无需多说!" "我大明就该点齐兵马,灭其国,绝其种!" 静谧的牢房中,曹爽激昂的低吼犹如惊雷,猛然在燕王朱棣的耳畔旁炸响,令这位袭爵多年的"塞王"都是面色一变。 这位瞧上去弱不禁风的曹先生,在刚刚提及"倭寇浪人"时所展现出来的杀机,竟比他面对北元余孽的时候,还要强烈许多。 与此同时,一墙之隔的朱元璋此时也是轻轻颔首,深邃的眸子中涌现了些许不解。 果然如蓝玉所说,这个曹爽对于海外倭国,存在着令人难以理解的恨意。 国恨?家愁? 好像哪条都不太沾边啊.. "先生有所不知,父皇之所以决心禁海,其实并不是惧怕这些乱臣贼子,"就在朱元璋想入非非的时候,朱棣粗粒的声音终是响起。 其目光中闪烁着些许异样的神色,表情也颇为复杂,似是在犹豫要不要将其中涉及的"秘辛"告知给眼前的曹爽。 "不就是怕海外诸国来打秋风吗?"不待朱棣做声,曹爽不屑的声音便接踵而至,使得牢房内外的父子尽皆目瞪口呆。 曹爽连这事都知道?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们皆以"天朝上国"而自居,朝中官员和百姓们最喜欢见到的,便是所谓的"万国来朝",但其中涉及到的"心酸"却仅有少数人知晓。 因为标榜自身为"天朝上国",故而从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后,西域诸国每次来京"朝贡",朝廷都会回赠以十倍,甚至数十倍的"赏赐"。 久而久之,便对朝廷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不过好在受限于彼时的交通条件,西域诸国和中亚诸国前来"朝贡"的频率并不算高,不过自从蒙元入主中原,恢复丝绸之路后,各国商人和使者简直络绎不绝。 大明刚刚建立的那两年,诸多边陲小国闻讯纷纷赶来"朝贡",其中不乏利欲熏心者,随意从海外寻了几名样貌怪异,语言不通之人,便敢自称使团,前来南京朝贡,并得到了朝廷巨额的"还礼"。 正是因为不堪这些边陲小国以"朝贡"为名,不断的打秋风,朱元璋方才在痛定思痛之后,关闭了国内的船舶司,并不顾沿海百姓的生计,严令下海。 "先生的意思是,我大明可以通过海上贸易,获取大量的财政收入?" 朱棣的脑子不算太笨,很快便领悟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然,殿下难道就没有想过吗,前宋偏安一隅,疆域远不如我大明广袤,但其财政却是颇为优渥的原因吗?" "不仅如此,就连那蒙元入主我中原之后,都依旧大力开展海上贸易,色目商人屡见不鲜。" "这其中的原因,殿下难道没有想过吗?"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大明虽是立国二十余年,朝廷也重农抑商,但仅靠固定的田税,大明实在难以拥有富足的财政收入。 不仅如此,若是因为些许微不足道的问题便决定"禁海",大明不仅会因此失去一条重要的财政来源,还会与"大航海时代"渐行渐远,渐渐跌下世界霸主的神坛。 总而言之一句话:想发财,就开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